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菊
當前,我省欠發達地區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普遍存在效率低、質量差的情況。其弊端何在?究其原因,這個問題除了與英語教師的功底不扎實和愛崗敬業的精神欠缺有關外,最主要的還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落后有關。因此,優化教學方法是當前英語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中心課題。筆者認為,教學方法是否優化,主要看教師會不會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即是否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看學生是否積極、主動、能動地學習,即是否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手段。本文擬就如何優化英語教學方法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有效途徑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教學方法是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教學任務的完成,首先決定于教師。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筆者認為,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發揮主導作用:
1.要提升自身英語素質
長期工作、生活在山區農村的英語教師,由于缺少必要的鍛煉環境和學習機會,絕大部分教師已經陷入了“有口不能言,有耳不能聽,有筆不能寫”的困境。因此,英語教師要多聽英語新聞,多看英文版的報紙、小說,多朗讀英語等,不斷吸收和使用新詞匯,提升自身英語素質。只有不斷進行學習,不斷吸收新知識、掌握新技術,才能適應新的教學需要。
2.要講究課堂教學藝術
英語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摒棄“簡單翻譯句子——帶讀或機械操練”這種單一、陳舊的教學形式,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避免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比如教日常問候語“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這兩句話時,不僅要讓學生能聽、會說、能答、會用等,還要即時為學生創設“活學活用”的交際情景,讓學生分角色表演一番,使學生保持對英語學習的新鮮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隨時穿插諸如唱英文歌曲、講英語小故事、說英語順口溜、做游戲等小項目,創設一個適于英語學習的氛圍,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
3.要重構課堂教學模式
當下,新課程英語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上課不再是教師一言堂,而是以師生共同探討問題,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則起組織、示范、引導的作用。
“任務型”教學模式是適應這種新特點的最佳選擇,學生在課堂里有了明確的學習任務,有事情可做,“學會用英語來做事情”的教學理念才得以顯現。
當然,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學習興趣、習慣和方法迥異。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年級特點來設計教學任務,七、八年級的英語教學以聽說為主,側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指導學法;九年級則通過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綜合訓練,培養靈活運用英語的能力。
教師還要進行差異化教學,因材施教。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布置簡單些的學習任務,主要是讓他們開口;對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要布置有點難度的學習任務,主要在表達的準確性上嚴格要求;對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布置任務時應重點放在學會用英語思維上,幫助他們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等。
4.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性思維,指的是對同一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思考的思維方式。教學中,教師可通過“一詞多義”“一句多型”“一句多譯”“連詞成句”“連句成篇”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幫助他們養成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5.要把學生的“學”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上
(1)指導學法?!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傳授語言知識固然重要,而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教學卻更加緊要。事實證明,學生往往因學不得法而導致成績差,進而產生厭學情緒,最后放棄學習。因此,教學中,教師除了傳授語言知識外,還要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此外,教師還要盡早教會學生國際音標、拼讀方法和朗讀技巧;盡早教會學生使用英語詞典,借助詞典閱讀簡易英語讀物,培養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和技巧。
(2)檢查督促。有的教師自身英語素質過硬,教學方法也沒有問題,就是所教的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為什么?這與缺乏對學生學習的有效監督有關。學生功課多,學習任務繁重,加之外語畢竟是外語,學起來必然困難多,厭學現象普遍存在。因此,教師要想法通過學校、家庭和自己一起來督促學生學英語,保證學生每天除了上課外還要用半小時左右的時間學英語,常抓不懈,學生必然會有進步。
二、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措施
在英語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樣是不容忽視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學生的學習和思考。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指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能動性。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想辦法:
1.精講多練。很多英語教師面對學生較差的學習成績時,總愛抱怨“這個問題我講了十幾遍了,學生還是不會”;指責學生“不用功”等,其實,問題在于教師沒有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上,“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幾乎成了英語教學的通病。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寧可少講幾次,也要讓學生多練幾回,要“精講多練”并圍繞教學重、難點和關鍵知識,精心組織好課堂練習,讓學生練夠、練好。
2.提供機會。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之一就是“滿堂灌”,即“教師講,學生聽”,不給學生思考的余地,不管學生能不能接受,一講到底。學生參與面少,參與量少,參與質低,其結果就是絕大多數學生聽不懂,慢慢地厭惡學習。因此,教師要徹底摒棄這種教學方式,代之以多給學生提供機會,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自己學習,自覺學習,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去學習、去領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聽錄音跟讀,扮演角色、分組朗讀、對話或表演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
3.第二課堂。學好英語僅靠課堂幾十分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多犧牲點休息娛樂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英語課外活動。課外活動要面對全體學生,尤其是那些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要讓他們多聽錄音,學唱英語歌曲,多看英語電影電視,多讀簡易英語讀物,適當舉行一些英語學科競賽、學法講座甚至英語晚會等,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提高英語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