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霞英
“學會關心”是1989年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提出的教育思想,[1]它是21世紀的教育哲學,是21世紀的教育世界觀,同時也是一種實踐性的教育模式?!皩W會關心”涵蓋了人、社會、自然等全球性問題,成為跨文化、跨地域的倫理原則。因此,有學者把“學會關心的教育哲學”看作是一種“全球本位德育理論”。[2]
“學會關心”更是德育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思想政治水平卻出現了嚴重的滑坡現象。許多大學生過于關心物質和金錢而忽視了對精神世界的關心,對自身利益過于關心而忽視了對他人、對社會、對環境的關心。如此“時代詬病”如不加以遏制及有效引導,勢必會影響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不僅會阻礙大學生自身的發展,而且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
一 提倡“學會關心”的必要性
1 社會大環境過度腐蝕
在過去的近三十年里,社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經濟,但中國社會在多元化的同時,也變得極度碎片化。在一個懷疑一切的氣氛中,基本的共識消失了,庸俗的功利主義成為社會的唯一信念基礎:一切都可以用利益來衡量與解釋,人陷入最徹底的精神危機。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任何一個對國民素質關注的人,任何一個有人本精神且對教育有執著追求的人,都會覺得在學校教育中提倡“學會關心”是多么及時,有多么迫切。
2 教育本身極度傾斜
盡管我們口頭上說教育的內容是德、智、體、美、勞等,盡管我們也大張旗鼓地宣傳素質教育,但誰都不能否認,成績仍然是我們目前衡量一個學生優劣的主要尺度。而真正的教育必須幫助學生理解美好生活的真諦所在,教育學生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祖國與世界就是達到這一目的切實可行的途徑。然而,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看,雖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教育目標、方法、內容、過程等方面還存在著忽視、忽略、脫離“學會關心”理念的現象。[3]
3 家庭教育無窮疲軟
21世紀,隨著家庭經濟情況的相對好轉,家庭教育意識日漸強烈,給予孩子的愛多了,但其結果卻是劍走偏鋒。我們看到自私自利、目中無人的孩子多了,我們看到自戧自殘、殺母弒父的孩子有了……家庭是孩子們所接觸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任老師,可惜的是,在這里,教育的結果卻嚴重打折。
4 自我意識矯枉過正
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對學生自我意識的喚醒或對人本身的重視的確有很大的進步,但是,跟風一樣的提法與做法使得學生在某些方面矯枉過正,其結果就是使學生個性中很多負面的東西得以瘋長。如,以自我為中心,心胸狹窄等。除去雜草的最好辦法就是在荒地上種糧食,同理,我們要改變此種現實,唯有用“學會關心”來替代之。
二 “學會關心”的內容
“人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關系性存在”,“必定是與他人相互聯系的?!蓖瑫r也與自然聯系,成為生態鏈條中不可或缺的和最活躍的存在。[4]“學會關心”就是培養學生且有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關心宇宙的意識和能力。
1 關心自己
關心自己體現在自尊、自重、自愛等方面。不妄自菲薄,不自以為是,不自暴自棄等,這些都是關心自己的具體體現。目前,青少年自殺現象正在不斷上升。一個關愛自己的人,就會熱愛生命。一個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人就不會輕易地結束自己的生命。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弟子榮格說:心靈的討論必將成為一門最重要的學問,人類最大的敵人不是災荒、貧困,而是我們自身的心靈。這句話應該引起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2 關心他人
據說1988年1月,當代三分之二的諾貝爾獎得主聚集在巴黎研討,他們認為,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發展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鬃拥闹腔墼谀睦??在“仁”,在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一系列的儒家經典思想,這中間滲透出來的就是一個關心他人的問題。“關心他人”是一個人的道德問題。“關心他人”中的“他人”是相對于“自己”而言的人。有的大學生對老師、同學、家人、朋友、親戚還行,但對待除此之外的他人呢?我們應該引導大學生關心身邊最親近的人的同時,也要關心與自己有關系的人和與自己沒有關系的人。如,陌生人、老人、弱者。
3 關心集體
個人主義與團隊精神是困擾我們現代人的一對主要矛盾,人的本性中就有貪婪與自私的一面,但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團結與合作才能更好地發展,才能更好地享受文明、發展文明。現實中,有不少的家長常教育孩子,成績好就行了,其他事少管。父母的這種認識當然會影響孩子,使孩子的集體觀念淡薄,利己心理增強。馬克思說“人是社會的產物”。個人與所在的集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集體中的一員,應該懂得如何關心、愛護這個集體,并為它做貢獻。所以,我們要培養大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為使他們成為一個有益于集體、有益于社會的公民做準備。如,我們可以從教育大學生關心自己的家庭,關心自己的班級、關心自己生活的社區,關心自己所在的城市等方面入手進行。
