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由“我”步入“世界”的跋涉

2015-09-25 00:00:00王威廉
南方文壇 2015年4期

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過后,出生于1980年代的青春偶像作家們的“文學神話”開始了急劇的衰敗,他們開始轉型進入更具娛樂精神和經濟效益的演藝界,這也是一個鮮明的象征:他們終究是文學沃野上的無根浮萍。與此同時,一批認真嚴肅、賡續傳統的青年作家群正在迅速崛起,推動這次崛起的重要力量,不再是蜂擁造勢的媒體,而是和他們同齡的優秀批評家。與以往的文學史相似,這些批評家都集中在北京、上海這兩個文化中心,楊慶祥、徐剛、劉濤、岳雯以及金理、黃平、項靜等,都是其中的優秀代表。青年批評家李德南身在廣州,代表了北京、上海之外的重要聲音,他那些深度介入現場的文學批評日漸豐盈,構成了耀眼的話語景觀。

信息泛濫的時代,必然會產生泛濫的評論,所謂眾聲喧嘩,便是無視溝通的達成而爭搶著呼喊自己的聲音,這樣的境況格外考驗一個批評家的品格與意志。不為嘹亮而故作驚人之語,不為炫目而偏立誅心之論,是批評的敦厚之德。李德南的批評品格,和他的名字一樣,其中是有這個“德”字的。他對待文學作品護愛有加,總是以溫潤的情懷去體會作者的運筆之思,即便在作者筆力不逮之處,他也試圖發現別樣的出彩之處,這不僅是一種慰藉,更是一種態度。李德南說:“在‘求疵的批評’和‘尋美的批評’兩種批評模式之間,明顯傾心于后者。”①這注定了他根子上是一名讀書養氣的人文學者,而不是那種意氣風發的酷評家。

求學上,他碩士階段在上海大學攻讀哲學,博士階段在中山大學師從著名批評家謝有順教授攻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寫作上,他自大學階段開始從事小說、詩歌的創作,著有長篇小說《遍地傷花》等作品,隨著創作的深入,他愈來愈集中于批評的寫作,并深入領悟了批評的精神,終于選定以批評為立心之本。由哲學入文學,由創作入批評,這既是李德南一路走來的思想路徑,也是我們理解李德南文學批評的便捷途徑。“對我來說,寫作的經歷,是‘同情之理解’得以生成的重要原因。正因為自己有過寫作實踐,知道創作的甘苦,還有靈光閃現的那一瞬間是怎么產生的,知道文章在布局、立意、行文方面的困難,所以在面對別人的寫作時,可能會有相對靠譜的論斷,也能避免誅心之論。”②他深知寫作的內在豐富、蕪雜與痛苦,并且不止一次對我談到寫作可能對人的性情帶來的副作用,故而他對作家作品首先充滿了尊重與寬容,然后力求在批評的過程中“將心比心”,論述作者蘊藏之意,闡發作者未盡之言,并將作品放在一個開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去考量和思辨,使得自身的批評實踐構成了一副生動而深刻的精神對話圖景。

一、文學生活與人間情懷

長久以來,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文學居于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承載了一種道德與審美的理想。但隨著知識學科化的建制,以及1990年代以來經濟社會的迅疾變遷,文學不再處于中國人生活的中心位置,即便對許多研究文學的專家學者而言,文學也變成了一種客體化的研究對象,與主體的心靈情感拉開了距離,因而許多批評的路徑開始向社會文化領域旁逸斜出,變成了一種似是而非的準科學話語。這種疏離心靈的文化轉向,當然自有其語境及合理之處,畢竟,文學極其容易受制于意識形態的意義生發機制,因此,獲得某種審視的距離是必要的,可以讓我們更加看清文學在現代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它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復雜關系。但是,文學終究是心靈的學問,失去了生命的經驗和感性的體悟,也會讓文學研究陷入枯澀的境地。陳平原曾在《學者的人間情懷》一文中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常想的是,選擇‘述學’的知識者,如何既保持其人間情懷,又發揮其專業特長。我的想法說來很簡單,首先是為學術而學術,其次是保持人間情懷——前者是學者風范,后者是學人(從事學術研究的公民)本色。兩者并行不悖,又不能互相混淆。”③

