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姣 任玉梅
曾經多少個日夜,因為夢想而輾轉反側,但夢想的實現卻注定要遭遇眾多風雨。而在夢想的瀚海里,有著這樣一群人,他們高掛起“創業號”之帆,不懼風雨,一路前行。
他們,是“創客”,是逐夢人,是時代創新的締造者和追隨者。
2015年8月13日下午6點,貴陽國家高新區西部人才城2樓。
貴州首家“創業咖啡廳”新三線咖啡廳里,滾燙的不只是咖啡,還有激情——由貴州省科技廳主辦、貴州省生產力促進中心聯合貴州首批認定的4家眾創空間“創想+聯合工坊”、“創想+夢工廠”、“博雅眾創空間”、“新三線咖啡”承辦的貴州省第一期“科技創新、成就大業、攜手眾創聯盟”項目推介活動剛剛在這里落下帷幕,但創客團隊與投資者們的熱情卻持續高漲。
項目推介活動剛一結束,評委之一、飛圖創投合伙人謝宏就被許多創業團隊團團圍住,“我們項目中的難題該如何解決?”“怎樣才能吸引投資?”接踵而來的問題,讓謝宏應接不暇。
從20余年的老IT從業者“轉身”創投合伙人,謝宏笑談自己的轉行只不過是“找到了感興趣的事而已”。“每一次和創業團隊的交流,都能讓我不斷接觸到新科技和新思想,從而保持自己思想的年輕性。”
給謝宏印象最深的一支創業團隊,是他今年7月在清華大學的一次小型沙龍路演上遇到的。那是一支來自二線城市的創業團隊,沒有深厚的資金背景,沒有足夠的人員支撐,卻有著對夢想的無限熱情和執著。他們研發的是一種工具性產品,在沙龍上剛做完路演,當場就有10多家投資商紛紛遞上名片,希望進行投資合作。其后兩周內,他們又陸續收到20余家投資商的“橄欖枝”。
大部分投資人都知道:工具性產品的市場值通常并不高,但是,為何這樣一個創客團隊竟能得到如此眾多的投資商的青睞呢?
在謝宏看來,這是因為這個團隊幾乎完美地詮釋了“一個好的創新項目應該具備的條件”。
“對于好的項目來說,人是第一位的。我們投資人所尋找的,無非就是一群可靠的人做的可行的項目,這個項目最好還能接點地氣。在這一點上,這支創業團隊有點像當年喬布斯的那個團隊,都把產品做到了極致,所以剛一路演,就瞬間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國外也有類似的產品,但這支團隊的產品相比之下更好用,一步操作就能頂別人好幾步。”
這支團隊做路演時,PPT上的兩張合影,讓謝宏記憶猶新,“一張是路演5個月前拍的,當時團隊有10個人;另一張是5個月后拍的,只剩下了5個人,而且5個人全變成了大胡子——這5個月里,一半的人退縮了,另一半人則堅持了下來,他們埋頭搞封閉研發,不外出、不剃須。這是一支非常敬業的團隊,有良好的素養,他們在做項目時沒有先去見投資人,而是封閉性地做研發,把產品做到了極致。這種自律性、對產品的‘苛求’、追求完美的特質以及對創業的執著,都是我們投資人特別看重的。”
創客,通常是指出于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多年前,歐美創客用不到波音公司1%的成本研制了無人機,用創新顛覆了傳統。如今,這股創客風潮正在席卷中國,并被命名為“眾創空間”。中關村管委會創業處處長楊彥茹認為,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廠甚至科技媒體等,都是眾創空間的具體表現形式。
作為國內最早的、同時也是最著名的創業服務平臺之一,創辦于2011年的中關村車庫咖啡是許多創客心中的“麥加”:每天,都有大量創客、投資人和媒體人涌來這里,交流夢想,并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那么,眾創空間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存在?車庫咖啡CEO金子森對此又是怎樣解讀的?
“創新,首先應該是思想的創新。眾創空間就是這樣一個讓思想碰撞、交流的平臺。”金子森語調平和,言語之間卻難掩內心的激昂,“我們希望做的,是一個沒有‘門檻’的創新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們能夠找到那些有不同想法的人,大家通過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通過‘頭腦風暴’,在技術、專業特別是思維方式、視野格局上得到提升。產品與技術的提升是有生命周期的,但思維方式、視野格局的提升則是永恒的!
“其次,眾創空間是一個孵化器和服務器,服務于創業團隊和企業。創業團隊及企業來到這里,就是想把他們的想法和產品變成具體的、可以運營的商業化項目。這時,眾創空間就承擔起了全孵化的任務:一個項目從零起步到它真正能走出來,中間需要什么要素,眾創空間就竭盡所能地幫它找到什么要素。
“眾創空間同時還是創客的家園。最早的創客實際上是‘極客’,是那些‘純粹’的科研人員,他們只想把專業的、技術性的想法和產品不斷地提升、研究下去。這是他們的興趣和畢生的樂趣。眾創空間就是要給這些‘純粹’的人營造、搭建一個展示和推廣的平臺。
“同時,眾創空間是一個基于創新、創業的教育機構。有些地區暫時沒有創新的條件和產業基礎,這時,就需要有這樣一個教育平臺,去教會這里的人理解眾創,引導政府做好政策扶持,引導這個地區的傳統企業家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改變經營理念,實現新的轉型。此外,做好互聯網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也是眾創空間的一項重要任務。
“眾創空間還是一個科技融資的平臺。有夢想、有項目,最終還要落地,這是違背不了的商業規律和市場規律。因此,就需要資本與科技的融合,缺一不可。
“最重要的是,眾創空間是一個延續創新、創業精神的平臺。我曾遇到過很多特別的創業者,其中年齡最大的已經84歲了,他創業的主要目的不是掙錢,而是追求一種愉悅、一種自我提升的滿足、一種更高層次的個人價值。我還遇到過14歲的少年創業者以及孕婦創業者——他們,都是在眾創空間這個平臺上追逐創新、創業之夢的人;也正是他們,將這樣一種創新、創業的精神不斷傳承了下去,從而匯聚起了這個時代的創新洪流。”(責任編輯/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