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以自我獻身精神為中國文化守夜

2015-09-25 00:00:00王春林
南方文壇 2015年4期

只要是關注文學的朋友,就都不會忘記,在“文革”結束后的1980年代,曾經出現過一個“沈從文熱”。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由于政治的原因銷聲匿跡差不多三十年之后,沈從文如同出土文物一般被重新發現。他的小說杰作《邊城》,他所精心營構的“湘西世界”,以及他所一貫秉持的自由主義思想立場,一時之間成為文學界熱議的對象。從那個時候起始,一直到當下時代,沈從文的文學創作尤其是小說創作,長期吸引著眾多研究者的注意力。然而,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無論是社會上名噪一時的“沈從文熱”,抑或還是學術界對于沈從文的持續關注,其具體的落腳點皆是那位以作家身份存在的沈從文。但眾所周知的是,伴隨著朝代更迭,沈從文的文學創作早已停止在了具有分水嶺性質的1949年。而這也就意味著,那位重新進入公眾視野之中獲得充分關注與研究的沈從文,其實只是前半生的沈從文。對于這一點,張新穎有著足夠清醒的認識:“沈從文(1902—1988)的前半生,在已經出版的傳記中,有幾種敘述相當詳實而精彩。至少到目前為止,我不認為我有必要去做大同小異的重復工作。”相比較而言,后半生的沈從文卻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與評價。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在于,遠離了文學創作之后的沈從文的后半生,的確存在著相當的評價難度。之所以會是如此,很大程度上與一種文學中心論的潛在心理影響密切相關。唯其因為沈從文一貫享有作家的盛名,在文學創作上有著非常突出的成就,所以,在面對沈從文的時候,研究者才會先入為主地認可肯定他的前半生,而對他的后半生或者表現出某種道理不夠充分的輕慢,或者干脆就陷入一種失語的狀態之中。且莫說其他人,即使是我自己,也曾經長期深陷于此種思維誤區中難以自拔,居然簡單地判定遠離了文學創作之后的沈從文的后半生,其實乏善可陳,根本就不具備什么研究價值。只有到了最近一些年,伴隨著自身思想文化視野的漸次擴大,同時也伴隨著對于沈從文后半生生平事跡的進一步了解,我才慢慢認識到,這樣一種對于沈從文后半生的理解與判斷,其實存在著過于簡單粗暴的嫌疑。但到底應該在怎樣的一種意義層面上理解把握沈從文的后半生,對于這個問題,自己的內心里實際上仍然處于不甚了了的狀態之中。只有在認真地讀過張新穎的長篇傳記作品《沈從文的后半生》(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版)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方才意識到自己此前對于沈從文的后半生的理解與判斷絕對稱得上是大謬。

按照張新穎在后記中的自述,他最早接觸閱讀沈從文,是從1985年開始的。但等到他正式寫出關于沈從文的第一篇研究文章《論沈從文:從一九四九年起》,時間卻已經是十多年之后的1997年了。大概連張新穎自己在當時都不曾料想到,自己此后的沈從文研究,將會與沈從文的后半生緊緊地纏繞在一起。倘若說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與司馬長風的《中國新文學史》以及凌宇、金介甫的相關研究文字代表著截至目前關于沈從文前半生文學創作研究的最高水平的話,那么,張新穎這部自打2002年底《沈從文全集》正式出版后即已開始醞釀構想的長篇傳記作品,就無論如何都應該被看作是關于沈從文的后半生研究方面的一個標志性成果。就我個人有限的關注視野,這些年來,充分意識到沈從文后半生的研究價值并對此展開研究者,在學界其實也不乏其人。但很可能是囿于研究者自身思想識力尚嫌不足的緣故,他們的研究成績卻終歸有限,難以與張新穎相提并論。尤其是這部《沈從文的后半生》,更是把國內外學界截至目前的沈從文后半生研究明顯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與學界同仁相比較,張新穎的高明處在于,他并沒有僅僅局限于沈從文的這一個體而談論沈從文的后半生,而是極有開創性地把沈從文可謂命運多舛的后半生與傳主所置身于其中的那個社會與時代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對二者之間的復雜纏繞關系進行了足稱深入透辟的細致剖析:“我想呈現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個人半生的經歷,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難史,雖然這已經足以讓人感慨萬千了;我希望能夠思考一個人和他身處的時代、社會可能構成什么樣的關系。現代以來的中國,也許是時代和社會的力量太強大了,個人與它相比簡直太不相稱,懸殊之別,要構成有意義的關系,確實困難重重。這樣一種長久的困難壓抑了建立關系的自覺意識,進而把這個問題掩蓋了起來——如果還沒有取消的話。不過總會有那么一些個人,以他們的生活和生命,堅持提醒我們這個問題的存在。”而沈從文,則很顯然正是如此這般生命磁場殊為強大堅韌的個體。在這個意義上,張新穎的這部《沈從文的后半生》很容易地就可以讓我們聯想到陳為人那部在學界享有盛譽的長篇傳記作品《唐達成——文壇風雨五十年》。倘若說陳為人的成功在于借助于唐達成這一生命個體生平事跡的展示,真切地表現了中國當代文學長達半個世紀發展歷程中政治與文學之間的復雜糾葛,那么,張新穎此作的價值就突出地表現在對于沈從文這一個體與時代、社會之間關系的透徹剖析上。

