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葉曉婷
2015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紀念大會在京召開紅色目錄再拉響中國生物瀕危警報
◎本刊記者葉曉婷
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是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5月22日是聯合國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在北京舉行的“201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紀念大會”上,國家環保部和中國科學院發布了《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15版》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再次拉響了中國生物瀕危的警報。

中國僅于1976 年和1987年,在云南和吉林各采集到一具赤頸鶴標本,此后30余年再無記錄,它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中,屬于“區域滅絕”一級。

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紀念大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代表參觀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在行動”主題展覽。 曉婷/攝
5月22日,“201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紀念大會”在環保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舉行。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會上介紹,今年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促進可持續發展”。他說,這一主題揭示了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與中國當前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實踐高度契合。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人類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從而威脅生態系統。為了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包括中國在內的153個國家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
1994年12月,聯合國大會決議將每年的12月29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但由于年末與很多節日時間沖突,為確保該國際日主題活動的順利開展,2001年5月,第5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01號決議,將“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改為5月22日。
《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迪亞斯在“201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紀念大會”上致辭表示,人們常強調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退化會帶來消極影響,其實,還必須強調保護生物多樣性所帶來的機遇。它保障了人類所需的糧食、纖維、燃料和醫藥等基本物品。與此同時,它也可以為民眾提供各種有益的服務。生態系統服務的成本低于人類工藝性的解決辦法。森林保護供水,減少了干旱的影響;濕地調節了洪災,健康的土壤增加了可供作物利用的水和營養;生物多樣性通過長期的碳封存,發揮緩解氣候變化的重要作用……
迪亞斯說,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來說,今年是一個重要關頭。一個高級別的聯合國首腦會議將在紐約舉行。屆時,各國政府將通過一個2015年后的發展議程,以取代舊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并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其中,這為把生物多樣性納入決策主流提供了重要機會。

中國脊椎動物瀕危數據

小溪洞杜鵑是被子植物,杜鵑花科,產于江西西部,花萼呈杯狀,花冠為漏斗狀鐘形,屬于滅絕等級。
“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歷屆政府都在努力破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陳吉寧部長說,我國政府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保護生物多樣性。2010年,我國成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高決策機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發布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啟動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加入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企業與生物多樣性全球伙伴關系進程”等。
陳吉寧介紹,在各地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已建成了以自然保護區為骨干,包括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不同類型保護地在內的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網絡體系,其總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8%,提前完成了《生物多樣性公約》提出的到2020年達到17%的目標。
此外,政府力推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修復工程。近10年來,中國森林面積凈增長10萬平方公里,重點生態功能區、草原植被覆蓋率提高了11%,修復紅樹林等退化濕地2800多平方公里,實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封育保護面積72萬平方公里。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生物多樣性退化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陳吉寧強調,我國動植物棲息地大量喪失和碎片化、外來物種入侵危害嚴重等問題依然存在,仍面臨嚴峻挑戰,任務艱巨。
中國雖然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發展帶來的資源過度利用、棲息地破壞等問題,也使這片土地成為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會上,國家環保部聯合中國科學院發布了《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15版》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下簡稱《紅色名錄》),為政府和相關部門制定保護政策和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從2007年開始,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組織專家編研《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并從2008年起每年更新并向社會公布,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連續多年發布年度生物物種名錄的國家”。2015年的名錄共收錄73255種生物。
《紅色名錄》是指采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標準,對生物物種進行滅絕風險評估的結果,它是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規劃制訂的重要依據。本次發布的《紅色名錄》包括高等植物和脊椎動物兩卷,分別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動物研究所組織編寫,由500多位相關領域專家歷時5年完成,對中國34450種高等植物和除海洋魚類以外的4357種脊椎動物的瀕危情況,進行了調查評估。
按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標準,《紅色名錄》將動植物劃分為“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等九級。評估結果顯示,我國高等植物中受威脅物種共計3767種,已有27種滅絕,包括擬短月蘚、海南實蕨、單花百合等1種苔蘚植物、5種蕨類植物和21種被子植物。

長頜北鮭屬于區域滅絕等級,該種是洄游性魚類,分布于北冰洋沿岸河流,中國僅見于額爾齊斯河。上世紀50年代以來,哈薩克斯坦境內額爾齊斯河已建成多座水壩,隔斷其上溯至中國境內該河流上游產卵的洄游通道,近30多年無捕獲記錄,長頜北鮭已在中國境內滅絕。
我國除海洋魚類外的脊椎動物中,受威脅物種共計932種,4種脊椎動物已滅絕,包括滇螈,因云南滇池附近生境被破壞所致,以及大白鱗魚、異龍鯉、茶卡高原鰍3種中國特有種的內陸魚類,均因河湖干涸而滅絕。
評估分析得出的物種瀕危因素主要有:生境退化或喪失、直接采挖或砍伐、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物種內在因素、種間影響。其中,人類活動導致的生境破壞是造成物種瀕危最主要的原因。
《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編制專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覃海寧通過會議播放的視頻強調,高等植物卷評估發現,屬于數據缺乏(DD)的植物總數有3600多種,由于缺少研究和實地野外調查,人們對這些物種的野外生存狀況了解不夠,其中一些物種,受威脅的等級可能很高,甚至已經滅絕,因此,希望有關部門能盡快啟動生物物種資源的本底調查(全面調查),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1/已滅絕的云貴牙蕨特產于貴州南部(羅甸)、云南南部(屏邊),生于海拔1200米的密林下。惠肇祥/攝

2/20世紀50年代初,大獨角犀在中國云南消失。此后,中國境內再沒有發現大獨角犀(Rhinoceros unicornis),它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里列為“區域滅絕”等級。

4/高鼻羚羊在我國屬于野生滅絕物種。它們頭大而尾短;雄性頭上有角,角有環紋,體型較雌性大。雄性與雌性皆具有獨特而靈活的長鼻,鼻孔往下張開。
《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編制專家、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志剛強調,這次與2004年評估結果相比較,部分中國特有動物的瀕危狀況有所緩解,如大熊貓。近年來,它的野外種群數量上升,棲息地大部分被保護區覆蓋,瀕危等級由“瀕危”下調到“易危”。20世紀90年代末期,藏羚羊由于偷獵原因,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當時列為瀕危物種,現在由于有效保護,野外種群數量已達到20多萬只,分布區域也有所擴大,也調整到了“近危”等級。但有些物種并不樂觀,像鳥類的鵜鶘科、犀鳥科,還有兩棲爬行動物,下一步需要關注新列入紅色名錄的物種,加大對這些物種的保護。
就當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陳吉寧表示,將盡快按照《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指南》,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同時,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推動建立統一管理、權責一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體制,建立實行分級、統一管理的國家公園體制,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制度。
此外,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評估,加強就地和遷地保護建設,開展生態恢復、保護與減貧示范,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保護的系統化、精細化和科學化水平。
陳吉寧最后強調,要加大宣傳教育和公眾參與力度,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曝光違法行為;支持社會團體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試點示范,支持學校將生物多樣性知識引入課堂,支持社區自覺參與保護工作,營造政府引導、企業履責、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
本欄目責編/葉曉婷yexiaot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