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趙勝楠
內容提要:聲樂藝術中的二度創作對于歌者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一過程體現在聲樂表演中,歌者本身就是美的創造者與傳達者,做到音樂表演的真實性與創造性完美結合則需要具備良好的文化修養。筆者擬從聲樂作品是音樂與文學的綜合體、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歌者進行二度創作的源泉、在演唱中如何對作品文學性內容進行闡釋以及音樂形象準確定位來源于豐厚的文學修養四個方面淺談文化修養對歌者的重要性。
關鍵詞:文學修養、二度創作、歌者、聲樂藝術
一、聲樂作品是音樂與文學的綜合體
文學與音樂雖屬于兩個不同的藝術門類,卻有著辯證統一、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二者同為表現人類思想情感的藝術。優美動人的歌曲一般都是以語言(文學)為依據而產生的,其中的主題意境、人物形象、思想感情也要通過語言去描繪和表現。在歌曲中,有以第一人稱“我”抒發內心感情的,也有描繪他人或意境的,無論哪種情況,都要善于弄懂歌詞的寓意方可詮釋歌曲的精髓。
《詩經》被學者稱之為我國音樂文學成熟的標志。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時期大約500多年的305篇詩歌,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從歌中分化而來,為語言藝術,而歌則是一種歷史久遠的音樂文學。音樂與文學相互結合,構成了聲樂作品,兩者在起源與發展的過程中就一直緊密相連,它們在相互促進中不斷繁榮,在相互滲透中蓬勃發展,但只有兩者結合的聲樂作品只是以書面符號的形式存在,因此還需要人聲的參與,由此可見,音樂、歌詞、人聲三個要素相互結合,構成了聲樂藝術。
音樂是詩歌的靈魂,詩歌的發展離不開音樂,諸如早期的唐詩、宋詞、元曲這些具有深刻影響力的文學體裁都與音樂有著源遠流長的關系。我國近現代時期的音樂,隨著學堂樂歌的發展,西洋音樂的各種藝術形式逐漸傳入中國,造就了一批具備現代音樂文化修養的音樂家,并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如李叔同的《送別》《春夜》《采蓮》等,歌曲曲調優美流暢,文辭生動秀麗,富于意境和韻昧。
西方的聲樂作品同樣也體現了音樂與文學的完美結合,早在18世紀的浪漫主義時期,文學家已將重心轉移到對內心世界的刻畫、對個人情感的抒發、對個性自由的渴望以及對美好自然的向往等方面,這些無不影響著浪漫主義音樂的形成。作曲家根據文學家的詩作創作歌曲,詞句文雅,意味深長,鋼琴伴奏豐富靈活,對演唱技術有較高要求,這便形成了藝術歌曲。藝術歌曲的歌詞大多取材于文學家的作品,在音樂史上被譽為“歌曲之王”的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一生共創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深受德國浪漫主義文學詩人的影響,將音樂與詩歌緊密結合一起,創作了《鱒魚》《春思》《魔王》《致音樂》等優秀作品。
二、濃厚的文學底蘊是歌曲進行二度創作的源泉
在聲樂藝術中,對作品進行分析和理解是歌者演唱好一首作品的前提條件,作品演繹達到完美的境界還需要加入歌者對歌詞曲譜的獨特感受與理解。因而,優秀的歌者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聲樂技能,具備一定的聲樂修養,還必須要有相應的文學修養作為支撐。
從創作程序上講,音樂與歌詞的創作融合過程,即以書面符號呈現的聲樂詞曲,蘊含著詞曲作者對外界事物的主觀意念,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度創作。在一度創作的基礎上,歌者通過對歌詞、曲調、作品與作曲家的創作年代、風格特點進行分析,對咬字吐詞的處理,對作品中的人物、意境進行再創作,把書面形式的歌譜變成實際音響的形式傳遞給欣賞者,產生共鳴,把歌譜中潛在的情感挖掘出來并加以豐富,這一傳遞過程便是二度創作。一度創作是二度創作的前提和基礎,二度創作是對一度創作的升級和提高,進行二度創作則是對歌者的一項巨大考驗。
二度創作是決定聲樂演唱成敗與品質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個成功歌者的演唱能夠扣人心弦、引起觀眾的共鳴,不僅取決于具有高超嫻熟的聲樂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歌者通過對作品的二度創作賦予了作品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張前在《正確的作品解釋是音樂表演創造的基礎》一文中提出:“音樂表演從對音樂作品的解釋開始,最終以對音樂作品內涵的揭示和美的表現作為結果。”
