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文英 王永明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1] 同時,2015年1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立足學生全面發展,努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書育人、實踐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2]可見,大學生的責任教育是黨和政府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明確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需求,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手機媒體是網絡與通信相結合的新產物,更是大學生用以溝通交流的必備工具,研究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影響意義重大。為了更好地了解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影響,筆者針對所在城市的幾所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276名大學生展開了調查,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整理,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厘清了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影響。
一 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責任教育的積極影響
1 手機媒體拓展了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
在手機媒體沒有出現之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教育為輔,傳統媒體再加以宣傳引導這樣一種模式。但是這種教育形式受時間、地點、對象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媒體尤其是手機媒體的出現則為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拓寬了途徑。根據筆者的調查有44.9%的同學將手機媒體上發布的有關天文地理、生活常識、社會新聞等收集起來增加知識、充實頭腦,39.9%的同學將這些知識轉發到朋友圈給朋友看或者以備自己學習使用,只有15.2%的同學使用手機媒體是為了休閑娛樂、打發時間,以及離不開手機媒體本身自帶的信息發布功能。有68.1%的同學認為手機媒體對他們的學習影響很大,因為在學校看不了電視,大部分熱點新聞都是從手機媒體上獲得,它將老師上課所授的理論與社會熱點相結合,有利于對課堂所學理論知識的消化、吸收。可見手機媒體帶給大學生的不僅僅是溝通交流的便利,更為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拓展了平臺。
2 手機媒體提高了責任教育的時效性
大學生的責任教育工作應跟上時代要求,更加具有時效性。手機媒體的出現恰恰給責任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教育形式,提高了責任教育的時效性。借助于手機媒體,教育者可以根據剛剛發生的社會熱點問題對大學生展開適時的責任教育。例如,筆者的調查發現,在中日關系緊張時,手機媒體朋友圈中發布相關抵制日貨的行為時,21.7%的同學認為國產商品無論從外觀、性能、質量都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必須購買日貨;64.5%的同學則表示該產品國產貨中沒有可以替代的,而又是自己需要的,可以購買日貨;13.8%的同學表示堅決不買,看完報道后很氣憤,即使自己需要,也不購買日貨,可見大部分同學都具有較為理性的愛國主義精神。如果教育工作者在此時能夠適時地借助手機媒體加以引導,那么對大學生的理性愛國行為將會產生比課堂說教更為深刻的影響。
3 手機媒體提高了責任教育的導向力
手機媒體作為新興的媒體形式,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其認識的提升,它的使用將會提高責任教育的導向力。責任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大學生的責任認知、責任情感,最終促進責任行為的形成。為此,筆者從這三方面設置問題展開調查,以考察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影響。
在涉及“您認為手機媒體中的社會輿論(包括微博、博客)是否會影響您的判斷?”時,有68.8%的同學選擇會受影響,只有26.8%和4.4%的同學選擇可能會或者不會受影響,可見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責任認知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手機媒體所發布的信息無論是有益信息還是惡意信息都會影響大學生的責任認知。
責任情感對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及其傾向有重要影響。為了考察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責任情感的影響,筆者設置了“手機媒體上發布一個網上祭英烈的鏈接,你會進入該網站進行祭祀活動么?”這樣一個選項,有54.3%的大學生選擇會進入網站參加活動,有37.7%的學生選擇會偶爾參加,也有14.5%的學生選擇不會參加。可見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責任情感有著一定的影響。