李德南對此十分贊同,并身體力行。在和青年批評家陳勁松的對話中,李德南這樣描述自己的文學生活:“先從閱讀談起,然后才是批評與寫作。現在的想法照舊,主要想讀書,有太多的經典著作,都還來不及讀。近期精力可能還是會放在批評上,想多做些作家的個案研究。也會嘗試寫些散文、隨筆,調節‘文學生活’的節奏,借此保持陳平原所說的‘人間情懷’,讓自己的性情變得滋潤一些。”④在李德南這里,批評不再是工具理性的職業行為,而是成為一種滋潤性情的生活方式。

這種對文學的態度,不僅讓批評主體可以保持一顆靈敏的詩心,更重要的是,這讓批評主體不再浮于時代大詞的表面,被公共流行的話語暴力所綁架,而是結實地站在文學大陸上行走,將自己真實的感觸作為意義空間的基石,這樣的意義空間才是可以真正進入并棲居的。對此,批評家吳義勤在批評當代文學價值混亂的文章中,提到了一個重要觀點:“文學批評家的代言人意識取代了個人意識。任何一個批評家都首先是一個個體的文學讀者,他的所有的文學批評的基礎應該是他作為一個讀者的文學感受。但我們今天的文學批評家常常把自己打扮成公共的知識者、公共的批評家,忽略或掩蓋了自己作為一個讀者的真實的文學感受。因此,文學批評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個體的審美體溫,變成了冷冰冰的新聞發言人式的文字。文學批評變成代言人,變成新聞發言人,沒有個體的審美體驗和真實感受,就沒有了感染力,沒有了可信度。如果我們讀一個批評時,沒有個人的風格、溫度、感受貫穿其中,我們就不會信任它,就不會受到感染,就不會感動。”⑤這種居高臨下的代言人意識,失去了與文本及其作者、時代的血肉聯系,也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因此,李德南一開始就選擇了低處,“高和低的區分,永遠是相對的,也是相互辯證的。自以為站在高處的,也許恰恰一無所用,一無是處;而自覺地、有意識地選擇站在低處的,最后反而能抵達高處。”⑥

批評家也是讀者,只不過是一類專業的讀者,他也會有猶疑和困惑,而且,批評家的權威往往就建立在對諸多猶疑與困惑的克服中,因為這正是他得以顯露洞察力的時刻。“那種真誠地袒露自己探索過程中的猶疑與困境的批評,與那些打磨得異常光滑的、表面上沒有任何破綻的批評相比,更能夠逼近人心,更能夠給人活生生的審美啟迪。直面難以直面的現實,而不是制造美麗的謊言,這是批評家的德性,也是批評的倫理底線。”⑦李德南的批評之所以逼近人心,就在于他從未掩飾過他的困惑。他注意到,現在不管是寫作還是批評,都受到市場與權力的制約,這是作家與批評家的共同困境,“可是真正的寫作和批評,最后還是要回到藝術和思想的層面。只有經過這樣一種返回,我們也才能真正領會文學所能帶來的愉悅,看到文學靈光閃現的那一瞬間。我進入批評這個領域的時間還不長,但我已經開始慢慢感受到,最終能給我持續的動力的,還是對對話、理解和發現的渴求。只有當我意識到我所從事的工作,是為了增進對世界、歷史和文學的認識,我才會有書寫和言說的沖動。我的動力,又是和我的困惑聯系在一起的。”⑧在李德南身上,對困惑的厘清與反思,面對困境的堅持,已經成為一種批評的動力。

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構成了李德南文學批評的基本視域。他在碩士階段主要研究的就是博大精深的海德格爾,但他并沒有封閉在艱澀的學科內部,自他進入文學領域以來,便孜孜不倦地把哲學的精神化用在批評的實踐中。在他的理解中,海德格爾的“存在”不是一個抽象的冰冷的概念,而是有著生命的溫度。這就是說,“存在”必然帶有個體的生存經驗。如果說,批評是一種特殊的知識生產方式,那么,“真正有效的知識,總是來自于‘經驗的世界’……知識效能的實現,最終也還需要回到個人的經驗世界中。”⑨因此,如果批評活動沒有融合進批評家的“經驗的世界”,那么這樣的批評總是形跡可疑的,就像蠟像一般缺乏生命的靈動氣息。