聲樂作為一門歌唱的藝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文學與音樂的綜合體,聲樂作品大都是以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文學性強、藝術性高的詩詞作為歌詞,這也形成了聲樂作品的文學特性。正確地理解作品的內涵、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演唱歌曲的前提和基礎,這些都需要歌者具備深厚的文學修養。
一首優秀歌曲的創作完成需要綜合音樂與文學兩者的精華。歌者在一度創作的基礎上需要再創造,讓作品有質的飛躍,使原作的內容更加飽滿充實,人物性格更加鮮明突出,故事情節更為豐富多彩,同時也是對演唱者的唱功、能力、素質的考驗,需要加入自己對作品的獨特見解,同時可以適當彰顯獨特個性,這也就出現了同一首作品具有不同版本的演唱風格,給聽眾帶來新穎的聽覺盛宴,也給演唱者提供了脫穎而出的機遇。若要讓自己在二度創作中把作品表現得更加完善,還需提高和加強自身的文化底蘊,適當表達二度創作中的“個性張揚”,展現完美個性的藝術作品。
喻宜萱在她的《聲樂藝術》一書中指出:“任何歌曲的表現都必須通過語言、文字來描述內心的感情活動,許多細致生動的表演都有賴于對文字的了解和對語言的掌握,那深刻巧妙的一剎那常常是產生于字里行間的會心的感受?!雹谧鳛橐幻枵?,要努力做到科學的發聲方法與現代民族共同語言的完美結合,既要保持科學唱法的“腔”,又要保持漢民族語言的“字”,正所謂“字正腔圓”,只有正確把握語言語音的特征,才能達到傳統唱論的藝術境界。因而,優秀的歌者不僅需要在演唱時達到“字正腔圓”與“聲情并茂”,還需要對歌曲的文學性內容進行充分的闡釋,方能達到歌唱藝術的理想境界。
三、在演唱中如何對作品文學性內容進行闡釋
鄒本初先生在《歌唱學》一書中指出:“我們歌唱的最終目的,就是將唱詞所蘊含的思想內容通過音樂化的聲音,富有情感地表現出來。任何歌曲都有其特定的情節和思想內涵,對于歌唱者來說,每拿到一首歌曲作品,在對其進行藝術處理時都應該首先從歌曲的文學內容出發,使音樂處理同歌詞內容的表現緊密結合,做到處理貼切、恰如其分,使處理作品的工作,完全為歌曲表現情感的目的服務?!?/p>
只有對聲樂作品的文學性內容進行深刻的闡釋,力求深入了解和領悟歌詞的內容、創作背景,分析其音樂結構,才能通過歌聲來表現它的思想、意旨以及情感的內在含義,從而使演唱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使欣賞者產生良好的共鳴。
四,音樂形象準確定位來源豐富的文學修養
喻宜萱先生曾說,歌唱藝術真正的美,真正的價值,是旋律和歌詞的吻合、混合永固的協調。即兩者神妙的融合一體。要成功地演唱一首聲樂作品,詞、曲作者和演唱者不僅要促成詞和樂的奇妙的融合,更重要的是要達到詩意和樂思的融合。由此可見,音樂本體也具有文學性,能夠通過豐富的手段去表現文學性內容,人們經常用充滿戲劇性色彩或者矛盾沖突性來評價一首作品,這便是音樂中的文學性因素。
音樂形象的確定需要通過文學性內容去豐富充實,諸如特定含義的音調特色象征著某種特殊事物,沖突性的戲劇化內容暗示著作品的情節發展過程,情緒氛圍的渲染烘托著某種文學性主題,每一個樂思的闡述也需要歌者頭腦里產生“聯想與表象”的音樂形象,為了準確刻畫描述音樂形象,歌者需要調動聲樂藝術的表現手段,諸如演唱中的聲韻節奏、抑揚頓挫等,還需要仔細分析作品的和聲配置、曲式結構、調式調性特征。
喻宜萱先生在她的《聲樂藝術》一書中指出:“任何歌曲的表現都必須通過語言、文字來描述內心的感情活動,許多細致生動的表演,都有賴于對文字的了解和對語言的掌握,那深刻巧妙的一霎那,常常是產生于字里行間的會心的感受?!?/p>
聲樂演唱過程中,人們往往過分注重文字語言的處理,而忽視了音樂語言。音樂是一門抽象的藝術,一首完美的聲樂作品通常是由人聲和器樂伴奏兩者的緊密配合而成,歌譜及伴奏譜中很少有直白具體的文字語言,偶爾會有音樂術語的標注,這便要求歌者和伴奏者具備嫻熟的技巧及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對于演唱外國聲樂作品,必須建立在理解原曲詞意的基礎之上,理解歌詞語言,用音樂表現作品的情感情緒。觀眾經常會看到不同歌者在舞臺上的情緒宣泄,有諷刺嘲笑、痛苦難過、開懷大笑,通過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來表現音樂形象。由此可見,深厚的文學修養對歌者的歌唱性與藝術性的傳達如此重要。
總而言之,歌者若要很好地駕馭聲樂演唱藝術,必然不可忽視文學修養在歌曲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在提高自身聲樂修養的同時,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掌握聲樂作品所包含的歷史知識、時代背景、表現手法、美學特征、文化底蘊等多個方面,方能對作品進行全面的音樂詮釋,從而為聽眾提供富有藝術個性的歌曲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