對于一部紀實性的傳記文學作品來說,其美學訴求的第一要旨,就是采取怎樣一種方式才能夠保證最大程度上的真實性。張新穎《沈從文的后半生》的寫作同樣需要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好在對于這一點,張新穎有著足夠清醒的理性自覺。唯其如此,他會在“說明”部分開宗明義地坦承自己所秉承的“真實性”寫作原則。雖然張新穎更多的是從讀者閱讀心理的角度出發為自己的這種寫作方式進行辯護,但在我的理解中,作家之所以要采用如此一種“直接引述”的寫作方式,究其根本卻還是為了充分實現“真實性”的美學追求。也正因此,寫作《沈從文的后半生》的張新穎,某種意義上扮演著一位“文抄公”的角色。關鍵的問題在于,這“文抄公”的角色實際上并不好承擔。要想成為一個理想意義上的“文抄公”,須得把以下兩方面的工作做好。其一,作家不僅要格外熟悉所要直接引述的相關文字資料,而且更需對這些文字資料有通透的理解把握。其二,在充分占有相關文字資料的前提下,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做出進一步的選擇取舍。選擇哪些內容,舍棄哪些內容,貌似無關緊要,實質上卻關系著作家對于傳主的內在精神世界以及他所置身于其間的特定時代、社會的理解與判斷。看似客觀的引述,其實卻處處潛隱著作家的主體思考與判斷。中國傳統史學所謂的“春秋筆法”與“微言大義”,在這一方面有著極其充分的體現。從美學的意義層面上,張新穎的這種處理方式,也很容易就能夠讓我們聯想到所謂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張新穎關于沈從文后半生的敘述,起始于1948年。從這一年開始,一直到傳主與世長辭的1988年,這整整四十年的時間,構成了張新穎心目中“沈從文的后半生”。我們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傳主后半生的起始點,為什么不是共和國成立的1949年,而是稍早一年的1948年?1949年誠然是時代與社會發生根本轉捩點,但正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如果著眼于沈從文個體的內在精神世界,其根本轉捩點則很顯然是在1948年。雖然說共產黨政權的最終建立是在1949年,但早在1948年,或者在比1948年還要更早一些的時候,新生的意識形態氛圍就已經四處彌漫,尤其在更為敏感的文化人群體中。沈從文精神危機的生成,正與此種意識形態氛圍密切相關。沈從文之所以會產生難以化解的精神危機,關鍵原因在于,他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處于此時代政治的大變局之中,自己所一味堅持的自由主義精神立場與日益成為主流存在的意識形態之間,難以彌合的裂痕越來越大。不只是自己本行的文學,甚至于關于未來的社會政治態勢,沈從文也在著名的短文《“中國往何處去”》中做出過精準的預言:“這種對峙內戰難結束,中國往何處去?往毀滅而已。”“即結束,我們為下一代準備的,卻恐將是一分不折不扣的‘集權’!”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不佩服沈從文作為一位作家的異常敏感,他居然一語成讖地言中了未來中國社會政治的性質。既如此,那沈從文自己作為一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這個新時代的不幸命運遭際,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盡管沈從文對自己未來的不幸命運遭際早有預感,但他卻未曾料想到這一切居然會來得如此迅疾。按照其子沈虎雛在《沈從文年表簡編》中的記述,就是:“一月(指1949年,筆者注)上旬,北京大學貼出一批聲討他的大標語和壁報,同時用壁報轉抄郭沫若《斥反動文藝》全文;時隔不久又收到恐嚇信,他預感到即使停筆,也必將受到無法忍受的清算。在強烈刺激下陷入空前的孤立感,一月中旬,發展成精神失常。”這其中,對沈從文的精神世界產生毀滅性打擊的,就是為壁報所轉抄的郭沫若那篇充滿著殺伐之氣的批判檄文《斥反動文藝》。在這篇聲色俱厲的文章中,沈從文的文學活動及其政治立場遭到了全面徹底的批判與清算。在文學上,沈從文被封為“粉紅色”的作家,在“作文字上的春宮畫”。在政治上,從抗戰以來就“一直有意識的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可怕的倒也并不是郭沫若其人,而是他所代表的那種社會政治力量。實際上,也正是由于對于這種社會政治力量過于心懷憂懼,沈從文的精神世界方才徹底崩潰。沈從文的崩潰征兆突出地體現在他反復強調自己是時候應該“休息”了。在寫給張兆和的信中,沈從文說:“我用什么感謝你?我很累,實在想休息了,只是為了你,在掙扎下去。我能掙扎到多久,自己也難知道!”“小媽媽,我有什么悲觀?做完了事,能休息,自己就休息了,很自然!若勉強附和,奴顏茍安,這么樂觀有什么用?讓人樂觀去,我也不悲觀。”沈從文幾次三番強調的“休息”,其實正是“死亡”的代名詞。就在做過若干次激烈刺耳的類似表達之后,1949年3月28日上午,沈從文在家里自殺,“用剃刀把自己頸子劃破,兩腕脈管也割傷,又喝了些煤油。”虧得及時被家人發現并送醫院搶救,沈從文的自殺方才終至未遂。與其他一些性情素為剛烈的作家比如魯迅、蕭軍等相比較,沈從文的性情向來稱得上柔弱,即使是他的文學作品,所呈現出的也是一種靜穆的美學風格。如此一位生性柔弱的作家,在面臨著社會政治的大變局的時候,居然不惜一死,可見沈從文的柔弱沉靜中卻也潛藏著頗為激烈的“金剛怒目”一面。對于沈從文的自殺,張新穎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在引述了沈從文的“金隄、曾祺、王遜都完全如女性,不能商量大事,要他設法也不肯。一點不明白我是分分明明檢討一切的結論。我沒有前提,只是希望有個不太難堪的結尾。沒有人肯明白,都支吾過去。完全在孤立中。孤立而絕望,我本不具有生存的幻望。我應當那么休息了!”這樣一段批語文字之后,張新穎分析道:“在此,沈從文把自己跟幾乎所有的朋友區別、隔絕開來,區別、隔絕的根據,說白了就是:在社會和歷史的大變局中,周圍的人都能夠順時應變,或者得過且過,而他自己卻不能如此、不肯如此。”那么,對于沈從文的自殺行為,我們究竟該做何種理解呢?他的自殺,到底應該被視為懦弱之舉,抑或還是被看作以死抗爭呢?這一方面,一個極好的參照系,恐怕就是一代文化巨子王國維當年的自沉昆明湖。