責任教育行為融合了責任教育認識、責任教育情感,是他們的外部表現,是衡量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標志。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不是根據他表白他自己的看法而是看他的行動。在問及“假如手機媒體上的一個愛心團體現組織招募志愿者,舉辦一些公益活動,您是否會參加?”時,有27.5%的大學生選擇會參加,66.7%的學生選擇可能會參加,只有5.8%的學生選擇不會參加。雖然選擇用行動參與社會活動的學生僅1/4強,但是相比較于學校通過宣傳的形式招募志愿者的情況而言,已經甚是可觀。可見,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責任行為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綜上所述,手機媒體發布的信息影響著大學生的責任認知、責任情感和責任行為,提高了責任教育的導向力。因此,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手機媒體的這一功能來進行大學生的責任教育。
二 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的消極影響
1 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手機媒體是一種開放性的傳播工具,其傳遞的信息量大,范圍廣,既有積極進步的,又有暴力、色情、迷信等消極的,甚至有危及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信息存在,這些信息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極易使他們分不清信息的真偽,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甚至是違法犯罪的行為。調查中,當問到“微信、QQ、微博等朋友圈中發布的尋人信息,在沒有核實是否屬實時,您是否愿意為其轉發?”時,63%的同學表示在沒有核實信息真偽的情況下,會繼續散播轉發。試想,如果這些消息有一定的危險性,那么這些同學的行為無疑是使事態更加嚴重。當被問及“您認為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意識有哪些負面影響?”時,76.8%的大學生認為使用手機媒體使人變得內向、不愛表達,使人面對面的溝通交流產生障礙,脫離社會群體;56.5%的大學生認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導致道德素質下降;15.2%的大學認為會引發誠信危機,47.1%的大學生則認為過于追求物質生活,造成個人價值觀的扭曲。由以上的調查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手機媒體的強大交流功能,使得大學生有接受各種信息的可能,并且容易導致大學生的人格障礙,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endprint
2 導致受教育者學習興趣下降
手機媒體已經融入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在給大學生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使受教育者學習興趣下降。在學習中,正是由于手機媒體具有廣泛的知識和隨時隨地不限時間、不限地域查閱資料的優勢,以致大學生們養成了不愿自己動腦,遇到困難就使用手機媒體尋找答案的學習習慣,不僅嚴重弱化了大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而且容易造成他們對手機的嚴重依賴。當涉及“如果沒有了手機,你會覺得怎樣?”時,85.5%和11.6%的同學覺得沒有手機會無法正常生活和有影響,只有2.9%的同學認為使不使用手機媒體都無所謂,可見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而言不僅僅是一種溝通交流工具,還成為他們生活中的必需品,與生活學習息息相關。
手機媒體除了容易導致大學生產生手機依賴癥,弱化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以外,還會導致大學生的學習成績下降。調查顯示,63.8%的同學認為,大學生學習成績下降主要原因來自上課時看電子書、玩游戲等,41.3%的同學認為是迷戀手機游戲導致晚上睡眠不足,上課無精打采,84.8%同學認為是考試時利用手機社交軟件等作弊,有23.2%則認為是利用手機交友嚴重影響了課堂秩序。
由以上調查統計我們可以看出,手機媒體確實開闊了大學生的眼界,方便了大學生的學習和交流,但同時也容易導致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產生對手機媒體的過度依賴,這對大學生的責任教育是十分不利的,應引起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3 弱化了教育者的權威性
在傳統的教育中,教育者一直是處于權威地位,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現實生活中,教育者比受教育者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在開展教育時具有更多的資源優勢,才使思想教育工作順利長久的開展。但是,隨著手機媒體的出現,大學在更多時候比教育者了解信息更加快、更加深、更加多,使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面臨著尷尬境地,其權威地位受到一定的沖擊。同時,有些高校存在著教育者老齡化的趨勢,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理念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步伐,無法全面了解手機媒體技術,在日常的教學中不能充分掌握并運用手機媒體的優勢進行教育活動,喪失了手機媒體的信息優勢,教學實踐也不能充分與手機媒體有效融合,這一情況可以從前面的調查問卷中窺見一斑,只有30.4%的同學認為其所在高校充分利用手機媒體對其進行了教育活動。因此,高校教育者要與時俱進,利用手機媒體的強大優勢,重塑教育者的權威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01).
[2]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1-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