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穎
在飛往San Francisco的航班上,我才真正地意識到自己離開家了。當時在機場和爸媽告別時,心情是悲傷亦是興奮,很難形容。我揮揮手,深深地凝望了他們一眼就進入了待機室,彼時的心情,就如同一杯混雜了很多不同情感的醇酒……
飛越大洋,帶著些許緊張與忐忑,我到達了San Francisco,原本有一大堆人的交流生隊伍轉眼變得七零八落。接著飛到Devor, 再到DFW機場,已經臨近午夜時分,折騰了一天,時差已經把我折騰得夠嗆。幸運的是我的接待家庭順利找到了我,他們拿著一捧花和一個牌子等我,尤其是牌子上的“歡迎你”讓我非常感動。
學在美國
我就讀于Red oak High School,學校占地面積不大, 卻有800名左右的學生,其中高中部就有300多人,在美國算是中等規模的學校。而與學校的Counselor(指導老師)交流,是個痛苦又漫長的過程,每次我和她討論關于選課的問題,她總認為我不能完成目標,這讓我很郁悶,但我并不想服輸。我同意了Counselor的部分建議,但我也想證明,中國的孩子是最強的,后來我也真的做到了。我在學校換課是家常便飯,漸漸地,Counselor也習以為常,每次我到辦公室找她,她就笑著說:“又要換什么課啦?”
到美國后的第5天,學校就開學了。每天的課程從上午8點15分開始,下午3點57分放學。一天有8節課,課間休息6分鐘。美國實行跑班上課,這意味著下課時我們就要像子彈頭一樣,飛奔到下一節課的教室。第一學期,我有兩節課的教室之間的距離長達兩棟樓加一個停車場,我每次都必須小跑著趕過去,以防遲到。遲到的話,往往會得到一個Attention(注意),如果一周遲到超過三次,就有“星期六學?!绷?,所以一定要注意。
說到這里,就要談談我們學校嚴格的校規。我們每天都要穿校服到校,這里的校服并不像國內的校服,而是白色或黑色有領的T-shirt,米黃色或黑色的長褲。周五是Spirit day(精神日),可以穿在學校買的Spirit shirt(精神襯衫)搭配牛仔褲。如果穿錯衣服,就要在學生服務處待上一天,或者請家長送衣服來。同時,每天都要帶上象征身份的學生證, 一旦忘帶,就會得到Warning(警告) 或Attention。
美國學校也很注重教材的重復利用。學期初,每門課的老師都會借教材給我們,學期末必須要還給他們,因為他們有明確的記錄。如果弄丟了,每本教材折價60美元賠償。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包上書皮,愛惜課本,以便讓下一個同學繼續使用。
在美國,一些社團的活動超級專業。在電視上、DVD里總是看到音樂會、聽到交響曲,但我從不知道樂團練習是怎樣的,直到我真正地走進了樂團。我們學校很重視兩門課程——Choir(合唱團)和Band(樂隊),據說學校每年都投入了巨額的教育經費,所以學生所用的樂器都是從學校借的。第一次親眼看到大號, 喇叭比3個人的頭還大,我嘗試著拿了一下,天啊,真是重如磐石,怪不得演奏大號的人都很壯。指揮每次發新的樂譜給我們,都會說,你們有3到5分鐘的時間熟悉曲譜,然后整個樂團就開始合奏。我的天啊,3分鐘!我才把升降號看完,其他人竟然都已經準備好了,嚇了我一大跳。更令我吃驚的是,我作為首席長笛參加All Region Honor Band(全地區榮譽樂隊)時, 樂隊就排練了一天,晚上就參加Concert(音樂會),大家卻能把音樂合奏到天衣無縫,真是不可思議!
每到5月,學校有一個隆重的舞會叫作Prom,每年都有一個新主題,據說去年是面具舞會,今年是萬圣節主題。只要你是初中生或高中生,就有機會參加,并有機會成為Prom King and Queen(舞會之王、舞會王后)。比如周五晚舞會當天是Prom,所有參加者都可以提前放學。穿上晚禮服,做好發型,化好妝,按傳統來說,再租一個相機,一幫人一起出發前往飯店。舞會一直持續到深夜,我還和朋友一起開了After Party(余興派對),大家都十分盡興,直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
生活在美國
接下來談談美國的飲食吧,在我所居住的德克薩斯州,風靡著三種餐館:墨西哥餐館、快餐店和中式餐館。而快餐店往往聚集在學校、大型購物中心附近,最為常見。而在中國風靡的肯德基、麥當勞在美國并不流行。在快餐店用餐往往是最方便的。如果點一杯飲料,服務生會直接給你一個空杯子,讓你自己挑選飲料,喝完還可以無限量添加,也不用額外收費。有些快餐店,像Red Robin 的薯條也可以無限量添加。吃完后,每個人都自覺地把吃剩的食物倒入垃圾桶,并把盤子整齊地放在垃圾桶的上面,這時服務員就會開始擦桌子,給下一位顧客帶來整潔舒適的環境。所以,在此也建議小讀者們,下次在快餐店用餐后,請把桌面收拾干凈,給下一位顧客和自己都留一份好心情。
在墨西哥餐館用餐的人也很多,雖然用餐要給小費,一般在餐費的10%到20%之間。用餐前,人們往往會點一個餐前小食——薯片和醬,這已成為在墨西哥餐館就餐的傳統。我曾在一個墨西哥餐館看到這樣一幕:一位顧客請來服務員,端出已經吃了一大半的菜,說這道菜不合口味,要求退款。我當時很納悶,吃了一半的菜怎么退款?但餐館的處理方式卻把我嚇了一跳,服務員請示了經理,經理首先詢問原因,然后鞠躬道歉,最后把錢退給了那位顧客。我非常詫異,我以為顧客是在找茬,而餐館卻能如此寬宏大量,令人佩服,這就是他們面對顧客的態度——顧客就是上帝!
我的接待家庭的女主人是菲律賓人,我們經常到中國餐館用餐。在德克薩斯州,大多數中國餐館都是自助餐,便宜又劃算,有時甚至比快餐店還便宜。但中餐館一般離市中心太遠,往往要開很長時間的車才能到。
在第七個月時,因為第一個家庭的內部原因,我換了接待家庭。第二個“媽媽”對我影響最深,也是最令我感動的。她不僅像一個媽媽,更像一個朋友。她教我如何在面對困難時咬牙堅持;她告訴我美國與亞洲國家的不同;她教我如何寬容,教會我成長的最佳秘訣。她用她的經歷告訴我從孩子到成人的蛻變,她教會了我太多太多,我非常感激她。
轉眼間,就到了離別的時刻,看著手上的登機牌,再看看將要告別的這一家,我心中百感交集。我多么希望時間可以暫停在最后的三個月啊。就這樣,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