對于王國維的自沉昆明湖,也曾經有人譏之為以身殉清皇室的愚忠行為,但這種理解顯然問題很大。若將其置放于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之下加以審視,王國維的自沉顯示出的就是雙重的意義和價值。一方面,他是在以這種決絕的方式為中國傳統文化守夜,另一方面,卻也是在強力捍衛著“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現代知識分子價值理念。很大程度上,沈從文在1949年初的自殺未遂行為,與王國維的自沉昆明湖差堪比擬。如同王國維一樣,沈從文所面臨的,也正是一個時代與社會的根本轉折。在清醒地意識到未來的新時代肯定容不下自己所一貫秉承的思想價值理念的情況下,到底是馴服還是拒絕,沈從文必須作出自己的抉擇。應該看到,與沈從文一樣面對著時代與社會的根本轉折,其他絕大多數知識分子的選擇,是順時應變,是自我精神放逐之后對于新時代的刻意逢迎或者默然承受。與他們相比較,沈從文的自殺未遂,雖然看似柔弱,實質上卻是具有絕大勇氣的決絕之舉。究其根本,沈從文是在以死抗爭,是在以如此一種方式表達著自己對未來的拒絕。某種意義上,沈從文的處境較之于王國維更其艱難。雖然說“自古艱難唯一死”,但王國維畢竟求得了一死了之的結果,而沈從文卻在自殺被救后尚有四十年的光陰需要度過。尤其不容忽視的是,這四十年時間里,沈從文所置身于其中的,乃是一個對于思想文化對于知識分子堪稱肅殺的“集權”時代。對于這個“集權”時代的精神實質,曾經有識者做出過深入的剖析:“中國再一次出現大變局,產生了史無前例的‘政教合一’的體制。政治領袖與思想‘導師’合為一體。中國讀書人失去了代表‘道統’的身份,成為依附于某張皮的‘毛’。這是最根本的變化。”尤其“文革”時代,“進行全體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把對是非的判斷權全部收繳上去,以一人之是非為是非。愚民政策臻于極致,讀書人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權利,逐漸成為習慣,也就失去了思考能力和自信。‘雖千萬人吾往矣’是建立在‘自反而縮’的基礎上的,就是堅信自己是正確、有理的,如果這點自信沒有了,無所堅守,自然再難談什么骨氣和‘浩然之氣’。于是‘士林共識’沒有了,一人一旦獲罪,在親友、同事中得不到同情和支持,在精神上也徹底孤立,這是最可怕的境地,猶如天主教的革出教門。”①置身于一個肅殺之氣如此彌漫的“集權”時代,沈從文生存之艱難自然可想而知。尤其難能可貴的一點是,雖然沈從文的后半生長期處于高壓的態勢之中,但他卻基本上恪守了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人格尊嚴,沒有說多少違心的話做多少違心的事。死,固然需要極大的勇氣,在一個“集權”的時代生存,則需要有更其絕大的勇氣。而沈從文,盡管看似柔弱,但他實際上卻做到了這一點。

