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南



【歌劇內容】美麗的水仙女魯薩卡愛上了人間的王子,她渴望自己能變成人的模樣和王子結婚。在女巫的幫助下,她終于成功,但條件是她不能講話,并再也不能回到她所生活的水中世界。如需要回去必須要用所愛人的鮮血才能得救。為愛情迷住的水仙女答應了女巫的要求,終于如愿以償地和王子結婚。不久,王子卻傾心于他國公主而冷淡了水仙女,使水仙女深為痛苦,她又想起了女巫的話,但為了王子,魯薩卡寧愿自己承受痛苦。最后王子由于受到良心譴責,死在了水仙女的懷中。
受人喜愛的作曲家
在西方音樂的長河中,德沃夏克或許稱不上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音樂中直白的近乎質樸的旋律,卻是代表了普通人最直觀、樸實的情愫,這或許也是德沃夏克深受人們喜愛的原因。
德沃夏克在這里是很多人非常熟悉的一個名字,就像我們偏愛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一樣,德沃夏克由于他通俗易懂的《自新大陸交響曲》,成了西方民族樂派作曲家中最為我們熟知的一個作曲家。在19世紀民族樂派運動中,除了強大的俄羅斯“強力集團”之外。在東歐分別出現了以格里格為代表的挪威民族樂派、莫紐什科為代表的波蘭民族樂派、西貝柳斯為代表的芬蘭民族樂派和以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為代表的捷克民族樂派等。而這些作曲家不但以本民族古老的民歌豐富了西方音樂,拓展了音樂的表現力,更是給浪漫主義音樂注入一股新鮮的空氣。
德沃夏克在民族樂派作曲家中的聲望,或許是來自他音樂本身的通俗性。和俄羅斯民族樂派作曲家大多出身于貴族,受過良好教育的作曲家不同,德沃夏克是個貧困家庭長大的農家孩子,和威爾第相似,德沃夏克的父親除了經營一家小客棧之外,另兼作屠夫,其家庭的境況可想而知。所以,如果不是德沃夏克少年時代就已經顯露出不凡的音樂才華,那么,他將在鄉村追隨父親的足跡默默無聞地度過一生。好在這個孩子與眾不同的音樂才華在叔叔的資助下逐漸顯露了出來,這也和威爾第非常地相似,威爾第在岳父的慷慨幫助下走向成功。因此,特殊的經歷和生存環境的影響,使得德沃夏克和威爾第在性情上也非常接近。在他們的音樂中,時時刻刻都自然地流露出農民式的淳樸和真摯的感情。
德沃夏克的命運基本也算幸運,除了早年在家鄉有過一段奮斗的經歷之外。1875年,他以第三、第四交響曲參加了由奧地利政府舉辦的資助“困境中有才華的年輕藝術家”的作曲大賽,受到了勃拉姆斯和音樂評論家漢斯力克的關注,這無疑是德沃夏克平步青云的開始,他不但得到了一大筆獎金(是德沃夏克在捷克年薪的3倍),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當時堪稱音樂教父的勃拉姆斯的賞識,他幫助德沃夏克尋找出版商,并努力促成《摩拉維亞二重奏》的出版。
所以,1875年是德沃夏克創作極為活躍的一年,不但創作了《第五交響曲》,歌劇《萬達》等,另有很多室內樂作品。可見經濟的改善和權威的關注對一個初出茅廬的作曲家來說是多么地重要。德沃夏克以自己的才華,不但為自己掙來了幸運,更為將來成為國際著名的音樂大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此后的德沃夏克,寫下了一系列音樂史上名垂青史的作品,如著名的《斯拉夫舞曲》《圣母悼歌》《第七交響曲》《第八交響曲》等,這些既充滿著斯拉夫民族情調、又不失作曲家精湛的旋律天賦和作曲才華的作品,使得德沃夏克開始名揚歐洲,他早已不是那個在父親的小客棧依靠拉琴招攬生意的農家小男孩了,而是炙手可熱的作曲家,一位使捷克民族得以躋身歐洲傳統音樂大國的杰出的藝術家。在晚年的時候,幸運之神又一次降臨到了他的頭上。
