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新立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好的文章應該似一枝梅,既有著月下疏影的迷人之姿,又有著暗香浮動的動人之情,即作文所追求的“文情俱美”。
有一次作文課我讓學生以“感動”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這個題目我覺得比較簡單,應該可以寫好。可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寫得要么浮華空虛,要么虛偽造作,如暗香般靜靜浮動沁人心田的情感缺失了。
于是我開始思索:我們的生活有那么多感人的、或樸素、或明亮的細節,為什么他們卻感覺不到呢?還記得看過一個電影叫《戀愛通告》,宋小青處心積慮寫了一首詩,“蝴蝶眨幾次眼睛,才學會飛行,夜空撒滿了星星,有幾個會落地。”如此唯美浪漫的意境,如此幽微動人的情感,可冰冷而麻木的穆凡卻說道:“題材太老,寫蝴蝶你寫不過李商隱,量詞不對,星星要用顆怎么用個?還有蝴蝶怎么會眨眼睛?”可見,若一個人麻木而冰冷,他的文章是靈動不起來的。所以要想讓學生文章的字里行間浮動起如暗香般的情感,必須幫學生擦亮塵遮的眸,驅走冰冷和麻木。讓具有獨特性和崇高性的情感常駐他們的心田,讓他們攜著真情善意,看高山流水,感春花秋月,品世態萬千。
一、創設情感氛圍,引導學生進入情感生發的氛圍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披文入情”,要設置一種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教學情境,將那充溢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張揚,呈現給學生,讓他們隨著作者的一顰一笑去憂去喜。課前一段聲情并茂的導語,課堂中一個富有激情的手勢、一段感情跌宕的表、一個真情流露的微笑,都會引導學生進入一種情感的氛圍,感動學生的心靈。如,在《記承天寺夜游》中,學生不能深入體會蘇軾的豁達,無法達到入情效果。我在教學中,就鎖定“閑人”二字,從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云志”,到被貶到百越文身之地,身世際遇“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再到只影自憐“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再到情感創傷“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從蘇軾的人生遭遇啟發學生思考:要有怎樣的心境,才有閑情賞景呢?再聯系到蘇軾舉重若輕般寫下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從而將學生拉進蘇軾的精神世界。
二、關注文本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實現感情的積淀與生長
充分利用教師和文本的因素調動學生的感情,在實際的語文課堂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師和文本的情感因素,就會在師生、生生的雙向互動中產生樸素而真誠的情感升華。如,在讀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時,學生會產生對作者剛毅品格的感動;在讀到“安得廣廈千萬間”時,學生會產生對作者“窮且憂黎元”之境界的敬意。既是一種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亦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學生的情感也因此慢慢地積淀和成長。
三、要讓學生去體察感悟身邊的生活
語文學習與生活密切相關,在生活中處處有動人的畫面:失意時一個鼓勵的微笑,下雨時擎在上方的小傘,出門時一句簡單的叮嚀,無不飽含著無言的愛,無不觸動人的心靈。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引導學生細心發現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尋找生活中的真、善、美。桃園鎮盛產白菜,白菜收獲的季節,我就讓學生體察生活,寫“——的白菜”,學生寫得真實動人,趣味橫生。
白居易曾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學生心中滿園馨香,寫下的文章自然會散發出迷人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