沈從文自殺獲救后的心理轉換情形,在張新穎筆下得到了充分的合理展示:“自我分析到后來,他找到‘瘋狂’的一種內在脈絡:從昆明時期,思想上已經出現巨大迷茫,陷入苦苦思考的泥淖而難以自拔,久而久之,以致發展到自毀。”“最后他得出結論:‘我想來想去,實在沒有自殺或被殺的需要或必要。’‘我要新生,在一切毀謗和侮辱打擊與斗爭中,得回我應得的新生。’”就這樣,沈從文度過了幾乎徹底自毀的精神危機。這里,其實存在著一種個人與時代相互對立排斥的問題。新時代不喜歡沈從文,沈從文雖然難免會感覺孤立但卻不愿意去做違心的屈就與逢迎。客觀公允地說,沈從文不僅沒有如同張志新或林昭那樣去以自己的行為直接挑戰現實政治秩序,而且其內心世界還總是處于某種自我矛盾的狀態,甚至還不時地會有與新時代同步心理的生成。比如,早在共和國成立伊始的1951年,沈從文就曾經有過一次隨同北京土改團南下四川曾經土改工作的經歷,并最終嘗試完成一部以張兆和的堂兄張鼎和為原型的長篇小說。無論是嘗試在土改工作中融入“一個群”中,抑或還是試圖完成一部以革命者張鼎和為原型的長篇小說,所有這些舉動,都說明沈從文的確曾經作出過積極努力。然而,或許是因為內心世界過于強大,以至于既定的價值理念難以更易的緣故,沈從文此種努力的結果卻只能夠說是事與愿違:“此行初始,沈從文確曾抱著把‘單獨’的生命融合到‘一個群’中去的意愿;但最終,‘單獨’的生命投向了‘有情’的傳統——他沒有直接說,精神上卻已經自覺而明確地把自己放到了這個文化創造的長遠傳統延續下來的脈絡上。”對于后半生的沈從文與時代之間的疏離關系,張新穎既有著敏銳的感覺,也做出過形象的描述:“時代的宏大潮流匯集和裹挾著人群轟轟隆隆而過——外白渡橋上正通過由紅旗、歌聲和鑼鼓混合成的游行隊伍——這樣的時刻,沈從文的眼睛依然能夠偏離開去,發現一個小小的游離自在的生命存在,并且心靈里充滿溫熱的興味和感情,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如果不嫌牽強的話,我們可以把沈從文‘靜觀’的過程和發現的情景,當作他個人的生命存在和他所置身的時代之間的關系的一個隱喻。說得直白一點,不妨就把沈從文看作那個小小的艒艒船里的人,‘總而言之不醒’,醒來后也并不加入到‘一個群’里的‘動’中去,只是自顧自地撈那小小的蝦子。”在萬眾歡騰的潮涌深刻,沈從文卻能夠從其中跳出,對世界做靜穆的觀照,并發現那只孤獨飄蕩的艒艒船,以及船上的撈蝦人,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顯示著他內心深處一種悲憫情懷的存在。不消說,那只艒艒船,那個撈蝦人,皆可以被看作是沈從文的一種象征性存在。