但是,經驗的萃取不是摘取樹上果實的簡單行為,而是一種充滿復雜思辨的化學反應。本雅明曾經區分“評論”和“批評”,“批評探求藝術作品的真理內容,而評論探求它的物質內容。二者的關系由文學的基本法則所決定。”⑩這種區分未必有很強的現實操作性,但有著對批評精神的深度理解。如果說評論只是涉及文本的物質內容,而批評則是要穿透這些物質內容,將真理內容發掘出來。這就是批評的創造性所在。我們當下的很多評論文章往往對小說等作品的藝術創造性存而不論,而是抓住小說敘事中提到的一些現實元素就開始大肆闡發作家與世界的關系。這樣的“現實”已經成了一種“機械現實”,而不是“藝術現實”,作品最有價值的部分被隱匿了。真正的批評則是將作品理解為一個藝術整體,讓其中的各種現實元素與精神元素在整體的意蘊中,釋放出它們貼近“真理內容”的價值與意義,這便是批評的精神。

李德南的很多批評文章都體現出了這樣的批評精神,他將批評也當作一種貼近“真理內容”的創造性寫作,那種由李健吾等批評家開創的美文傳統是他向往的境界。因此,我們看到在李德南那里,文學生活和人間情懷,首先是批評主體從語言和世界兩個領域中獲得滋養,然后,這種滋養不但能讓批評主體返歸“存在”的澄明之境,而且亦能讓批評話語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闡釋“存在”本身。

二、個案解讀與對話精神

我個人覺得,李德南最重要的批評實踐體現在對諸多當代作家的個案解讀上邊。他既有對經典作家的揣摩與解讀,更有對70后、80后青年作家的關注與闡發。此外,李德南有意識地增強批評的行動性,他于2012年起和導師謝有順共同主持《創作與評論》的“80后文學大展”欄目,后來又和青年批評家劉濤在《創作與評論》開設“對話70后”欄目,都獲得了相當的關注度。這種實踐與他的文學生活是相互貫通的。從“存在”進入“闡釋”,這是一條必由之路,因為闡釋就是對存在的一種擦亮,是存在的去蔽之道。“我個人從事批評,其實有一個詮釋學的背景。詮釋學既是一種方法論,又是一種自我約束的機制。以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為代表的現代詮釋學都傾向于強調,人是一種有限的存在,看問題容易受自身視域的限制。從這個角度而言,批評本身就不過是為理解作品和作品中的世界提供視角;從不同的角度,能看到不同的風景。”11對詮釋學的重視,是深刻理解了批評的核心在于意義的生成與發展,而批評的實踐則是在構造一個闊大的文學場域。

解讀,便是詮釋學的基本話語方式。要解讀便必須認真地去閱讀,薩義德就曾認為“回到語文學”是抵抗文字后邊話語權力的最有效的手段12。這種細讀的工夫是極為重要的,現在許多批評家隨便翻幾頁書便能得出驚人之論,是很不負責任的。批評家陳曉明寫下了這樣鞭辟入里的話:“漢語寫作的自由并不是靠空喊‘五四精神’、高舉‘人道’、‘尊嚴’來建立的,而是靠這些作家腳踏實地,用血肉之軀,用智慧、才情和心血,一個字一個字寫下來的。也是靠有責任、有眼光、有遠見的批評家們幾十年如一日,認真閱讀,仔細辨析,深入闡釋而肯定下來的。沒有肯定,沒有發現和闡釋,漢語文學的價值就會被現在的淺薄惡劣情緒淹沒,就會被糟踐。”13

李德南的批評實踐一直和細讀文本的閱讀行為緊密結合。2014年,他進行了一次閱讀與寫作的長旅,就他目前的批評生涯而言,這是最重要的一次個案解讀。這便是他的博士論文:《“我與“世界”的現象學——史鐵生及其生命哲學》。史鐵生是李德南非常敬重的一位當代作家,他將史鐵生的文學道路概括為一條“通往現象學的路”。他從史鐵生的身體與處境出發,說明殘疾讓史鐵生在肉身、求職、戀愛、價值感和意義感等方面均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敗,為了彌合自我與世界的分裂,史鐵生開始了寫作,建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李德南從現象學闡發,認定“世界”和“我”不是截然分開的兩種事物,而是不可分割的統一。他從史鐵生對個體現象的認識、對世界現象的認識、對宗教信仰的認識、對文學寫作的認識這四個部分作為展開批評的路徑。可以看到,他的批評沒有局限在文本與美學上邊,而是試圖觀照和進入史鐵生的生命與精神世界。他認為,史鐵生的作品整體,是可以視為史鐵生的精神自傳的14。在這一博士論文中,他扎實的哲學理論與精細的文本闡述結合得非常好,是理解史鐵生思想的重要著作。

