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美國《臨床腫瘤學雜志》發表了波士頓戴納-法伯癌癥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表明:癌癥復發和死亡風險的降低,或許與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有關。
研究顯示,一天喝4杯或更多咖啡(即攝取約460毫克以上咖啡因)的患者獲益最大;而每天喝兩三杯咖啡的患者獲益要少一些,而只喝一杯咖啡或更少的,則幾乎沒什么作用。其他研究還顯示,咖啡可能對治療絕經后乳腺癌、黑素瘤、肝癌和晚期前列腺癌有好處。
但研究者也指出:“如果你一直喝咖啡,而且在接受結腸癌治療,那就別停下來。如果你以前不喝咖啡,不知道要不要開始喝咖啡,那你首先應該咨詢一下你的醫生。”(來源:參考消息網2015年8月19日)

近日,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雜志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背靠背”研究長文,分別報道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冷凍電鏡)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維結構,并在此結構基礎上進行詳細分析,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
這是科學家首次捕獲到真核細胞剪接體復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間三維結構,并闡述相關工作機理。
在所有真核細胞中,基因表達分為三步進行,分別由RNA聚合酶、剪接體和核糖體執行。其中,剪接體的作用是針對由多個內含子和外顯子間隔形成的前體信使RNA,通過去除內含子、連接外顯子,使前體信使RNA轉變為成熟的信使RNA。
“這就好比用石頭建一所房子,前體信使RNA就像是原始的石料,剪接體的間接作用便是石匠按照建造圖紙,將石料打磨成規整的建筑石材。”中科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說。
“剪接是真核細胞進行正常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核心環節,因此具有重大的生物學意義。”施一公說,許多人類疾病都歸咎于基因的錯誤剪接或針對剪接體的調控錯誤。人類35%的遺傳紊亂是由于基因突變導致單個基因的可變剪接引起的。因此,剪接體的結構解析一直被認為是最值得期待的結構生物學研究之一。
清華課題組的這一成果,堪稱RNA剪接領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對理解剪接體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以及發展針對疾病的治療方案具有明顯的長期影響。(來源:《中國科學報》2015年8月24日)
美國神經科學家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許多腦部疾病在兩性之間發生機率不相同。這是因為,海馬回中神經細胞之間訊息傳遞的分子機制在不同性別中不一樣,不過生理或文化對大腦的影響仍有許多未知數,研究者還必須持續在這方面的探究。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日在《神經科學雜志》中指出,海馬回是管理學習、記憶、以及對壓力、癲癇做出反應的腦區。研究者使用一種藥物URB-597在這個腦區后,發現在女性大腦中的URB-597,能藉由提升腦中大麻素(一種大麻延伸物,是人體內自己產生的像大麻的物質)的抑制功能,抑制腦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然而在男性大腦中卻沒有這種藥效。
這項研究是以實驗室大鼠為對象的,但對人類也有意義,因為這個藥物和其他類似藥物目前都在人體中進行臨床測試。(來源:中國新聞網2015年8月17日)

目前,天文學家對20多萬個星系研究之后證實宇宙正處于不斷衰老之中。與20億年前相比,現在星系產生的能量僅是之前的一半,并且一直處于不斷衰減中。
這項勘測結果是天文學家使用世界上7個最強大望遠鏡觀測發現的,研究負責人、國際射電天文研究所的西蒙-德里弗教授稱,宇宙注定逐漸衰減,就像是一位年齡不斷增大的老年人。我們可以形容現在宇宙的狀況——它已癱在沙發上,身體上蓋著毛毯,打盹即將進入永久的瞌睡狀態。

8月10日發布的這項星系和質量集成研究報告,是迄今最大的多樣化波長研究,研究人員采集了世界上功能最強大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其中包括:近紅外巡天望遠鏡(VIST)、美國宇航局星系演化探測器(GALEX)、廣域紅外探測器(WISE)、歐洲航天局赫歇爾望遠鏡等。
在收集的龐大數據資料中,研究人員計劃繪制現今宇宙產生所有能量的地圖和模型。目前,他們將觀察繪制宇宙能量的歷史變化。
宇宙中的所有能量都產生于大爆炸,其中一些能量都以質量形成鎖定。恒星發光是將其質量轉變成為能量形式釋放,然而這一能量制造過程正在不斷地衰減。
德里弗教授指出,多數能量形成于大爆炸余波,伴隨著氫和氦元素結合在一起,額外的能量持續被恒星釋放。最新釋放的能量或在穿過主星系時被灰塵吸收,或逃逸進入星際空間,直至碰撞其它恒星和行星。
事實上,科學家自上世紀90年代末就知道宇宙開始緩慢衰減,但是這項最新研究是迄今為止對這一變化過程的最精確描述。(來源:騰訊科技2015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