那么,“孤獨飄蕩”的沈從文又是如何把自己接續到這個文化創造的傳統脈絡上的呢?這與他舊歷年年底連續兩個晚上的閱讀與思考存在著某種直接關聯。第一個晚上,是他對于曾經在辰州度過的三個舊年的溫習回憶。正是在回憶中,沈從文不僅串聯起了個人生命的歷史,而且更對這悠遠的歷史產生了真切的頓悟:“萬千人在歷史中動,或一時功名赫赫,或身邊財富萬千,存在的即儼然千載永葆……但是,一通過時間,什么也不留下,過去了……時代過去了,一切英雄豪杰、王侯將相、美人名士,都成塵成土,失去存在意義。另外一些生死兩寂寞的人,從文字保留下來的東東西西,卻成了唯一聯接歷史溝通人我的工具。因之歷史如相連續,為時空所阻隔的情感,千載之下百世之后還如相晤對。”引述了沈從文的上述文字后,張新穎的結論是:“沈從文的思想最終通到了這里:一個偉大的文化創造的歷史,一個少數艱困寂寞的人進行文化創造的傳統。”第二個晚上,沈從文在油燈下反復翻檢一本《史記》列傳,并對“事功”與“有情”兩種不同的文學取向產生了深刻的認識:“過去我受《史記》影響深,先還是以為從文筆方面,從所敘人物方法方面,有啟發,現在才明白主要還是作者本身影響多。……事功為可學,有情則難知!……換言之,作者生命是有分量的,是成熟的。這分量或成熟,又都是和痛苦憂患相關,不僅僅是積學而來的!年表諸書說是事功,可因掌握材料而完成。列傳卻需要作者生命中一些特別東西。我們說的粗些,即必由痛苦方能成熟積聚的情——這個情即深入的體會,深至的愛,以及透過事功以上的理解與認識。”也因此,在做了以上引述之后,張新穎好像才終于長長地松了一口氣:“沒有意想到,在川南的小山村,在土改的進程中,在過年的孤單時刻,沈從文產生了深刻的歷史醒悟,自覺地向久遠的歷史尋求支撐的力量,把個人的存在連接到令人肅然的文化創造的偉大傳統上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不承認,在川南小山村接連兩夜的閱讀思考,確實對沈從文未來的命運走向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應該說,沈從文從1948年起始就表現得非常嚴重的精神危機,一直到這個時候,方才稱得上得到了徹底的化解。因為沈從文終于探尋到了自己后半生存在的精神價值依托,那就是擺脫“事功”,加盟“有情”,盡可能充分地把一己的生命積極有效地納入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當中去。而沈從文的個體生命一旦與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溝通合一,他自然也就成為如同王國維一樣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守夜人。與此同時,他那樣一種隱隱然的對于時代政治所持有的排斥拒絕姿態,也可以被視為是對于“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現代知識分子價值理念的捍衛。