除卻對史鐵生、格非、劉震云等當代“經典化”作家的解讀,他對70后作家群也用力頗深。在對吳文君小說的解讀中,李德南闡釋了她小說中的意識流動,以及與中國現代抒情小說傳統的聯系。在對弋舟小說的闡發中,李德南抓住一個“情”字,將之視為弋舟寫作的核心:“也只有經由‘情’這一載體,經由這種對西方宗教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弋舟筆下那些人物的‘恥’與‘罪’,才真正令我們覺得痛徹,動容。借此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固然活在絕望中,但也不乏微弱的希望;他們有卑微的一面,但是也不乏尊嚴;他們未必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但是也常常展示出一種令人欽佩的教養和舉止。他們都是有道德感的、莊重的人,弋舟的寫作,也是一種莊重的寫作。”15在王十月那里,李德南以中篇小說《尋根團》為例,闡述當代中國的城鄉困境并反思知識分子的啟蒙話語,具備強烈的現實關懷。在馬拉的以藝術家為主角的長篇小說《未完成的肖像》中,李德南探討了藝術家形象的建構與解構。在高曉楓的小說中,李德南發現了作家突出的女性視角,并圍繞這個視角展開了批評。李德南的這些批評文章,沒有選擇駕輕就熟的模式框架,而是在細讀文本之后,找到那條適合自己進入其中的通道,從而發現了不同的風景。

李德南在對以上這些70后作家的闡釋中,亦體現出了一種美學上的指認,他沒有選擇那些已經獲得市場認可、被反復談論的著名作家,而是選擇這樣一批語言堅實、面貌各異的實力作家,這種選擇不乏去蔽的用意,在對各種文本的照亮中彰顯了70后作家可能抵達的高度與廣度。這與他對80后作家的批評理路是一脈相承的。

80后批評家周明全說“李德南是‘80后’批評家中,甚至是批評界對‘80后’作家研究最為全面的一位批評家。實力不俗,潛力甚巨”16。此言不虛,從2010年迄今在各大文學期刊上較為活躍的80后作家,幾乎都受到過李德南的關注,對其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家,他更是以綜論的方式進行全方位的批評闡釋。作為同時代人,李德南與80后寫作者在文學道路上可謂結伴同行,共同成長。也許有人會說,研究者要與研究對象保持距離,但我認為,內在的或說近處的視角也是不可替代的,正是在“遠”與“近”的參照乃至辯證中,我們才能更好地看清并理解事物。對于文學這樣需要感性與情懷的學科來說,尤其如此。

在眾多的80后作家中,李德南為之寫過綜述文章的有鄭小驢、蔡東、孫頻、馮娜、陳崇正,以及我本人等等。相對于70后作家的研究,他對同代人作家有著更多的理解之同情,時常以自身的生命體驗比對著論述,因而其中充滿了豐富而飽滿的意味,既是共勉也是一種隱秘的對話。他善于捕捉作家的“文眼”,在鄭小驢的寫作中他發現了“歷史與現實”,他欣喜于80后作家依然在有效地處理歷史題材。在蔡東那里,他發現了“中正”之美,他的這個說法引人深思:“過于強烈的反叛意識,在瓦解以往的敘事法則的同時,隨之而來的,也有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精神衰敗,或始終帶著不可克服的局限。因此,我想提醒蔡東注意,在大多數的作家都追求劍走偏鋒、以‘片面的深刻’為旨歸時,她不妨繼續強調‘三觀’的正確,堅持這種大方大正的寫法。”17這種評論給予作者的一定是莫大的鼓勵。他對孫頻的作品評價則是“蒼涼而幽暗”,在解讀了孫頻敘事凌厲的文本后,他得出了具有普遍性的結論:“當下小說家們所必須面對的難題,不是因為故事與結構已經成了對立的兩極,而在于很多讀者,尤其是不少專業讀者,已不滿足于閱讀那些只在某一方面用力的作品。他們對小說的期待,是全方面位的,涉及故事、結構、語言和意義等方面。如何放寬自己的視野,具備多方面的才能,讓小說變成一種‘綜合的藝術’,這才是小說家們真正需要迎難而上的地方。”18他將我的小說母題定位為“對現代性的省思”,稱我的小說敘事美學為“思想的歷險方式”,這對我個人的寫作都是很有啟發的。因為我們同在廣州,這種文學交流已經成為常態化了,我感到批評與創作的這種雙向交流,是能夠不斷激發出思想的活力與魅力的。

