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 要:內蒙古是以蒙古族為主體,典型的少數民族聚集區域。面廣線長、人口分散的自然環境以及草原文化突出等人文環境都對文化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的標準與要求。流動文化服務模式是在文化工作者們對區域特點的深入了解和多年來的經驗累積的基礎上產生的,具有地域性、創新性和時代性的公共服務方式。它創造性地克服了以往固定文化設施輻射范圍的局限,實現了“最后一公里距離”的文化服務創新,滿足了牧區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更加貼近牧民生活,貼近牧區實際。
關鍵詞:內蒙古;流動文化服務;少數民族;文化事業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第一支烏蘭牧騎成立之初,流動文化服務的思想和理念便嶄露頭角。流動文化服務是指文化服務設施并不固定于某一地點及相關人員并不局限于特定空間,從事相關工作的公共部門、社會團體或個人采用靈活化手段和多樣化的形式,以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深入基層為理念,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及服務的一種創新型文化服務方式。隨著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流動文化服務在浙江、湖南、山西、青海、內蒙等全國各地展開,其有力地促進文化資源向廣大基層流動,消除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盲區,保障了基層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1 內蒙古流動文化服務現狀及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地區發展不均衡
基礎設施是文化活動的載體,為農牧民文化生活提供平臺。流動文化服務與固定文化服務一樣都需要與之相匹配、相協調的基礎設施。長期以來,流動文化服務雖然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不斷添置服務設施,如流動文化車等,但對于面廣線長的農牧區和基層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來說,仍顯示出單薄。流動文化服務提供圖書、影音制品及科普材料總量不足且難以及時更新,陳舊的文化內容不僅影響農牧民們文化知識的增長,也使一部分人失去了參與的興趣。基層文藝演出的條件艱苦,從而影響節目的質量與形式的拓展。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理位置較好的地區,農牧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較為完善,流動文化服務開展的較為充分,如鄂爾多斯市流動文化服務工作走在全自治區甚至全國的前列,而較為落后的內蒙古東北部的農牧區文化服務水平與鄂爾多斯有一定的差距。
(二)服務工作隨意性較大
由于氣候條件影響、經費限制、人員協調困難等主客觀原因,流動文化服務呈現出一定隨意性與隨機性。一些流動服務點從工作者自身意愿出發,開展流動服務,流動文化服務“走過場”、應付領導檢查現象也時有發生。一些農牧區的文化服務工作常常空有口號,沒有實際作為,或是一時興起而無長久之計。流動文化服務的隨意性導致大量文化資源被截流,造成資源浪費,而農牧民的切實需要卻難以得到滿足。另外,流動文化服務無固定時間和固定線路,“突擊式”地展開,使得一些農牧民在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考慮下,放棄參與機會。
(三)服務隊伍建設面臨困境
流動文化服務隊伍建設困境重重。首先,服務人員的數量保證。當前服務隊伍主要由各文化站、文化館等文化機構工作人員臨時抽調組成,志愿服務人員輔助參與。服務團隊人員數量難以保證,后備力量不足。其次,工作人員素質有待提升。文化工作者們的文化素質和業務素質層次不齊。一些文化活動組織者常常以個人意愿來決定是否開展文化活動,而忽視了群眾的切實需要;一些文藝工作者們頻于應付形式,從而影響了演出的質量。另外,不少優秀人才埋沒其中,難以發揮其專長。最后,隊伍結構不合理。流動文化服務團隊在年齡、智能、氣質結構構成方面存在不足,影響組織的長足發展。
(四)民族特色不突出,民族文化流失嚴重
近年來,流動文化服務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文化工作中常常將普通文化服務的內容運用于少數民族基層地區。以內蒙古為例,農牧區的蒙古族人口較多,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使用蒙語進行文化服務將更加貼近蒙族群眾,更容易被他們接受和認可,而現實中蒙漢兼通的文化工作者較為缺乏。優秀的民族書刊缺乏,編譯事業滯后,使得文化服務民族特色不夠突出。另外,對民間藝人的挖掘、培養和輔導較少,造成部分民族文化流失。
2 流動文化服務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文化事業的投入不足
良好的經濟發展條件是國家、地區開展各項事業的前提和基礎。國家對文化事業的投入一般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來自于國家財政,另一部分則來自于地方財政。國家支持資金有限,需要地方財政加以配合。少數民族地區屬于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特別是長期以種植、畜牧為主的廣大農牧區,人均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較少,因而用于文化建設的配套資金整體匱乏。流動文化服務作為文化事業建設的一部分,所得到的財政支持與實際需要相比仍存在很大空缺。財力不足,造成人力、物力難以配套,直接導致流動服務設施落后、隊伍建設困難等問題,限制了服務質量與服務水平。
(二)缺乏制度建設和規范化管理
完善的制度設計是一個組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流動文化服務雖在實踐中取得的成就突出,得到了政府和民眾的認可,但是現階段流動文化服務并未形成一種科學、規范的制度。流動文化服務組織沒有完整的規章制度、合理的自身定位以及科學的職能目標,主觀意愿對工作的影響較大;工作人員缺乏規范化管理,從錄用、考核、培訓、薪酬都沒有明確的制度加以保障,造成組織結構不合理;文化活動缺少規劃與設計,活動數量和質量存在不確定性,因而造成服務工作隨意性較大。
(三)民眾參與意識淡薄
服務主體和服務客體是流動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體和客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就服務主體建設而言,文化工作者們對流動文化服務工作了解不足,參與較少,造成服務主體后備人才匱乏,隊伍建設困難;就服務客體而言,當前的流動文化服務是一種單向的文化供給模式,由文化相關部門組織,通過“送書下鄉”“送戲下鄉”“流動圖書館”等形式對農牧區群眾進行文化服務。基層民眾作為服務客體,多數是“坐等文化來”的被動參與,而缺少民眾的文化輸出。一方面,民間藝人的大量創作、技藝和藝術靈感流失造成民族文化的流失;另一方面,也是文化服務隊伍建設的損失。
(四)功能設計缺乏針對性
服務內容民族特色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在于,流動文化服務的功能設計缺乏針對性。少數民族農牧區因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要求所供給的文化產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流動文化服務的形式較好的適應了少數民族農牧區的地域特點,但是現實實施中卻容易忽視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民族特色。服務內容缺乏對服務對象需求、背景環境的考量。內蒙古流動文化服務服務對象以蒙古族的農牧民為主,流動文化服務功能設計缺乏針對性,缺乏對民族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禮儀習俗的了解,必然造成民族特色不夠鮮明。