問題在于,王國維可以憑著他毅然決然的自沉而把自己的生命最終定格,但沈從文卻在自殺未遂后尚有約略四十年的漫長歲月需要度過。那么,沈從文的這后半生究竟應該怎樣度過呢?或者說,以什么樣的方式度過后半生的沈從文,方才能夠被看作是中國文化的守夜人呢?在這個意義層面上,則沈從文的生存處境又能夠讓我們聯想到一代“史圣”司馬遷。司馬遷雖受宮刑而不屈,以忍辱偷生的方式最終完成了《史記》這部偉大著作。而沈從文的文化守夜方式,則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其一,依然是其念茲在茲始終無法釋懷的文學創作,尤其是小說創作。說到文學創作,除了偶有散文和詩作之外,小說創作差不多是完全終止了。小說創作的終結,從根本上說,乃是因為沈從文明確意識到了自己那種小說寫作方式的不合時宜。這一點,恰如張新穎所說:“給沈從文寫作帶來困擾的,不僅是活動和會議占去了時間,當然還有他心理上的顧忌:‘近來寫作不比過去,批評來自各方面,要求不一致,又常有變動,怕錯誤似乎是共同心理,這也是好些作家不再寫小說原因。”關鍵處在于,雖然沈從文無法進行小說寫作實踐,但他作為一位擁有豐富創作經驗的小說家,在后半生中總是會情不自禁地借助于對小說創作的談論來凸顯自己的小說寫作理念。事實上,也正是在沈從文那樣一種近乎頑固堅執的小說理念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于某種文學傳統的悉心呵護。

比如,在他后半生的諸多事關小說創作的言論中,我們不時地就會讀到他對于作家趙樹理的議論。“這些鄉村故事是舊的,也是新的,事情舊,問題卻新。比李有才故事可能復雜而深刻。”“你看的土改小說,提起的事都未免太簡單了,在這里一個小小村子里的事情,就有許許多多李有才故事,和別的更重要故事。”“如能將作風景畫的舊方法放棄,平平實實的把事件敘述下去,一定即可得到極好效果。因為本來事情就比《李家莊的變遷》生動得多,波瀾壯闊及關合巧奇得多。不過事件太巧,太富于傳奇性,寫來倒反而如不太近人情了。”針對沈從文的以上看法,張新穎寫道:“這里,明顯地透露出對土改文學的不滿。后來他還談道,即使是趙樹理的作品,也不免‘背景略于表現’。表面上這似乎是寫法的問題,或者是作者個人愛好習性的不同,其實卻關涉如何認識人事巨變在世界——包含自然和人事的世界——中的位置。”但沈從文對于趙樹理的“吐槽”式議論卻并未到此為止。到后來,他干脆一面談論趙樹理,一面把自己扯進來和趙樹理做對比了。

沈從文對趙樹理的談論,固然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但他對汪曾祺的充分理解與高度信任,卻更足以讓我們動容不已。1962年,沈從文曾經為他的這位學生打抱不平:“人太老實了,曾在北京市文聯主席‘語言藝術大師’老舍先生手下工作數年,竟像什么也不會寫過了幾年。長處從未被大師發現過。事實上文字準確有深度,可比一些打哈哈的人物強得多。現在快四十了,他的同學朱德熙已作了北大老教授,李榮已作了科學院老研究員,曾祺呢,才起始被發現。我總覺得對他應抱歉,因為起始是我贊成他寫文章,其次是反右時,可能在我的‘落后非落后’說了幾句不得體的話。但是這一切已成‘過去’了,現在又凡事重新開始。若世界真還公平,他的文章應當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最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沈從文的這段話,寫于半個多世紀之前,那個時候的汪曾祺應該說還沒有能夠有充分地顯示自我寫作才能的可能。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的大放異彩,還得再等待二十年的時間。一直到“文革”結束后的1980年代,汪曾祺杰出的小說寫作才能方才獲得了充分展示的機會。不僅如此,在難得有幾個人真正稱得上是小說大師的中國當代文壇,汪曾祺真還可以被看作是一位已經經典化了的大師級人物。從事后的結果倒推半個多世紀前沈從文關于汪曾祺的定位評判,你無論如何都不能不佩服沈從文審美眼力的精準到位,端的是識力非凡。從根本上說,沈從文的替汪曾祺鳴不平,也是在為自身所歸屬于其中的那種文學傳統作強力辯護。這種辯護,當然應該被看作是沈從文一種特別的文化守夜方式。