他不僅關注80后的小說創作,散文、詩歌他也同樣關注,80后文學在他的視野中變成了一個時代的整體性產物。譬如,他特別推薦胡竹峰的散文,說“胡竹峰也把寫作視為生命的學問,迷戀漢語的龐大傳統,在一衣一飯的瑣屑中發現人生與自然的情致”19。這個點評對胡竹峰是非常恰切的。對于詩歌,李德南其實更有感情,因為他曾經也是一名校園詩人。他給青年詩人馮娜的詩歌寫了一個很長的綜論,認為馮娜是“一個典型的抒情性詩人”。他依然從存在出發,試圖發現馮娜的那個“我”的世界,“而馮娜所念茲在茲的自我,始終是一個抒情的自我,也是一個充滿深情的自我”20。他還知人論世,提到多次在飯局上見識過馮娜的從容與妥當,然后論述道:“對于她來說,詩在生存論上的意義不在于逃避現實世界,而是借此坦然面對一個敏感的自己,讓那纖細的感情可以理所當然地存在。”21這種理解已經完全抵達存在論的高度了,不僅理解了詩篇,更是理解了詩心。

代際作為一個比較主流的批評概念,經常會遭受一些質疑,李德南選擇以“代際”作為進入文學現場的走廊,并非是沒有反思的。首先,他已經指出了“‘80后’小說中已然出現激烈的分化。這是在新的文學機制中誕生的一代,也是在新的時間境域中誕生的一代”22。他希望寫作者盡快找到自己的寫作方向,在時代的語境中進行更加具有難度的創造。其次,他清醒地知道“代際”只是一個暫時性的概念,但是對于具體的語境而言,中國歷來注重歷史的傳承,當下社會又處于急劇變遷的階段,“代際”依然有它的重要性。只有借助“代際”這個臺階,才能將層出不窮的青年作家們分辨出來,并助推他們邁向更高的境地。與此同時,批評也打開了自身的闡釋空間,不但讓批評家的主體經驗從中呈現和升華,而且將更廣闊的時空與事物納入進來,發現了它關于這個時代的不可替代的“真理內容”。對此,張旭東很早就說:“代的問題再一次被證明對理解當代中國文學的美學蘊含和歷史蘊含具有關鍵意義……當代中國批評實踐與文學實踐之間的對話從來都是同代人‘兄弟般’彼此呼喚。這一基于歷史經驗和自我意識(而非基于專業主義文化分工和‘后個人主義’話語游戲)的緊密關聯為當代批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可能:將寫作的辯證法變成批評的辯證法。而新一代人在批評話語中認出自己的形象的時候,便是當代文學批評‘自在自為’地發言的一天。”23李德南對同時代作家的批評正是響應了這種“兄弟般的彼此呼喚”,在他一系列用心闡發的批評話語中,一代人得以辨認自身的形象。

往深里說,這種“辨認”指向一種隱秘的精神對話。進入新世紀以來,“批評中生機勃勃的個人趣味和生命感悟遭到蔑視,‘職業的批評’最終成了沒有熱情的說教或知識演繹——沒有判斷帶來的審美遲疑和過度判斷帶來的精神暴力,是它的兩個重要特征。在這個背景里,恢復一種尋美的天性,敏銳的精神,創造的激情,以及寬大、謙遜、建設性的對話精神,就成了當下極為迫切的批評議題。”24無疑,李德南的批評就體現了這樣的對話精神,他正在努力地讓“職業的批評”變為“志業的批評”。他在諸多的批評文章之外,還有許多與他人對話的文章。他的“詮釋學精神”讓他偏愛這種對話體的文章,迄今僅和我就有過三次一對一的對話,讓我收獲頗豐。他與同時代各種不同類型的作家、批評家對話,讓他能夠體悟和發現進入世界的不同路徑。因此可以說,這些對話體文章正是“寬大、謙遜、建設性的對話精神”的直接實踐。

