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萍
隨著中國經濟、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內資本市場和資本項目的對外開放是大勢所趨,全球化資產配置將成為未來廣大投資者的共同選擇,中國投資的財富管理已經開啟全球資產配置的時代。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帶來財富管理新機遇
改革開放帶動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仍然保持著中高速增長,中國人正在不斷創造和積累大量財富。據胡潤百富榜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9月末,中國個人總資產超過600萬元人民幣的有290萬人;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有6.7萬人。據波士頓咨詢預測:2017年,全球私人金融財富規模預計將達到171.2萬億美元,除日本外的亞太地區年均增速將達到11.4%,總規模達到48.1萬億美元,占比28%。從數據看,中國是亞太地區最重要的私人財富增長點,中國財富管理不僅具備了快速發展的雄厚基礎,而且仍然是一片藍海,具有較大挖潛空間。
十幾年來,中國財富管理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不斷探索到規?;l展的歷程,初步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財富管理體系。從儲蓄到理財產品,再到投資房產、股票及高杠桿金融產品,中國投資者經歷了從無風險到有風險,從承受低風險再到追逐風險的過程。近期,中國財富管理呈現出幾個鮮明的轉變:由注重規模向精細化經營轉變;由過分依賴產品向注重專業服務轉變;由相對單一向多元化轉變;由內部封閉運行向內外聯通轉變;由單純追逐收益向風險收益平衡轉變。因此,中國的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促進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完善了社會投融資體系,健全了市場機制,增加了居民的財產性收入。
金融改革引發全球資產配置需求
由于世界各地經濟周期不同,經濟結構不同,發展程度不同,導致各自金融市場的運作及資產結構存在較大差異。通過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產,不僅能有效分散和對沖風險,還可以分享各地不同階段的發展成果,從而實現財富的長期保值、增值。隨著我國資本項目開放,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財富管理開啟全球資產配置的時代已經到來。
一是資本項目開放步伐加快。在資本項目聯通上,我國陸續推出了QDII、QFII、RQFII和滬港通,今年還將推出深港通。從趨勢上看,立足兩岸三地、輻射大中華經濟圈,進而向全球開放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且速度在不斷加快。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一方面有利于境內外資金的雙向流動,擴大資產配置的范圍和標的,有效分散和對沖風險,獲得穩定的長期收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境內外資產的價格形成機制,強化市場的有效性,使境內資本市場更加國際化。
二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自2005年匯改以來,我國形成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人民幣匯率彈性進一步增強。近年來,我國還廣泛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搭建了一批離岸人民幣市場清算網絡,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結算貨幣。這些都為人民幣在不遠的將來實現國際化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全球化資產配置的雙向聯動創造了條件。
三是發展直接融資、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成為國家戰略。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已成為一項國家戰略,并在加速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有望在年內推出,這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使境內資本市場更快地與國際接軌。政府工作報告將創業、創新作為一項國策,對中小企業私募股權基金提供政策和服務傾斜,為資本市場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無限可能。創業板、新三板的迅速崛起則為這些可能提供了平臺保障。國家戰略為全球資產配置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四是客戶需求有效刺激業務提速。近年來,國內投資者的海外投資需求非常旺盛?!?015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底,擁有境外投資的高凈值人群占比已從2011年的19%升至37%,而擁有境外投資的超高凈值人群占比目前已達到57%。此外,50%以上已擁有境外投資的高凈值人士表示將會考慮增加境外投資,另有40%左右的人士預計該比例將大致保持不變。中國居民赴海外投資的范圍包括不動產、信托、保險等,其中尤以房地產投資最為集中。僅2011~2014年,中國居民投資于海外房地產的金額就達到390億美元,成為重要的國際買家。這說明中國居民全球資產配置的迫切需要,同時也說明配置資產過于單一,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因此,盡快推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迫在眉睫。