但不管怎么說,沈從文的后半生之遠離文學創作,在當代中國這樣一個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已然是一種命定的歷史宿命。此種情形下,沈從文的文化創造力就迫切需要尋找到新的精神出口。從文化守夜的角度來說,這也就意味著他需要探尋一種有別于文學創作的新的執守方式。具體來說,這種新的文化執守方式,就是構成了沈從文后半生最主要文化成就的中國古代文物尤其是其中服飾方面的學術研究。追溯到沈從文的名篇《從文自傳》中的相關描述,我們不無驚訝地發現,沈從文之對于歷史文物的強烈興趣,其實早在青年時期就已經養成了:“這本書里有動人的段落和章節,很自然地寫出了一個年輕的生命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和文物的熱切的興趣。有誰能夠想象,在這個一個月掙不了幾塊錢的小兵的包袱里,有一份厚重的‘產業’:一本值六塊錢的《云麾碑》,值五塊錢的《圣教序》,值兩塊錢的《蘭亭序》,值五塊錢的《虞世南夫子廟堂碑》,還有一部《李義山詩集》。”面對此種情形,張新穎不能不感慨萬端:“在沈從文的整個生命完成多年之后,細讀他早年這些文字,后知后覺,不能不感嘆生命遠因的延續,感嘆那個二十一歲的軍中書記和三十歲的自傳作者,為未來的歷史埋下了一個驚人的大伏筆。”“而在一九四九年的自傳篇章里,沈從文把這一條生命的脈絡,清晰、明確地描述了出來。此后的歲月里,他將艱難而用力地把這一條脈絡延伸下去,直至生命的最終完成。”就這樣,在經歷了一場巨大的精神危機之后,被迫遠離了文學創作的一代文學巨子沈從文終于在歷史文物的研究這里尋找到了自己新的精神出口,一種新的文化守夜方式。

盡管說沈從文的歷史文物研究已經遠離了現實政治,但當代中國畢竟是一個政治主導的時代,即使是已經相當邊緣化了的歷史文物研究,卻也一樣逃不過政治魔掌的捕捉。這一方面一個突出的例證,就是1964年《中國古代服飾資料》的付印受阻過程:“九月,《中國古代服飾資料》付印在即,沈從文寫了一篇簡單的‘后記’,署名歷史博物館;編寫小組召開最后一次工作會議,討論‘后記’。參與此書工作的李之檀記得這次會議:‘當時社會上正在討論毛澤東主席關于“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統治舞臺”的批評意見,所以在這次會上也有人提出圖版可否按身份等級排列的問題,以突出勞動人民形象在書中的地位,并指出當時《中國通史陳列》中的帝王將相都已做了修改,編書不能不注意中國問題。’也就是說,要按新的政治要求,對全部書稿進行修改。已經完成打樣、只等著印刷的這部書,就這樣出乎意料地突然中斷了出版。”“說是出乎意料和突然,只不過是就這一件事而言;如果稍微看看當時政治形勢的變化,其實也會覺得這樣的結果幾乎難以避免。”這就真正稱得上是,你不去找政治,政治也還是偏偏要來找你了。其實,在歷史文物整理研究的過程中,沈從文與時代的悖逆,乃是尋常可見的事情:“館里要設政治部,已有三人來蹲點。可他還老是坐在桌前改服飾資料的書稿,‘十八萬字盡日在腦中旋轉,相當沉重’。這是一種無望的努力,他心里其實明白結果會怎樣,但就是不甘心,不肯放棄。”