三、歷史意識與守護存在

隨著時間的推進,80后一代人開始告別青春并迎來心智的成熟,他們的寫作也來到了歷史機遇的“深水區”,他們不再會因為年少輕狂而得到特別的寬待甚或溺愛的贊美,他們將要面對的,是一場歷史經由他們流向未來的考驗。這是一次貨真價實的殘酷考驗,因為無法避免更無從選擇,所以謂之“殘酷”。在這樣的語境下,我本人也一再反思自己的寫作,提出了“歷史化的個人寫作”,并且深深有感于批評對于文學場域的建構功用,因為任何作品的誕生、傳播與闡釋都有賴于文學場域的運作機制,如果寫作無視這樣的機制,不對這樣的機制進行反思,那么很難獲得一種高度自覺的歷史與時代的意識。

李德南的批評實踐從未忘卻歷史的維度,盡管他“更關注文學現場的變化,更關注文學的當下和未來,重視文本細讀、個案闡釋和文學觀念的建構。但這種關注,是必須以熟悉文學史的脈絡和格局為前提的,不熟悉以往的一切,就很難對文學在當下的處境和將來的可能性做出合理的判斷,也很難判斷作品的價值與意義”25。李德南在《從去歷史化、非歷史化到重新歷史化——新世紀小說敘事的實踐與想象》一文中專門談到了歷史意識的問題:“一旦我們缺乏必要的歷史意識,我們的此時此地也就斷裂了,成為話語之鄉里的一塊飛地。僅僅是隨波逐流地內在于這個時代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站遠一些,獲得一個合適的視距,去深刻、辯證地去看待我們的時代,而不只是沉溺其中。只有當我們認識到歷史的延續性,形成合理的歷史意識,我們才有可能本真地領悟并把握住現實,切中時代問題的核心,借助小說的形式與現實、時代照面。”26這種批評觀念使他的作家作品研究超越了一個時代的局限性,他的努力便是打通并接續文學史中流淌的那條“文脈”。

1980年代以來,我們的文學經歷了從“去歷史化”到“非歷史化”的階段,李德南明晰區別了這兩者,前者是帶有特定意識形態性質的解構行為,后者則是忽略了歷史的延續性,讓時間停留在了孤立的現在。這兩個階段對當代文學是非常重要的,讓寫作終于擺脫了某種機械歷史主義的壓迫,并讓我們重新發現了當下的日常生活本身。但是,當這樣的寫作長期延續之后,更大的問題出現了,很多作家在重復自身,尤其是一些很早成名的80后作家,已過而立之年依然在寫校園的青春文學,對于時代的各種復雜經驗完全無感。這樣的寫作,從長遠來看,是無效的寫作,是為了滿足一己私利的商業文字,從根本上抽空了文學的真實價值與現實關懷。因此,李德南認為是到了“重新歷史化”的時刻了,“重新歷史化”并不是回到1980年以前的歷史邏輯,而是利用當代積累的各種思想資源,并以世界性的視野,去重新理解與闡釋我們的歷史。“中國文化在現代性轉型的曲折歷程中,顯現出了更為獨特的本土特質,如何將這種‘地方性知識’放置在一個更大的思想場域中進行觀照,并憑此建構起中國自身的現當代歷史,應該是每一個有責任感的作家應當直面的問題。”27

在具體的批評中,李德南面對歷史的維度,充滿了反思的精神,著力于守護歷史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因為守護復雜,便是守護存在,存在總是具體處境下的“此在”。比如他在對鄭小驢長篇小說《西洲曲》的批評中,首先肯定了鄭小驢的歷史意識,尤其是對計劃生育的書寫,更是觸及了這一代人的成長經驗。但他對鄭小驢小說中完全站在民間立場的敘事,也有著自己的質疑,“從中國的歷史與現實而言,這種倫理承擔的勇氣是值得稱道的。問題是,小說畢竟有自身的倫理,那就是對事物復雜性的守護;立場過于清晰,過于決絕,很可能會忽略事件本身的復雜性,也會損傷思考的力度和深度。”28他希望小說能將歷史現場的復雜性與豐富性更好地還原出來。他對鄭小驢的寫作充滿了理解與愛護,他同情鄭小驢的一些更為激烈的作品或被刪節,或無法發表,這種困境,也是寫作在這個時代的痛苦經驗之一。

