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玫瑰(中)和學生們在一起
“2014年對雙龍會來說是收獲頗豐的一年!”回首剛剛過去的2014,王玫瑰(Rose Oliver)收獲了滿滿的成功和幸福。“另外,2014年還給了我一個驚喜:我參加了習近平主席主持的上海外國專家座談會,這對本就完美的2014年說更是錦上添花!”
早在1992年,王玫瑰就與丈夫在英國辦起一所太極學校——東方太極拳與內家拳研究會。2005年,王玫瑰的雙龍會在上海成立,主要組織中國內家武術和傳統文化的對外交流活動。為表彰她在中英文化交流上的杰出貢獻,2011年,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白金漢宮授予她大英帝國員佐勛章(MBE)。
“2014年,雙龍會的國際文化游學和太極課程都辦得紅紅火火。美國、英國的朋友通過雙龍會來到中國,一邊感受上海的活力和熱情,一邊體會中國的古老文化,讓太極、中醫幫助他們找到養生之道。夏天雙龍會移師海外,我們在英國、美國組織的太極、中醫推拿以及書法的國際研討會也大獲成功。”
“這一年,更多人加入了雙龍會常規太極課程中。我特別高興地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也成了‘太極迷’。還有,我們還來到普陀區曹楊社區活動中心教年長的居民打太極,得到了他們廣泛的認可和好評,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很大的鼓舞!”
2015年,王玫瑰和她的雙龍會打算開拓思路,把中國傳統文化中更多的內容傳得更廣。常規的研討會仍是主打,而其他創新的交流方式也是工作重點,涉及的內容延伸到太極、冥想、傳統武術、中醫、書法以及八字、風水之類的傳統哲學。
“新的一年,我還要介紹更多外國人來我們的活動中演講。特別是關于中國文化的論壇更需要外國人的聲音,外國人的理解能讓我們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中國文化。我計劃引入更多的講座、活動來更多介紹西方禮儀、商業策略和組織,同時舉辦更多介紹英國和國際文化、傳統節日的活動,從而幫助雙龍會中的學生和公司職員了解西方,讓大家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我的目標是組織一個國際友誼及文化交流的論壇,建立一個創新、友誼和和諧的交流平臺,這個多元文化背景的上海,中國、印度、英國、美國、德國、俄羅斯、愛爾蘭等等文化都在這里得到體現。”
羊年的海外游學行程單更是從年初排到了年末。
新年伊始,雙龍會就將在春節期間奔赴美國巴爾的摩、芝加哥開展太極研習會。“我在巴爾的摩成立了一個核心小組,里面的美國學生都是鐵桿‘太極迷’,他們中有些人已經自學多年。巴爾的摩當地的太極學校對我們雙龍會教授的81式楊氏太極很感興趣,因為這套拳很傳統,它保留了24式太極這類簡化的招式中丟失的很多鏈接動作。”
憑著自己的努力,王玫瑰又成功開發了另一個海外項目,她將在2015年夏天帶著中國太極學員們赴瑞典觀光游學。“這個項目是和我之前一個瑞典的太極學生合作的,他去年退休,之前在上海和香港做過包裝生意。我們雙方都有意愿合作,于是就促成了這次游學。”這次瑞典之行,王玫瑰打算帶著“宣傳雙龍會活動,同時推進中國文化和旅游”的任務去牽起中瑞兩國人民友好交流的紅線。“除參觀優美的自然環境外,我們還為中國學生提供一個文化體驗的機會,讓他們同瑞典本地人交流,體驗瑞典文化,包括會有走進瑞典人家庭等文化體驗活動。同時,雙龍會將和瑞典當地的太極社團、太極老師合作,舉辦周末太極研習會,屆時雙龍會師生和當地太極社一起進行中國文化特色的表演來慶祝這次交流。”
到年末10月或11月的時候,外國客人和太極練習者將在上海進行一個為期10天的年度太極及中國文化訓練營,讓海外客人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人民的熱情友好。
新的一年里,雙龍會還會繼續跟上海易經協會、上海外籍人士協會保持合作,但同時王玫瑰也在積極考慮找到更多“小伙伴”一起“玩太極”。
“目前我們也在跟一些上海本地公司合作。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在考慮為員工組織太極培訓班,幫助員工提升健康意識、進行健康管理。雙龍會期望能夠為中國公司提供有效的健康培訓項目,將中國傳統療法和鍛煉方法引入現代高強度的職場生活當中去,教員工用簡單的方法來維持健康(特別是針對公司職員的頸、背問題和感冒發燒等免疫力低下造成的疾病)、提高身體素質,避免因經常生病而影響工作中的表現,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我的興趣是太極,而我的工作是英語教師。”王玫瑰能將興趣“玩”得風生水起,對待自己的本職工作——英語教師更是毫不含糊。從2001年秋季來到上海大學并擔任外國語學院的英語老師以來,2015年是她在上大任教的第14個年頭了。
“2015年我將繼續在上海大學教授英語寫作、聽力和口語課程。我希望新的一年里不僅能幫我的學生提高英語成績,同時能增進他們對英國文化、世界文化的理解。只有了解了禮儀、習俗、商業活動等文化細節才能全面理解英語這門語言的本質。”
多年的教學經驗讓王玫瑰能夠準確地判斷學生們在課堂上學到了什么,又欠缺了什么。“他們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機會鍛煉語言能力、對張口說英語信心不足以及缺乏文化意識。”為了幫孩子們解決這些問題,她積極呼吁在校園建立英語文化中心。“在工作中我通常扮演著文化橋梁和口譯員的角色,幫助上海本地人和世界各國人民相互理解、培養友誼,我深知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來說,交流的作用至關重要。”
“因此我建議上海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以及其他上海高等院校都能成立英語文化中心,讓本地學生和海外學生能有地方交流、增進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在這里他們能鍛煉外語、交流學術知識和創新理念,讓中國學生和海外學生跨越國籍、文化背景建立起長期友誼。我希望借助我在文化交流領域的經驗,幫助上海高校的文化交流中心盡快成長,讓上海成為這種跨文化交流教育的‘燈塔’。當上海的高校成功以后,希望全國各地的學生和教育工作者都能來上海參觀,然后以上海的經驗為藍本,回到他們自己的學校里也建立文化交流中心。”
2014年,在本刊和中國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聯合主辦的“我最喜愛的外教”評選中,王玫瑰成功入選。新的一年,她也希望得到學生們的肯定。“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我的學生們能在我的課上發揮潛能、找到自信、享受英語學習。這不僅僅是為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科成績,也是為了今后的職業發展。希望學生們能在我的課堂學會如何以自信和決心來面對他們今后的生活和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