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立憲

“智力”是什么?智力就是人的一種能力。具體講就是理解力、學習力、創造力。其中無論是哪一種,都不能靠引進從外部注入,只能靠自己“養成”。智力更是買不來的東西。我們能做的,只能是促其養成、促其提高。
我們引進或通過其他方式得到的,其實是別人智力創造的成果,而不是智力本身。這種成果分兩大類:別人發現的成果、別人發明的成果,如果再準確一點,還有兩者兼而有之的成果。思維方式、科學路線、研究方法,也是智力發明的產物,屬于成果性的東西。
引進人才也是這樣。人才可以引進,但智力還是人才自己的,得到了人才并不是得到了人家的智力。得到“肉身”并不等于得到“真諦”。所以,我們引來的,永遠都是人家用智力“分泌”出的東西,是二手的。不知道這些,只停留在引進成果的階段,我們就只能建設一個“引智大國”,而不能造就一個“創造大國”。
智力和智力成果的“運行”元素也是不一樣的。智力運行主要是靠知識、文化以及邏輯、情感、想象等思維元素,輔之以必要的物質手段;智力成果的運行則主要是靠技術、市場等物質性手段,當然也離不開教育等的傳承、傳播。兩者的區別決定了它們發展需要的環境不同,當然,它們對環境的選擇也就不一樣。當前,智力成果多數可以用市場的方式得到,但是智力只能靠自身養成。如果我們用獲得智力成果的辦法去養育智力,往往會事倍功半。
如此說來,我們應該在引進智力成果的時候,“正本清源”地研究一些如何引進養成、尤其創新力養成的方法問題。由于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造就人,當然,也造就人的智力。觀察當今世界引領創新的國家,人家并沒有大張旗鼓地引智,更不推行什么“計劃”,但人都往那兒跑。為什么?人家各方面環境太吸引人了。人和水不一樣,人是往高處走的,哪里有利于智力創造,創造性人才就往哪里跑。
因此,今后的引智工作的重點,應該是“環境建設”。引智是整個創新環境建設的一小部分。為什么說是一小部分而不是主要部分?因為創新環境的建設單靠引智是不行的,主要還是靠自身制度調節。
“環境建設”主要指的是大的社會人文環境的建設。包括以國家權力為主導的制度環境、以是非取向為基礎的價值環境、以道德水準為衡量的普遍行為環境、以民主水平為標準的公共參與環境以及為人的自由發展為目的的社會目標環境在此基礎上,生產力要素形成的物質環境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大差距。我們這個民族,在幾千年來中國特色的制度下,保存了很多東西,也失去了很多東西,其中失去的就有冒險精神和創造欲望。還有,我們在很多不必要的地方講集中、講一致;過多地追求現實的、眼前的、物質的利益;重視成功的英雄,鄙視甚至對冒險以及失敗者幸災樂禍。貪大求快,以為辦大事就是辦對的事,快辦事就是辦好事。這樣做,表面上看來很齊整、效率很高,但缺乏個性、缺乏創造。雖然也可以發展,卻不能領先;雖然可以做大,但很難做強;雖然走得會很快,但不能避免走彎路、走冤路。
另外,我們很多事是強、大不分,以為大就是強。其實強不一定規模大,強主要是內涵,當代最新科技的發展反復證明了這一點。有了強,做大很容易;沒有強為基礎的大,多數是虛胖臃腫。中國自身發展也證明這一點,為什么中國從來就是大國,但是不是強國呢?我們應當明確:當今的強,主要就是創造力強。
所以,我們今后應該從更高的層面研究提高創新力的問題,具體到引智,就是把重點從技術項目的引進轉到創新環境的引進上來,在這個領域,也要借鑒世界上一切成功的經驗,這樣引智工作才能走向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