從存在論出發,并且不忘歷史,亦來自他對海德格爾的更為全面的理解,他在文章里專門提到海德格爾對歷史與存在的反思。海德格爾的《關于人道主義的書信》中說:“無家可歸變成了一種世界命運。因此就有必要從存在歷史上來思這種天命。”29從歷史的維度反思存在的天命,這就在時間上敞開了存在的封閉性,不僅要理解當下所承載起來的歷史,也要理解未來之于現今的密切關系,這是一種更加寬闊的歷史意識。故而李德南在尋美、溯源的批評話語之外,還有著眺望的話語。他在關注80后作家的城市書寫之時,闡述有些作家與此前的城市寫作有著不一樣的地方,“尤其是開始嘗試對以大都會或新城市為載體的新文明展開反思。而對于現代之為現代,身處不同學科、擁有不同理論資源的學者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是像韋伯、海德格爾、哈貝馬斯、波德里亞等現代思想家都會特別注意現代科學、現代技術、新媒介等因素,認為正是它們的存在,使得人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截然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境域當中。”30在這樣的理路下,他對我的《沒有指紋的人》等反思現代技術的小說在尚無人問津的情況下便給予了熱切的肯定,對我的寫作是極大的鼓勵。在很多文學場合,他都推薦《黑鏡》等這樣的反思技術的電影,認為這對未來的寫作而言,有著切實的啟示意義。這樣的批評,就是一種讓存在的話語徹底敞開的批評,歷史的維度與未來的維度交織在一起,成為理解時代與當下是如何生成的林中之路。

詩人、批評家T.S.艾略特在一次講演中說:“我最為感激的批評家是這樣的批評家,他們能讓我去看我過去從未看到過的東西,或者曾經只是用被偏見蒙蔽的眼睛看到過的東西,他們讓我直接面對這種東西,然后讓我獨自一人去進一步處理它。在這之后,我必須依靠我自己的感受力、智力以及發現智慧的能力。”31因而,激情的洞見、寬容的公正,乃是批評的要義。青年批評家李德南兼具這兩者的才能,他懷揣“隱秘的火焰”,帶著敦厚的德性,從“我”及“我的經驗”出發,跋涉在闡釋和對話的道路上,緩緩步入世界的駁雜與單純之中。那正是他喜歡引用的“一室千燈”的意象,他這盞“存在之燈”的耀眼光芒正在無限接近世界的蒼穹。

最后,我想說,當此文學價值的危機時刻,在我們脆弱的寫作倫理中,假如批評無法建立一個完美的天堂,至少可以建構起一個值得信賴與托付的文學蒼穹,讓它如藍天般的伸展、綿延在寫作那遼闊的地平線上。這既是我個人的批評理想,也是我對李德南未來批評事業的真切期待。

【注釋】

①②④⑧⑨111517182021222526272830李德南:《途中之鏡》,274、255、278、228、68、274、112、189、197、209、210、154、258、9、16、178、151頁,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③陳平原:《學者的人間情懷》,載《讀書》1993年第5期。

⑤吳義勤:《對于中國當代文學現狀的認識》,載《延河》2014年第8期。

⑥李德南:《文學現場里的精神對話》,載《文藝報》2012年8月6日。

⑦黃發有:《見證與追問——吳義勤的文學批評》,載《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4期。

⑩本雅明:《本雅明文選》,44頁,陳永國、馬海良編,中國社科出版社1999年版。

12[美]薩義德:《人文主義與民主批評》,71頁,朱生堅譯,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3陳曉明:《再論“當代文學評價”問題》,載《文藝爭鳴》2010年第7期。

14李德南的博士論文:《“我”與“世界”的現象學——史鐵生及其生命哲學》,中山大學2014年。

16周明全:《李德南:隱秘的火焰》,載《創作與評論》2014年第10期(下)。

19謝有順、李德南:《主持人語》,載《創作與評論》2013年第7期(上)。

23張旭東:《批評的蹤跡》,252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

24謝有順:《從密室到曠野——中國當代文學的精神轉型》,294頁,海峽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

29[德]海德格爾:《路標》,401頁,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31[英]艾略特:《艾略特詩學文集》,王恩衷編譯,300頁,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王威廉,供職于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a级免费视频|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区在线|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亚洲国产清纯| 婷婷午夜天|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在线欧美一区| jizz国产在线| 成人午夜天|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19p|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天天干伊人|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国产丝袜91|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色综合成人|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av在线手机播放|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免费看| 国产乱论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综合亚洲网| 欧美精品另类|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18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色精品视频|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久草网视频在线|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亚洲一区第一页|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高清不卡毛片|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69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