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曲
關于二語或外語學習的研究和探索,在西方由來已久。早期的語言學家們,雖然已經認識到了語言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對二語或外語學習的重要性,但他們曾一度簡單地把會話操練作為課堂語言訓練的主要內容。這造成了學生對句式無創造性的簡單模仿,不但無益于學生真正語言使用能力的提升,反而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因此,在20世紀70年代,在Hatch的理論倡導下,語言交互式的模式訓練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這種模式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第二語言的理解,另一方面幫助其語言產出能力的不斷提高。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繼Hatch之后,許多學者紛紛開始對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展開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其中的代表人物當屬Rivers,他認為語言是主體間的交往互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為學習者提供真實有效的互動機會、教學環境等在促進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的同時自身也融入到課堂互動中。教師為學生提供輔助和指導,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另外,Nunna(1992)提出“當前一種以學生為教學活動主體,教師只是整個活動過程中的研究者及其中一員,新的參與性教學模式正在逐步替換那種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的授受式教學模式。”[1]Ellis(1991)也認為交互式教學模式的誕生已成為外語教學的重大變革。[2]目前,交互式教學模式已在西方的外語和二語教學中獲得了廣泛的推廣和使用,教師和學生在這一模式平臺下交流經驗,合作共享,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與國外如火如荼的研究現狀相比,國內的相關研究顯得有些滯后。然而近些年來在交互式教學模式影響下,廣受國內研究者和教師熱議的當屬任務型教學法(TBL/Task-based learning)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Learner-centered)。郭啟學(1992)認為:“TBL式教學可以是學生完全進入角色,幫助他們獲得自然、真實具有創造性的語言行為,使語言真正成為一種必要的工具,而不是一種結果。”[3]陳立紅與邢基井(1996)的研究強調了角色扮演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這種方式不但能把課堂重心從傳統的教師講授和強調語法的準確性等知識內容轉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語言運用的流利度和真實性方面,也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熱情。[4]陳英(1996)從課堂的游戲活動設置方面論述了以學生為中心且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積極意義。[5]但無論如何,交互式教學模式在我國大學英語課堂中的實際應用情況并不盡如人意。目前,我國大部分的英語課堂仍是處于老師的壟斷之下,學生被動地要求記憶和操練,學習積極性欠佳而且教學效果不好。因此,在教學實踐環節,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還需不斷地探索。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對問題的獨立探索并形成自己的見解,對于學生的觀點,教師應以鼓勵性、建設性的評價為主,對學生的錯誤和誤解等應持以寬容的態度,允許學生提問、質疑和討論,鼓勵學生勇于發表意見。
(二)通過巧妙的思路引導和真實問題情境的創立,提高學生思維活動的數量和質量。在課堂提問的設置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問題本身的層次性和啟發性,力爭使其能激發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潛能。另外,教師還要提供給學生展示其思維過程的條件和機會,使其能在自我意識的有效監控之下完成知識的建構和能力的發展。
(三)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在這方面,教師應以策略引導為主,通過耐心而經常性疏導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訓使學生逐漸轉變角色,加強交流。
(四)充分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不但要注意引導消極學生增強自信,改變學習方式和思維策略,也要注意到自主學習較為的積極的學生在更高層次上的發展需要,使不同個體傾向的學生均能獲得良好發展,進入積極互動,形成自身學習和發展的良性循環。
(一)教師角色分析
交互式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的課堂講授式的教學模式,教師的角色也悄然發生了多種變化:首先,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掌控者和組織者。教師要想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是教學過程和活動的優秀的掌控者和組織者,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都在教師的合理掌控和監督之下,并且保證各種教學活動緊扣教學目的,體現教學內容。其次,教師應是教學活動的良好設計者。除了確保教學活動在程序和時間分配方面的合理性之外,教師還需要明確具體活動的目標、受眾和預期效果,力爭使不同水平學生都能充分體驗活動的趣味性并能獲得能力發展。最后,教師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鼓勵者和參與者,但絕不是決定者。教師應通過設置小組討論、辯論、演講、角色扮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學生逐漸增加在各個活動中的參與量,激發其學習熱情,同時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深入學生的小組活動之中,身體力行,為學生做出榜樣,同時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機會可以和教師接觸、交流。總之,交互式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綜合素質和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角色的多重性是保障教學活動平穩有效運行的基本條件。
(二)學生角色分析
交互式教學模式的最主要特色即是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和成功實施,對教學效果的取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生應完全顛覆原來的被動接受地位,在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下,通過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和教師問答等去完成知識的內化和建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被淡化,他們平等而和諧地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既定目標。另外,學生還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首創精神,通過不同情景下的任務完成主動進行知識的內化和外化,形成自我反思,并最終提出自己的問題解決方案。
交互式教學模式是新時代下對教學方法提出的新要求,是教學改革的新舉措,其所蘊含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師生的角色轉變,不但符合新時代的國際環境對外語學習的要求,也符合我國教學改革的趨勢和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因此,交互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是值得所有學者和教師不斷關注的課題。
[1]Nunna.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e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45-66.
[2]Ellis.Classroom Observation Task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22-47.
[3]郭啟學.教學模式的有效選擇與運用[J].中國教育學刊,1992(3).
[4]陳立紅,邢基井.當代教學模式改革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6(4).
[5]陳英.從建構主義學習觀論學生的主體性發展[J].教育研究與實踐,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