商業銀行在財富管理與全球資產配置中具備獨特優勢
經濟新常態下的投資變得愈加錯綜復雜,金融產品的收益風險也不斷增加。除了面對風險和收益的把控,更要有主動的壓力測試,研究客戶的風險承受度、擇時調整投資以及如何協助富裕人士進行財富的代際傳承。因此就需要考慮合理的全球資產配置,為投資的收益平穩增長提供保障。在財富管理與全球資產配置領域,商業銀行應充分發揮優勢,做好客戶的參謀、管家和助手,引導投資者趨利避害,走在風險的前面,做到“在對的時間,將對的產品銷售給對的人”。 要實現這一點,專業、負責和創新是關鍵,而這也正是商業銀行財富管理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全球資產配置能夠突顯銀行的真正的理財能力。
一是商業銀行要采用“核心-衛星”資產配置策略,靈活構建客戶的投資組合以實現長期投資目標,并積極捕捉短期市場機遇。具體而言,就是將客戶的資產分成“核心投資”和“衛星投資”兩大部分:“核心投資”部分是客戶全權委托銀行進行相對低風險的、穩定和長期的資產管理,這部分投資由符合客戶風險偏好的資產構成,并與客戶長期戰略目標相協調;“衛星投資”部分則是私人銀行對客戶提供投資咨詢服務,客戶自行進行投資決策的那部分投資,以相對高風險、短期的資產為主,主要是對投資機遇的把握,含股票、共同基金、債券、對沖基金等的購買,這樣可以實現穩定性、機遇性、靈活性的完美結合。目前,中國高凈值客戶的資產配置與境外成熟市場的資產配置策略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華經國研的研究顯示,2013年底美國超級富豪的資產配置中,有18%投向了對沖基金,美國本國股票投放18%,國際股票投放14%,債券類投資占比為17%,股權投資PE占 10%,房地產僅占6%。國內高凈值客戶絕大部分資產投資于房地產,少量資產投資于股票、PE、現金,對于對沖基金涉獵很少。隨著我國財富市場及高凈值客戶的不斷成熟,加大對沖基金比例、減持境內房地產配置比例、增加債券類資產與海外投放將成為配置趨勢。
二是要充分發揮商業銀行的資源協同優勢。目前,由于分業經營的要求,財富管理業務本身考驗的是各家銀行資源整合能力,而目前各家商業銀行都與信托、券商、保險等金融機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商業銀行作為領頭羊,做好資源的整合和協同的能力也會及其顯著。以中信銀行為例,中信銀行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擁有中信集團強大的品牌效應和協同支持。中信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多元化投資集團,金融板塊牌照齊全,非金融板塊業務覆蓋眾多實體行業,旗下擁有眾多行業領軍者,如中信證券、中信信托等。作為中信集團控股子公司,中信銀行依托中信集團金融“全牌照”優勢,整合品牌、產品、服務、渠道等優勢資源,在新制定的三年戰略規劃中,提出了努力建設成為“最佳綜合融資服務銀行”的戰略目標,向客戶提供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方案。
三是要提升零售戰略地位,加快業務創新的步伐。幾年來,國內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面臨持續下行壓力、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加劇,傳統的依靠存貸款規模拉動盈利的模式難以為繼,成熟市場零售銀行業務收入貢獻占比普遍在40%以上,國內前12家披露零售業務相關數據的上市銀行,2013年底零售業務收入平均占比34%,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海外經驗表明,零售業務能夠平衡對公業務和同業業務風險,對抗經濟周期和波動,零售業務價值凸顯,各家商業銀行都將零售銀行業務作為業務轉型的戰略重點。2014年,中信銀行啟動了零售戰略二次轉型,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加大產品整合和創新力度,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業務大單品:出國金融、薪金煲、家族信托、全權資產委托管理等創新業務,獲取了大量高凈值客戶,管理資產規模持續提升。
四是篩選優質合作機構,布局全球資產配置。當今國際經濟和金融形勢面臨重大轉折,國內客戶的資產規劃及全球化投資意識也明顯增強,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布局及“走出去”戰略實施,將推動中國金融開放的持續深化。從國際私人銀行市場發展情況看,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高凈值人群在國際市場的資產配置占到個人全部資產配置的30%以上。面對市場機遇和風險,商業銀行要充分利用全球戰略布局優勢,盡快對接境內外專業機構,如對沖基金、海外私人銀行、海外保險公司等,打通客戶境內外資產負債管理,提供兼具投資、融資、保險、財富傳承、公益等全方位的金融解決方案,打造境內外、多幣種、直接與間接融資相結合的資產配置體系。如瑞士銀行業,憑借對私人銀行客戶出眾的全球資產配置及資產管理能力,不斷拓展與挖掘價值客戶,獲得了眾多客戶的青睞。在全球資產配置中,商業銀行也要針對不同風險的客戶、資產和產品實施差異化定價,不斷創設和豐富自身的產品和服務,實現海外配置中風險與收益之間的合理匹配。
綜上,隨著富裕人群的快速增長,投資工具的不斷創新和完善,資本市場回暖進一步激發客戶投資理財需求,財富管理業務步入黃金發展期,商業銀行要盡快抓住機遇,整合資源平臺,加快業務轉型,拓展全球化資產配置能力,帶動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