3 流動文化服務的發展路徑探析
(一) 加大農牧區文化事業投入
首先,要健全中央和自治區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農牧區文化建設的轉移支付力度,保證農牧區公共文化事業投入的正常增長,并為流動文化服務劃分專項資金,專款專用。其次,合理分配、運用流動文化服務的專項經費。不斷完善流動文化服務設施,增加服務設施數量,提高服務質量,采用高新技術,豐富服務方式;保證基層文藝演出的各項經費充足,提高工作人員的待遇水平,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服務隊伍。再次,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流動文化服務,一方面可以拓寬資金來源,保證流動文化服務的工作的不間斷開展;另一方面,民間資本的加入有利于服務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最后,逐步建立流動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機制,對其所實現的社會效益和間接的經濟效益進行評估,探析其經濟與社會價值。
(二)流動文化服務制度化與規范化
目前,流動服務模式未能制度化與規范化,隨意性較為明顯。今后流動文化服務應從隊伍建設、規章制度、內容題材、服務流程、服務時間進行規范化管理。服務隊伍中人員的素質直接決定著服務質量的高低,因此必須重點加強隊伍建設,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審核、考評和培訓;組織的規章制度是組織得以生存的重要條件,流動文化服務隊伍必須健全規章制度,減少工作活動的隨意性,保證組織的健康、有序發展;文化服務的內容主題必須鮮明,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能夠迎合農牧民基本文化需求,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服務流程和時間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文化隊伍的服務能力規范化,既要保證農牧民所獲得的文化服務的質量,又要保證效率與質量。流動文化服務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流動”,一些方面也應具有穩定性。在此,鄂爾多斯文化車“三定一日”( 定點、定時、定線,過文化日)的服務機制值得借鑒。
(三)發展民間藝人,動員民眾參與
首先,流動文化服務隊伍建設中應重視發展與培養民間藝人,使得流傳于民間的藝術瑰寶得到保護和發揚,同時民間藝人作為普通的農牧區群眾,在文化服務中具有更強溝通能力和吸引力,易于被周圍群眾所接收。其次,民間藝人是文化服務隊伍的新鮮血液,有了他們的加入,有利于文化服務內容的充實和表現形式的豐富。再次,普通民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得到提升,有益于活躍基層文化建設的氣氛,流動文化服務要與農牧區其他文化政策配合進行,發展民間藝人要與鼓勵農牧民自辦文化同時進行,鼓勵文化大院、文化中心、草原書屋、自辦演出團隊流動服務,從而在整體上促進以政府為主導,蘇木鄉鎮為依托,嘎查村為重點,農牧戶廣泛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形成。
(四)因地制宜,完善功能設計
流動文化服務工作者應充分挖掘民族傳統文化,在現有內容和形式的基礎上,充實活動內容,豐富服務形式,完善功能設計。重點發展農牧區本土文化,既要突出少數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又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加強對農牧區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系統發掘、整理和保護,開發其自身具有的傳統文化資源,如人文景觀、民俗文化、民間藝術、生活習俗等。流動文化服務形式有待創新,除保持現有農牧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之外,還應開展更多具有創新性的服務形式,如流動博物館的舉動在全國尚屬新穎,但并未普遍實施,在今后的工作中還應積極推廣。再如,流動文化服務可將農牧民家庭中接受學校教育的成員作為流動文化服務的載體,通過在校期間對學生的教育和文化宣傳材料的發放,從而使其在家庭生活中影響和豐富其他家庭成員的文化生活。
(五)實現職能目標的深層次化
首先,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務。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各種新興思潮對民族文化形成強有力的沖擊,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任務愈益緊迫。審視現有的流動文化服務大多僅僅停留在“送文化”,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滿足公民文化權利,而與深層次的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流動文化服務在未來工作中應將目標深層次化、長遠化,以滿足農牧民基本文化生活需要為基礎,以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為長遠目標。
其次,努力實現經濟和社會雙收益,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民族地區文化工作者肩負著新的歷史使命:一方面,要努力完善本區域內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高水平化。另一方面,要以文化事業帶動文化產業,推動區域特色經濟發展,實現經濟和社會雙收益。流動文化服務應充分利用時機,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并利用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這一點在旅游業和演出業中表現較為突出。因此,流動文化服務的不斷推進,將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1]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編.烏蘭牧騎:草原上的文藝輕騎隊[M].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3] 李偉.內蒙古農村牧區公共物品供給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內蒙古大學,2011.
[5] 黃恒學.公共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6] 祁恒峰. 鄂爾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綜述[J].鄂爾多斯文化,2011(3).
[7] 石開. 鄂爾多斯市流動文化服務及其制度設計研究[J].鄂爾多斯文化,2012(1).
[8] 齊貴來,李洪義. 試論創建農村流動文化集市的基本策略[J].大眾文藝,2011(18).
[9] 訾勵. 民族地區基層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10] 王荻.淺談民族地區公共產品缺失原因及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