有人說,沒有詹妮特·瑟伯夫人,也就不會有德沃夏克晚年最杰出的、也是最為人熟知的兩部作品《e小調第九交響曲》(又名“自新大陸”)和《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的誕生。話雖然有些道理,但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就像我們不能設想沒有梅克夫人的柴可夫斯基將會怎樣一樣。
瑟伯夫人是個富有的雜貨商夫人,熱心音樂,并出資在紐約創建了國家音樂學院,這或許是歐洲由來已久的傳統。當我們發現從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就有那么多貴族資本家贊助藝術,那么對于瑟伯夫人的這種熱忱就不難理解了,歐洲藝術在幾百年下來,超越了世界各地,成為藝術的主流,和這些熱心公益,贊助藝術的富豪是分不開的。
瑟伯夫人出巨資(相當于德沃夏克在布拉格年薪的25倍)邀請德沃夏克擔任院長,而開出的條件對一個作曲家來說,雖然相對忙碌了一些,但每年4個月的假期,足以使德沃夏克工作、創作兩不誤。
《自新大陸交響曲》一直被認為是融合了很多美國音樂元素的交響曲,但作曲家認為作品是對家鄉波希米亞的回憶。不管怎么說,作品確實有著德沃夏克以往作品中所不曾出現的、新的音樂語匯。這些語匯使得這部交響曲顯得激越,激動,仿佛是被一種新鮮事物所激起的強烈的興奮感,而它時而的纏綿和濃郁的憂傷,又仿佛沉浸在對故鄉的懷念中。
或許最能代表德沃夏克在異國感受的作品當數《美國四重奏》了,這是德沃夏克最著名的一首室內樂,旋律愉悅,輕快。而《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更像是一首思鄉的挽歌,其甘美,憂傷的旋律常使人不覺落淚,這首樂曲常常能激發人們內心涌起慈母般的溫柔,它是那么的人性,那么的溫情。
純凈優美的《水仙女》
德沃夏克作有數十部歌劇,除了在捷克以外,對外界的影響沒有他的管弦樂曲那樣著名。但憑借著一部帶有童話色彩的《水仙女》也足以使他名揚天下。劇中的旋律華麗優美,充滿著迷人的浪漫主義氣息,尤以其中水仙女唱的詠嘆調“月亮頌”甘美抒情,是歌劇史上最著名的女高音詠嘆調之一。
《水仙女》是德沃夏克創作的第二部神話歌劇,也是他晚年爆發的杰作。寫于1900年,次年首演于布拉格捷克國家歌劇院。歌劇的腳本作者是捷克著名的詩人,戲劇家羅斯拉夫-克瓦皮爾,原作取材于德國作家拉莫特富凱的小說《翁丁》。顯然,德沃夏克非常喜歡這個劇本。一方面是劇中高尚的道德觀念,一方面是民間瑰麗的想象,充滿著童話、神秘的色彩。《水仙女》的故事讓我們想起了我們的黃梅戲《天仙配》,她們都是仙女愛上了凡間的人類,都不惜仙界的警告,投身自己所愛的人的懷抱。不過區別的只是,中國的神話故事常常帶有比較強烈的道德濟世意味。往往是神仙和窮人扯上關系,七仙女是被賣身葬父的憨厚的漢子董永的高尚情操所打動,這里面既有單純的愛,也有濟世救人的道德訴求。
而在西方的神話里,愛是單純的,為了愛可以不顧一切。也喜歡用王子、公主這類人物的故事來滿足人們的幻想。這不但在《水仙女》中是這樣,瓦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灰姑娘》也是類似的故事。愛是西方文化中一個永恒的母題,它的激情和崇高是激發藝術家為其創作的靈感。在這部《水仙女》中,水仙女魯薩卡不惜不能回到她所生活的水中世界,如需要回去必須要用所愛人的鮮血才能得救的條件,奮不顧身地投身愛人的懷抱,最終所愛的王子變心,魯薩卡還是不忍用愛人的鮮血拯救自己。這種執著的為了愛而獻身的高尚情感,無疑是打動藝術家的靈丹妙藥。貝利尼、貝多芬都曾在自己的歌劇《諾爾瑪》《菲岱里奧》中表達了對人類崇高愛情的敬意,德沃夏克也不例外,它對這個神話故事傾注了強烈的感情。
