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方
摘要:《環境與健康》是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研究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危害的公選課。本文針對高職學生學習特點并結合《環境與健康》課程自身的特點, 總結了近5年的公共選修課程的教學體會,對教學與考試形式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革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公選課;環境與健康;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9-0064-02
一、引言
公選課是指面向全校各專業、各年級學生,旨在發展學生興趣特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由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目前,公選課已成為高校課程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在完善大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已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據世界衛生組織初步評估,全球至少有1/4的疾病歸因于環境因素,而我國有22%的疾病可歸因于環境污染。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其粗放型發展帶來的高能耗、物耗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在加快增長,各種類型的環境污染不僅破壞了生態系統,而且直接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在大學生中開展環境健康教育讓當代大學生增加對各種污染物的了解,減少被損害的可能,并培養成愛護環境,重視健康的良好習慣,因此,本課程的開設是十分必要的。而目前國內高職院校有關環境健康方面的選修課開設相對較少。
基于對開設《環境與健康》課程的必要性,針對高職學生學習特點,結合《環境與健康》課程自身的特點, 本文總結了近5年的公共選修課程的教學體會,對教學與考核形式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革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主要教學內容
環境與健康是應用生物科學、環境科學的基礎理論和技術,系統地研究自然環境、生活環境和人群健康關系的一門新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由于授課對象多為非生物和醫學專業的專科生,對生態環境的了解相對有限,而這些內容又與自身健康息息相關。因此,為了使學生都能夠從課程中獲得更大的收獲,增加學生對本課程內容的興趣,在選取授課內容時,充分考慮了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興趣,來擬定教學內容。
本課程目前已經過連續5年共10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和探索總結,教學內容經過多次的比較和篩選,主要參考書選為程勝高等主編的《環境與健康》教材,確定了本課程的以下內容是比較適合的,整個教學總共八章,第一章為環境與健康概論,重點介紹人類健康與疾病的生態學基礎,人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系,微量元素與健康,環境污染與健康及環境安全;第二章為水環境污染與健康,介紹水體污染源、污染物及水體污染的危害,水質標準和飲用水衛生;第三章為大氣污染與健康,生活中常見大氣污染物及其來源,大氣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空氣質量標準;第四章為物理污染與健康,介紹當前對人類影響最大的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電磁污染、光污染等及其對健康的危害;第五章為農藥污染與健康,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農藥污染及其對人體的危害,農藥污染的防治和污染食物的處理;第六章為食品安全與健康,當前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及各種食品污染對健康的危害,轉基因生物;第七章為室內空氣污染與健康,介紹室內空氣污染的特點、室內裝修中存在的主要污染問題及控制對策;第八章為生物入侵與生物安全,主要介紹生物人侵的危害與對策、生物技術與安全。上述教學內容充分考慮了該課程的科學性、社會性和時代前沿性,將全球當今典型的環境問題與健康問題緊密聯系起來,具有綜合性、科普性、趣味性強的特點,易于理論聯系實際,非常適合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公選課來開設。
三、教學方法與考核
1.豐富教學手段,充實教學內容
2009年最初開設環境與健康時,開課次數為每學期一次,授課時間為36學時,選課學生人數基本維持在100人, 選課學生的專業涉及建筑工程、藝術設計、管理、會計學、信息等不同學院的諸多專業。由于公選課每周只安排一次,間隔時間較長,容易導致學生記憶信息的遺忘,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和強烈的信息刺激,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不縮減授課內容,采用多媒體授課方式。在實踐教學中,充分恰當地利用課件、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形象直觀,教學形式生動活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創設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或生活經驗出發,引入和環境與健康有關的熱點問題,借助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他們引導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使他們從驚奇、興奮而進入探究“是什么”和“為什么”的積極思維狀態。在多媒體課件制作中,圍繞重點內容,參考國內外最新資料,反復篩選和重新編輯制作出符合學生特點的多媒體課件。同時,針對教學內容,注意收集播放相關制作精良的影碟,如在講授大氣污染與健康一章時,放映有關酸雨、柴靜的《穹頂之下》等;在講授水環境污染與健康一章時,放映關于痛痛病、水俁病的視頻;在講授食品安全與健康一章時,放映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中的《拷問食品安全》視頻。這些視頻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對強化課堂教學內容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
5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課件和影像資料的結合運用,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有效地提高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針對選課學生多、課程涉及范圍廣、課程內容更新快、課時少、沒有實驗教學等特點, 主講教師在教學大綱中重點指出開設《環境與健康》課程的意義、參考教材、重點內容以供學生選課時參考, 并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一定嘗試, 獲得了較好效果。
高職院校公選課《環境與健康》教學方法探討
2.重視學生課堂作業,培養綜合素質能力
為了促進高職學生的主動學習性和課程的趣味性,筆者在第一次上課時,向學生介紹課程要求,并對學生進行分組,按照分組完成課堂討論作業,并根據專題完成最后的課程論文。課后作業有“了解我國的環境安全問題”“調查學校周圍水質情況”“了解廣州市的空氣質量,并提出相關建議”“調查家庭存在的物理污染問題”等,這些課堂作業貼近學生生活,分組的學生可以利用手機得到相片和視頻材料,然后在第二次課前用15分鐘左右的時間向老師和同學展示自己小組的課堂作業,同學可以提問,最后由老師總結。這樣學生不僅思考了本課程的相關內容,還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團隊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等,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3.應用網絡工具加強教學管理和師生交流
建立本課程的公共郵箱和QQ群,學生可以隨時提出疑難問題和自己的觀點,互相討論,教師定期對所討論的典型問題進行提煉總結,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補充講解。另外,向學生介紹一些重要的環境與健康網站、醫學網站和生態學網站、書籍、期刊雜志等,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不斷拓展知識面。
4.考核方式的調整
嚴格制定課堂考勤制度,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檢查和評價。采用課堂考勤、討論、作業、課程論文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其中考勤、討論、課堂作業占總成績的40%,課程論文占總成績的60%。這樣既考核了學生對本課程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又提高了其論文撰寫的能力。這種考核方式也得到廣大學生的普遍認可。
四、結語
總結公選課《環境與健康》5年來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方法的應用是尤其重要的。只有合適的教學,才能充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最終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這是一門非常有意義和受歡迎的課程,也是當代大學生環境與健康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課堂知識講授,在學校團委支持下,在2010年指導學生成立了綠色環保協會,通過協會的組織各種活動,更加普及環保知識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環境與健康的知識。相信假以時日, 這門課程會成為學生們喜愛的一門課程, 也希望學生們可通過對這門課的學習了解掌握環境與健康相關的知識, 達到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文軍,陸小平.深化公共選修教學改革 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J].常熟高專學報,2002(6): 97-98.
[2][美]賀珍怡,王五一,葉敬忠 等.環境與健康:跨學科視角[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程勝高,但德忠.環境與健康[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4]雷忻,苑彩霞.綜合性大學公選課環境與健康教學初探[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28(8):61-63.
[5]高玉峰.高校公共選修課管理對策研究[J].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6):70-72.
[6]粟瑛.談高校學生信息素質教育與培養途徑[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4(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