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集萃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近日接受人民政協報采訪時表示——
對于新常態下的新形勢與新要求,要做到“四個適應”:首先要適應經濟結構的調整,沒有經濟結構調整,困難是不會減輕的;第二,要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對中國經濟正常發展的干擾,這是不可忽視的;第三,要適應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中所遇到的新情況,最突出的就是大批國企在改革過程中不適應新形勢,要自己找市場、自己開發新產品,現在看來它們暫時還缺少作為獨立市場主體的活力;第四,也是最要緊的,是要適應從第二產業占主要比例轉為第三產業占主要比例。
經濟評論員葉檀11月4日在《每日經濟新聞》撰文——
土地從來都是財富的重要來源。小農經濟主導期間,土地幾乎是財富的全部來源。中國土地半市場化之后,政府控制土地供應加上人多地少,導致土地溢價居高不下。而未來隨著土地單位面積上的財富增加,雖然不同的土地價格相差較大,但地價整體還會維持基本穩定。在中國貿易大發展階段,主要通過外匯占款發行基礎貨幣,通過宅基地資產化加快貨幣流轉,通過土地資產化解決部分城鎮化成本。未來人民幣的錨定物是財富增長,也是土地。所以,房地產市場未來不會硬著陸。

曾培炎11月3日在2015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上表示——
在世界經濟調整分化的大背景下,總體上大陸經濟基本面是好的,盡管存在深層次結構調整問題,但發展趨勢非常明顯:一是經濟增長由“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二是服務業比重明顯提升;三是中等收入群體不斷壯大;四是從資本凈輸入向資本凈輸出轉變;五是從依靠外需向內需轉變;六是全要素的結構效率發生變化。這說明大陸經濟按照五中全會的要求在調整中。拉動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正在發生變化,經濟轉型將進一步顯效。同時要秉承“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推動兩岸經濟合作要向范圍更高、層次更高、結合更緊的方向發展。一是加大兩岸市場互相開放的力度;二是支持中小企業合作和青年創業創新;三是攜手開拓第三方市場;四是充分發揮企業家和峰會的作用。

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朱振鑫11月3日在《早間第一資訊》節目中表示——
未來我國貨幣政策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個工具即是降息,從9月份開始國內CPI再度進入下行通道,這說明我國經濟仍然面臨通縮壓力,仍有降息空間。再者是降準。該措施實際上是釋放長期流動性,更有助于提升商業銀行向實體經濟投放信貸的意愿。另有一些貨幣財政化的工具,例如再貸款、PSL等,可能直接作用于一些政策性銀行,然后傳導到實體經濟,這會對拉動實體經濟需求更為有效,也發揮了類似于財政政策的作用。綜合使用“雙降”,搭配上述一些貨幣財政化工具,貨幣政策才能夠完全發揮效果。
國泰君安證券經濟學家林采宜近日在“2015金磚論壇暨第四屆全球房地產金融峰會”上發表觀點——
未來增長還有一個動力就是綠色經濟。今天通訊互聯網受到普遍重視,但是能源互聯網才是真正改變整個國家發展模式的動力。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個新的基建網絡和架構,而這個網絡和架構需要國家在基礎建設設施上面進行大量投資,這將徹底顛覆現在的機制。這一塊改革是“十三五”期間發展很重要的動力?!笆濉苯洕l展表面上來看是消費,本質上是制度紅利的釋放。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11月2日在出席“灼見名家周年論壇”時表示——

香港憑借與世界接軌的優良市場制度,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以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為例,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扮演著“防火墻”和“試驗田”的角色。中央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這將給香港帶來新的發展契機。香港在國家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中,能夠繼續利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透過與內地的優勢互補,持續創造互惠共贏。
世界貿易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羅伯特?庫普曼11月2日在上海接受專訪時表示——
中國正從以投資和出口為主導的模式向由內需推動的經濟轉型,對全球貿易產生影響.預計,2030年時中國將成為一個進口大國,并且將構建起自身的全球價值鏈網絡。中國將把產業對外轉移與‘一帶一路’戰略結合,通過加大對外投資,逐漸形成以中國為主導的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生產網絡和全球價值鏈體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被融入其中。
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德?費爾普斯近日在上海浦江創新論壇上接受采訪時表示——

在過去10年中,全世界的創新速度都已放緩,經濟學家熊彼特定義的經典創新也已逐漸遠離。而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創新,才能避開中等收入陷阱。中國企業現在可以通過進口技術并在這一基礎上消化吸收,來迅速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但這只是一種暫時的解決方案。因為真正能夠帶來改變的創新,不能是重復別人已經做過的事。一個活躍的經濟體需要高層次、高價值的經典創新,也需要來自基層的眾多低價值創新。社會的活躍來自于整個社會的基層努力。以創新為主導的經濟體,不可能所有的人員花費全部的精力去創新,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根據經濟體的情況建立一個合適的模型,讓一些人全身心創新。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殷勇10月29日在“2015第四屆金融街論壇”上表示——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及國際環境發生變化,中國貨幣政策實施的路徑和工具也在不斷豐富和優化。過去一段時間,中央銀行主要是靠外匯占款去投放基礎貨幣,隨著國際收支和人民幣匯率不斷趨向均衡, 外匯儲備大規模積累的時代可能基本結束,外匯占款作用在下降,在此背景下,央行推出了降息、降準、短期借貸便利、中期借貸便利、抵押補充貸款,也擴大了對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于是有人認為中國央行也開始實行了量化寬松的政策,認為中國也參與了貨幣政策。所謂量化寬松實際上指成熟的經濟體在民意利率降到零儲進,程度又受限,它的貨幣傳導機制就受阻,這種情況下采取了受債等措施,擴大了央行資產規模,從而希望使得貨幣政策能夠對經濟起到刺激的作用。我們說中國并沒有實施量化寬松的政策。
經濟學家胡汝銀日前在“舊邏輯與新動力”2015浦發卓信財富論壇上指出——
過去很長的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宏觀經濟政策所依循的邏輯就是,一個地方或國家投資越多越好,GDP越高越好。在這種邏輯的實踐下,導致了一系列問題,造成了巨大的社會經濟資源浪費。這種發展模式顯著地不僅降低了全要素生產率和國民福利水平,而且還導致目前不得不面對大規模的產能過剩,經濟增長率快速步入下行區間,大量傳統行業和資源依賴型地區過早進入衰退期。中國舊的經濟發展模式與邏輯已經無法解決當前面臨的經濟轉型難題,必須確立新的動力。具體而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成長和社會經濟結構的改善要有三大新動力——高品質的產品、高效率的企業、以人為本的全面創新和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