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成棟
【關鍵詞】 自信心;表揚;特點;能力;家校合作
【中圖分類號】 G62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6—0040—01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信心是調動一個人內在潛能的神奇催化劑,它能將人的各種功能調動到最佳狀態。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是高度個性化的求知過程,絕對離不開自信心做內在的推動力。按現行教育制度計算,孩子從小學到大學要不間斷地學習16年,這是一個不短的時間。其間還要經歷中考、高考兩次選拔與競爭。實踐證明,孩子對學習有信心和沒信心,學習效果大不相同。而孩子對學習的信心是可以培養的。那么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激活孩子學習的內動力呢?
一、多加表揚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如果孩子生活在欣賞中,他便學會自信”。但許多家長都錯誤地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應是訓斥和懲罰,而沒有認識到接受贊賞表揚從而產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成長內容。家長應該有意識地表揚孩子,使他積累一些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覺得自己還不錯。教育家尹建莉把女兒圓圓培養成了一個品學兼優的大學生,其經驗就是從小經常贊賞和表揚孩子,讓孩子感覺到成功的快樂,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做的不好或犯了錯誤,也要充滿信心地表揚他,讓他明白跌倒了沒關系,爬起來繼續前進。當然不是說光給表揚,而不要批評,只是批評要掌握尺度,充滿期待,可以告訴他錯在哪里,怎么做才對,然后對他說我相信你會做得更好的,給他保留可攀登的空間。教師和家長應更多地發現孩子們的優點和積極因素,給予贊美、肯定、表揚,不要老盯著他們的缺點不放,使孩子感覺到我不行,產生強烈自卑心理。
二、要求適度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們的共同心愿,但對孩子的發展所設立的標準要求必須適度,應考慮孩子本身的特點和能力。現在的家長普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盼望自己的孩子處處強過別的孩子。一些家長和教師還經常采用攀比的方式教育孩子,拿孩子的表現與發展跟其他孩子比。這樣的做法是極不可取的。拿別人的優勢比孩子的不足,本意是刺激孩子趕上別人,超過別人,但是沒想到橫向攀比,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我們必須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缺點。孩子的發展速度也是不一樣的,開竅時間的早晚都不一樣,要求自己的孩子強過別人是非常不實際的。只要孩子在他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進步,在自己的成長點上得到發展,就要給予肯定。
三、相信孩子
首先,要相信孩子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什么事情都包辦代替。明智的家長,應給孩子足夠的表現機會,放手讓他進行各項活動,使孩子經常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這樣自信心就會得到培養。其次,要讓孩子對各種事情進行嘗試。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和認識往往以家長和教師的評價為依據。家長和教師相信孩子,孩子就會相信自己。如果他經常聽到家長說:“你行!”他自然就會產生“我行”的感覺,就會對自己有信心。同時,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上進心。有了這樣的認識,在教育孩子時就有了一個積極的心態,使孩子在發展的過程中,始終有一個良好的精神支柱。教師、家長的積極支持在于使孩子保持一種更加樂觀的態度。
四、家校共育
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在《人的教育》一書中指出“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一致,是兒童時期完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缺少的條件”。家庭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達成教育共識,就會形成教育合力,就會使教育收到比較好的效果。如果孩子進入學校,孩子的自信比較差,家庭和學校就要互相溝通,共同教育孩子。我校有一個六歲半的孩子叫張星,她很膽小,不敢當眾發言。后來家長和教師配合,在張星的身上找優勢,發現這個孩子愛聽故事。于是家長經常給張星講故事,還鼓勵張星講故事。在學校里教師也經常主動跟張星說話,讓她回答問題,從而增強了張星的自信心。漸漸地,張星可以在全班同學面前講故事了,而且講得越來越好且有聲有色。張星畢業的時候,與她最初的情況判若兩人,可見家校共育是增強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總之,“決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只要從小重視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有信心的人,就會昂首闊步迎接未來的挑戰,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