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關鍵詞】 幼兒教育;有效提問;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6—0117—01
提問是引發幼兒產生心智活動并作回答反應的信號刺激,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提問,不僅能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幫助幼兒掌握活動內容,而且還能開拓幼兒的思維,培養幼兒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作為一個幼教工作者,必須懂得如何對幼兒進行有效提問,才能使幼兒的學習高效,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一、在了解幼兒和吃透教材的基礎上設計提問
首先,應在吃透教材、了解幼兒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要提問的問題。這些問題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體現教材的重難點,不僅讓幼兒知道說、唱、畫、想,更要讓幼兒知道怎么表現。比如,為方便小班幼兒分清水果大小,教師可以雙手將水果舉到不同的高度,問他們高的大,還是低的大,這樣很直觀的提問,是適宜幼兒直覺思維的提問。
二、以發散性的提問,拓寬幼兒的思維空間
這種提問沒有限定的答案,能夠培養幼兒的獨創性、變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鍛煉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科學活動“讓熱水快點變冷”中我出示了一杯熱水,提問:“哪些辦法能讓熱水快點變冷呢?”有的幼兒說用勺子、筷子攪拌,有的說在熱水里加冰塊……他們一共想出了十幾種辦法。這一提問可以促使幼兒積極思考,產生主動探索的欲望,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發更加廣闊的探索思路,如后來在動手驗證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將提出的幾種辦法一起用,這樣能讓熱水冷得更快。
三、以循序漸進式的提問,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提問要有層次性,難度上要有一個從易到難的遞進,太易或太難的提問都無助于幼兒的發展,反而會挫傷幼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在提問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注意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例如,在欣賞詩歌《春風》時,我問:“春風吹來了,我們周圍的環境發生了什么變化?”課堂陷入靜默狀態。我于是換了另一種提問方式,即把問題具體化、縮小化,提問:“春天到了,柳樹有什么變化?”“桃樹、小草有什么變化?”“小朋友的穿著打扮有什么不一樣?”這下,幼兒馬上活躍起來,說出了許多春天的變化。這是連鎖性提問,把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分為若干小問題,由淺入深逐步追問,讓幼兒了解問題的構成,找到最終答案。
四、以趣味性的提問,激發幼兒積極探索的欲望
幼兒幼稚天真,對小動物倍感親切,所以在認識動物的過程中,可向幼兒提出一些有趣味性的問題,使幼兒主動積極地從事某種活動,從中獲得經驗和樂趣,掌握更多的有關知識,激起探究的欲望。如,在認識了大公雞、老母雞之后,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雞有耳朵嗎?”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了。
五、以概括性的提問,提高幼兒對事物的綜合歸納能力
科學教育活動不僅僅要求幼兒學到科學知識,還要求幼兒能掌握科學的總結、提煉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中要設計一些具有概括性的問題幫助幼兒將科學經驗轉化為科學概念。在幼兒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以后,應該讓幼兒學會簡單的概括,這就需要我們對他們提出概括性的問題。如,在組織幼兒進行有關力學方面的科學活動中,幼兒發現了當車輪與地面摩擦后會產生一種力量讓汽車行駛;當毛巾和梳子摩擦后也會產生一種力能讓頭發飄起來、能吸起紙片……在幼兒有了這些經驗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系列提問,如“當物體通過摩擦后產生的力,誰能用一個簡單的詞語來告訴我這是一種什么力?”“水能讓很多東西浮在水面上,這是因為水有什么本領呢?”等等,我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還借助身體的動作,幫助幼兒進行思考。這種提問有意識地讓幼兒用一個比較準確的詞來說明所發現的現象,豐富了幼兒的詞匯,培養了幼兒的歸納能力,促進了幼兒概括能力的發展。
六、以探索性的提問,促進幼兒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展
幼兒期的想象活動中開始會出現一些創造性因素,他們的想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物象上,而是在他們所熟悉的知識空間到處遨游,因此老師對他們提出的問題應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啟發性,讓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發揮。例如,在教學“省力的輪子”的過程中,我提問:“除了汽車、自行車、小推車有輪子外,哪些東西也應裝上輪子,為什么?”問題具有探索性,這樣的提問既有指向性,又有探索性,能使幼兒從多方面思考和探索,并在活動中操作感知、比較得出科學的結論,體驗成功的喜悅。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