問題是,“沈從文的文物工作,從一開始,不僅要承受現實處境政治的壓力,還要承受主流‘內行’的學術壓力。反過來理解,也正可見出他的物質文化史研究不同于時見的取舍和特別的價值。”但不管面臨著怎樣嚴重的各種現實困擾,心有所屬的沈從文也不改其志,仍然在以堅定的信念繼續著自己的歷史文物研究工作。這一點,最突出不過地表現在被稱作“十年浩劫”的“文革”期間。作為一位既有“歷史罪行”,又有“新的罪過”的“反共老手”,沈從文自然在劫難逃。其中,最具有荒誕意味的,是1969年不僅年近七旬而且體弱多病的沈從文的被下放經歷。古代文人會被流放,如沈從文他們這般的被下放,其實也可以被看作是現代意義上的一種被“流放”。被“流放”倒也罷了,關鍵是沈從文的現實遭遇頗類似于西方現代派中的荒誕劇:“沈從文和另外兩戶老弱病職工到達咸寧干校接待站之后,才得知‘榜上無名’,這里根本就不知道要接收他們。但戶口都遷出了北京,想回也回不去了。”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同樣的遭遇居然還有第二次。當沈從文他們一行在下放地被迫再度遷徙的時候,才發現“這邊指揮部事先根本不知道他們要來”。別的且不說,單只是下放過程中這兩次荒誕經歷,就足以說明在那個不正常的政治畸形時代,沈從文曾經遭受過怎樣的凌辱與折磨。令人感佩處在于,不管自己的處境有多么嚴酷艱難,沈從文都念念不忘歷史文物研究工作。正是在下放咸寧期間,預感自己來日無多的沈從文,曾經懷著希望能夠盡快恢復歷史文物研究工作的急迫心情,先后兩次分別致函當時的博物館革委會委員王鏡如和高嵐,強烈要求恢復工作:“我要求極小,只是讓我回到那個二丈見方原住處,把約六七十萬字材料親手重抄出來,配上應有的圖像,上交國家,再死去,也心安理得!”這可真正稱得上是吾有使命不敢忘,下放也不能耽誤歷史文物研究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能夠在如此一種生存的逆境中,舍去自己的待罪身份,慨然請命,以切實推進歷史文物研究工作,于今想來,端的是讓人感慨良多。唯其因為沈從文擁有如此一種難能可貴的自我獻身精神,所以,后半生的他方才真正應該被看作是一位盡心盡責的中國文化守夜人。

好在蒼天不負有心人,沈從文的艱辛付出與不懈努力,終歸還是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其一,是他后半生最具標志性的學術研究成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歷盡劫難后終于在1981年由香港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從一九六四年算起,這部書經過了十七年才得以出版;如果從一九六年草擬服裝史資料目錄、提交討論、文化部同意進行工作算起,則是二十一年。”此著曾經被哈佛知名人類學家張光直教授譽之為“在服飾文化領域開展的實驗考古學研究”。其二,是《沈從文全集》的物質文化史卷。“《沈從文全集》第二十八卷至三十二卷為物質文化史卷,內容異常駁雜,按照目錄分類,有以下方面的內容:中國玉工藝研究、中國陶瓷史(殘章)、中國陶瓷研究、漆器及螺鈿工藝研究、獅子藝術、陳列設計與展出、唐宋銅鏡、鏡子史話、扇子應用發展、文物研究資料草目、中國絲綢圖案、織繡染纈與服飾、《紅樓夢》衣物及當時種種、說‘熊經’、文物識小錄、龍鳳藝術新編、馬的藝術和裝備、文史研究必需結合文物、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只要看看全集中物質文化史部分所收入的這些駁雜內容,我們就無論如何不能不驚嘆,只是一介文弱書生的沈從文,在其四十年時間的后半生中,到底在歷史文物研究方面做了多少有意義的工作。

就這樣,在堪稱命運多舛的后半生中,面對著時代“集權”政治的驚濤駭浪,看似柔弱的沈從文,一方面堅持自己的文學理念,另一方面則在中國古代歷史文物的研究方面多有斬獲。如此一位以柔弱的反抗為中國文化守夜的現代知識分子,不管怎么說都應該贏得我們后來者充分的尊重和敬意。

2015年3月1日晚23時許

完稿于山西大學書齋

【注釋】

①資中筠:《中國知識分子對道統的承載與失落》,見《士人風骨》,10—11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王春林,山西大學中文系教授。本文系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世界性與本土性交匯:莫言文學道路與中國文學的變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3ZD1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伊人色在线视频|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狠狠操夜夜爽| www亚洲天堂|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99久久|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免费在线观看av|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免费|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产亚洲精| 国产靠逼视频|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欧美在线导航| 免费毛片a|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91毛片网| www.日韩三级|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日本三区视频|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亚洲三级成人| 伊人AV天堂| 五月天久久婷婷|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夜夜拍夜夜爽| 欧美精品在线看|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久久夜夜视频|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 不卡无码网|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成年人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亚洲成年人网|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日本精品视频| 性视频久久|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67194亚洲无码|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av性天堂网| 国产自视频|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精品国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