4 關心祖國
關心祖國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不是沒有這個意識,而是不知道怎樣才能表達自己的關心。因為祖國的概念是抽象的,也許我們應該把她具體化才會更加吸引學生,才能更好地達到教育學生關心祖國的目的。愛祖國就是愛她的語言文字,愛她的傳統文化,愛她的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的文化,二千年的文學。尤其對于作為新時期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主力軍的大學生而言,要有祖國情懷、民族精神。同時還要關心祖國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與處境。
5 關心世界
藍天白云間的地球只有一個,但由于人類的破壞現已不堪重負,因此,保護地球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除此之外,高校德育教育還應該培養大學生廣闊的胸懷,增強關于世界和平、發展的意識。站得高,望得遠,眼觀宇宙,胸懷人類。endprint
三 “關心教育”措施
1 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學校“兩成”教育齊頭并進。“兩成”教育是指“成人”教育與“成才”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可能只是圍繞學生成才而進行的,它是為提高國民素質、為學生的發展作準備、打基礎的教育。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有正確的教育理念,應該對“學會關心”有正確、足夠的認識?!皩W會學習”固然重要,但“學會關心”更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養料。作為德育主體,如何制定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選擇貼近現實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值得深思的。
2 建構關心性教育體系
關心性體系建構的過程是營造一種以關愛為特征的、內涵豐富的道德文化心理氛圍,其精神要素有關心、尊重、責任、理解、信任、合作等一系列美德。[5]在這樣的關心性體系中,人際互動是對人作用的重要機制。人們之間感情的對象化與對象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激勵、相互感染、相互生成,這正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心靈溝通、以愛心培育愛心、以道德培育道德的過程。這種關心性體系及其文化心理氛圍,是一種具有陶冶功能的隱性課程?!皩W會關心”是一種全面的、整體的道德學習,因此,在教育實施方面可采取“踐行——體驗——認知”的路線。
一是踐行“關愛”。踐行是道德學習的基礎,是道德學習中知情行整合的載體,是道德學習的目的、內容、方法,也是品德形成與否的標志;二是體悟“關愛”。體悟關愛主要是從“學”的方面說的,即學習關愛品質,培育德性。道德的學習,除了需要記憶、思考、想象外,更重要的是靠體驗、領悟。關愛品質的獲得,需要在“關愛”的心理文化氛圍中生活,接受感染、熏陶,使自己去體驗、領悟;三是認知“關愛”。“學會關心”的意思,不僅僅是具有關心的情感和行為,而且要善于關心,懂得怎樣才是真正的、合乎理性的關心。把自然的、質樸的關愛情感,提升到自覺的、理性的關愛,更需要通過價值辨析,提高對關心品質的認知,增強關心的意識,提高相應的道德認識、道德判斷、道德選擇能力。
3 施教者言傳身教雙管齊下
無論對于學校還是家庭來說,提高施教者自身的關心品質,注重言傳身教是重要的德育途徑之一。學校德育工作者在教育學生過程中,不能只把關心掛在口頭,施教者應該是“關心教育”的先行者、身體力行者、學生的仿效榜樣。同樣,作為家長,雖沒有不愿孩子學好的家長,但這些主觀的愿望卻被做家長的很多不良習慣毀了。據調查,言行不一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誤區。對孩子說一套,自己又做一套,這樣,想要孩子做得完美是不太現實的。如果說要孩子學會關心,倒真有必要提倡我們的家長先學會關心。而這種關心是真正的能讓孩子們看得到的、感覺得到的,可以仿效的關心行為。如,我們是不是對家里的老人關心有加?我們是不是對身邊的弱者關懷備至?我們有沒有環保意識?等等。
4 大事和小事都是教育的素材
在教育學生學會關心方面,筆者以為沒有小事,或者說任何小事都是大事。正所謂“教師無小節,處處楷?!薄皩W校無小事,事事教育”。芝麻有芝麻的營養,西瓜有西瓜的滋味。生活中的大事與小事,只要是能對學生的關心教育產生作用,我們就應該利用它,以此為教育學生習得關心或學會關心的教材。讓事實說話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堅信,在社會中,會關心的人,將會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才會成為一個真正幸福的人。讓大學生學會關心,不僅是其個人成長發展的基礎,更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前提之一。
參考文獻
[1]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J] .教育研究,1990(7).
[2][5]班華.“學會關心”—一種重在道德學習的德育模式[J] .教育研究,2003(12).
[3]張耀庭.“學會關心”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芻議[J] .繼續教育研究,2014(1).
[4]魯潔.關系中人:當代道德教育的一種人學探尋[J] .教育研究,20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