在德沃夏克所寫的全部歌劇中,沒有一部能像《水仙女》那樣,符合德沃夏克個性的氣質。德沃夏克并不像瓦格納那樣有著高深的哲學思想,成熟的戲劇觀念。由于出身關系,他和威爾第一樣,文化程度不高,而德沃夏克甚至是個半文盲。但其實文化修養和藝術家的才華并無直接關系,藝術家說白了是感覺,是一種天賦的直覺。列昂卡伐洛是文學博士,但他在音樂上的才華遠遠不能和德沃夏克相比。這也是現在作曲博士滿天飛,但出不了幾個真正作曲家的原因。
而正是因為德沃夏克的單純,他才會被這個簡單美麗的故事所感動。德沃夏克寫不出像雅納切克《耶奴發》這種有著深刻現實意義,表現宗法社會下愚昧農民的作品,他不是一個深刻的人。德沃夏克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純凈的旋律美感,而這正是這部歌劇所反映出來的特質——哀傷的美麗、純凈的抒情,它反映的是人類永遠在關心的問題——愛與背叛和愛與寬恕。
歌劇的劇本受到了其他幾部作品的影響,如莫特-富蓋的《水神》,安德森的《海女郎》,但克瓦皮爾還是給了《水仙女》許多捷克的民間特征,同時,德沃夏克在這部歌劇的主題中,也強化了這種捷克特征,他對《水仙女》的命運給予了深切的同情,因此歌劇中主題的表現是非常新穎的,無論是在戲劇,還是在音樂上,德沃夏克都以生動、豐富的手法來描寫它。比如,水仙女的角色是多情、脆弱、富于幻想,充滿詩意的,她是一個渴望愛與被愛的女子,德沃夏克給予這個人物的音樂具有非常抒情,唯美的氣質,而其中的詠嘆調“月亮頌”,更是升華了魯薩卡的形象,睢美和悲劇常常是誘發觀眾同情心的催淚彈,它讓觀眾為這個人物最終的悲劇一掬同情之淚。一個美好但不幸的生命正是戲劇慣用的表現手法,《水仙女》是這樣,《培爾·金特》是這樣,我們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也是這樣。而劇中的女巫耶基巴巴是痛恨人類的,但她對自己的同類又充滿同情,德沃夏克用他的交響詩《水魔》變體的手法,來表達這個有著復雜心態的人物。
這部歌劇的音樂因其抒情性而顯得非常動聽,尤其是第三幕,木管和弦樂交替出迷人而抒情的氣息,三個山林仙女的演唱也非常優美,它讓人想起瓦格納在《萊茵的黃金》中絢麗多姿的管弦樂配器,而魯薩卡的演唱更是哀婉動人,此時,曾經的美麗幻想,已經化為現實無奈的悲劇,她讓人同情,也令人感嘆!
《水仙女》是德沃夏克,也是民族樂派歌劇中的杰作。和斯美塔那火爆、活潑的喜劇《被出賣的新嫁娘》相比,這部歌劇正好與之相反,它是抒情、歌唱性歌劇的經典之作,它表達的是捷克民族的另一面——詩意,幻想和崇高。和很多作曲家一樣,德沃夏克也沒有一部歌劇能超越《水仙女》,有人覺得是德沃夏克沒能找到一本和《水仙女》媲美的,適合他個性的歌劇腳本。但我覺得不是,杰作并非經常出現,人的靈感是奇妙的。在《水仙女》以前,德沃夏克已經寫了9部歌劇,但也沒有一部現在流行的。德沃夏克也曾經在給友人的信中提起過自己后悔在舞臺作品上浪費了過多的時間。這說明他自己都認為在歌劇方面沒有太多的才華。而《水仙女》的成功,可以看成是一次偶然的爆發,并不能說明他在歌劇領域里的才華堪比瓦格納、威爾第。德沃夏克生來就是寫器樂的,他是個純粹的器樂作曲家。像貝多芬的《菲岱里奧》一樣,只此一部,以后再也不曾寫過歌劇。
德沃夏克雖然沒能在歌劇的領域里有著更多成就,但在器樂方面,他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才華。尤其是在美國完成的《自新大陸交響曲》《美國四重奏》《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都證明他的靈感始終豐沛,尤其是感人肺腑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人類內心深處最溫情,也是最動人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