辛寶海
課堂閱讀教學省時高效的關鍵是教師對教材的把握,而課文整合的關鍵是抓住不同文章的共同點,以使學生在更有深度和廣度的前提下對不同的文章進行解讀。對課文的整合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從文章結構入手
每篇文章都有自已的結構順序。從揭示文章的結構入手,我們可以使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方式,認識相同結構的文章如何負載不同的內容或主題。例如:六年級課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一篇演講稿,這篇課文的結構是“總——分——總”的敘述方式。我們在講這一課時可以把以前學過的課文《桂林山水》、七律詩《長征》結合在一起進行講解。還有《開國大典》中廣場上群眾入場的一段描寫,這兩篇文章和這一自然段都是采用的“總——分——總”的結構。講課時還可以用熟悉的課文帶動新學的課文,通過對比、整合,讓學生理解演講稿,明白使用這種結構可以使主題鮮明,給聽者深刻的印象。寫景的文章使用這種結構,可以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文章中的段落使用這種結構,可以讓讀者理解作者寫作意圖。這樣整合讓學生理解不同的體裁的文章使用這樣的結構的作用。
二、從文章的主題入手
教材中有的單元的課文主題是相近的,從這一點入手可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時,讓學生領悟到相同的思想可以用不同的內容,不同結構形式蘊含。
如:人教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的課文都是表達思鄉之情的文章。有古詩《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記敘文《梅花魂》,散文《小橋流水人家》,這幾篇文章中,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結構,表達了相同的主題。在學生進行了充分的預習后,教師把這幾篇文章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們通過比較異同,說出用哪些方法可以表達自已的思鄉之情,學生就能認識到可以通過寫家鄉的美景抒情,可以通過具體的事例抒發思鄉之情等等。
三、從文章內容入手
新課改的教材有的單元安排的文章內容基本相似,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安排的四篇文章分別是《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有的人》,這幾篇文章從初識魯迅、回憶魯迅、走近魯迅、贊美魯迅幾個層面讓學生對魯迅有了初步的印象。《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通過具體事例刻劃了一個鞠躬盡瘁的斗士,《一面》通過魯迅的外貌、言行,以小見大表現出魯迅關心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有的人》通過對比、襯托,體現了魯迅的價值。通過整合,學生們知道這幾篇文章通對魯迅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展現出魯迅的幽默風趣、關心百姓疾苦愛憎分明等性格特點,從而感受魯迅的崇高精神。也從作文的層面上對如何寫人有更深入的領悟。
其次,我們可以向課外拓展。每學一篇新課文時,可讓學生從已學過的課文中尋找內容相似的文章。例如,在講朱自清的《匆匆》時,可以讓學生回憶三年級時學過的課文《和時間賽跑》,這兩篇文章都是講珍惜時間的。在講《月光曲》時,可以讓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高山流水》,兩篇文章講的都是尋找知音。通過整合,讓學生知道相同的內容可以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進行表達。
四、從文章的體裁入手
相同的體裁闡述不同的內容。例如第九冊一個單元有這樣幾篇文章:《鯨》《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沒有灰塵》,讓學生通過比較,知道這幾篇文章都使用列數字、打比方、做比較、分類別等說明方法。通過整合,還讓學生知道這幾篇文章分別通過說明、記敘、議論等表達方式把事物說清楚。找出這幾篇說明文的相同點、不同點,讓同學們對說明文這種文體以及它的表達方式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五、從課文的某一個知識點入手
我們在講《荔枝》時,這篇文章的結尾采用含蓄的表達方式,可讓學生回憶學過的文章《一件運動衫》《魯本的秘密》等文章也采用了含蓄的結尾,告訴學生這種結尾言已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相象空間。課文《老人與海鷗》中對老人的外貌進行的細節描寫,可以讓學生回憶《金色的魚鉤》中老班長的外貌描寫,《唯一的聽眾》對老教授的外貌描寫,這些細節描寫對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起到了什么作用。此外,文章題目的命名方式,開頭的方法,段落中的過渡句、標點、寫作手法、描寫方法等,這些知識點都可以使用對比整合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對知識點掌握得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