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毋庸置疑,收入分配差距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會持續進步的動力,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與社會主義的本質明顯相違。目前,關于收入分配合理性的判斷主要有兩類觀點:一類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應堅持“勝者為王”的分配原則,收入分配要符合市場效率;另一類則是收入分配要考慮一定的社會公平性,如:要從“應得”、“貢獻”等角度考慮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具體到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公務員、國企高管薪酬,社會上就一直存在不少爭議,這也是現階段中國必須仔細衡量的重要問題。
公務員該拿多少錢?
根據人社部發布的消息,按全國平均水平計算,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月人均實際增資300元左右,公務員基本工資標準將每年或每兩年調整一次。日前,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房寧接受采訪,談公務員待遇問題。
記者:據我們所知,您提出了腐敗與工業化的關系問題。
房寧:2008年以來,中國社科院的課題組在亞洲的“九國一區”以及歐美一些國家調研。我們發現,所有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都經歷過一個腐敗比較嚴重的時期。因為工業化帶來了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大流動、身份大改變、財富大增加、關系大變化。社會結構變化帶來了人們利益關系的變化,由此還會引發價值觀層面的深刻變化。所以,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工業化完成以后,社會差距趨緩,公務員的待遇變好。就我們觀察到的十幾個國家的情況看,凡是清廉的國家公務員待遇都是好的或比較好的,凡是腐敗嚴重的國家都是公務員待遇差的,無一例外。
記者:那么公務員的待遇如何算好呢?
房寧: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我原先也在想:多少算夠呢?給公務員提高待遇會不會遇到所謂“欲壑難填”的困境呢?但經過多年來的調研和觀察,各國公務員是有一個合理收入與體面生活的標準或日期望值的。簡單說,就是公務員都是以企業界相應階層的待遇為參照系的,如果能夠達到或接近相當的企業管理層的收入和待遇水平,公務員的心理就比較平衡,心態就比較好。
國內比較關注的新加坡公務員管理體制,就是按照這一規律來設計和確定公務員薪酬與待遇體制的。新加坡公務員待遇以企業界為參照系,比照企業相應級別確定公務員薪酬,高官與高管比,中層和中層比。他們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會乘以一個系數,比如0.8或者0.7,就是說公務員薪酬還是要比企業界低。他們認為企業有風險,而公務員工作穩定,所以收入就要相應扣除一些。在我看來,新加坡的所謂高薪養廉,并不止于薪酬而更在于“待遇”。我們了解到,新加坡對中層公務員有一個旋轉門機制。職業瓶頸是各國中層公務員普遍面對的問題,新加坡為了解決中層公務員懈怠與操守問題,設計了推薦公務員轉到企事業,包括待遇良好的公營企業、私企任職的退出機制。這是有條件的,就是公務員的職業生涯必須是沒有問題的,公務員只要能確保這一點,退休前后就能有一個很好的待遇。這對公務員的行為能夠起到很正面的激勵和約束作用。
反觀中國的公務員待遇是比較低的,尤其我國基層公務員待遇可以說是相當低。近年來我們在國內調研一直關注基層公務員的待遇問題,現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基層工作10年左右的公務員,月收入一般也就只有三千多塊錢。工作十年是什么概念?大學畢業22、23歲,工作十年30多歲了,上有老下有小。不說工作壓力和辛苦,就這三、四千塊錢的收入,維持基本生活并不寬裕呀。
記者:您贊成對公務員實行“高薪養廉”嗎?
房寧:坦率地說,我贊成提高公務員的待遇。但中國號稱有700多萬公務員,還有一個龐大的事業編,財政供養人員大約有5000多萬。要是給公務員漲工資,事業單位肯定也要漲,這在目前條件下就有一定困難。我個人認為,我們需要認真地參考和借鑒國際行政改革經驗,深入總結我國自身經驗,在此基礎上,對目前我國政府與行政體制進行系統研究,進一步提出政府與行政改革的整體性改革方案,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大幅度地減少財政供養人員,提高政府效率。只有在這個條件滿足以后,我們才比較有可能全面推進我國的法治建設、黨的建設和廉潔政府建設。
國企高管該拿多少錢
2014年8月,中央發布的《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規定,國企領導與普通職工收入不得超過8倍,這也導致了多數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的薪酬水平將會下降,有的下降幅度還會比較大。然而同樣作為國企,在性質上又完全不同,比如其間既有公益性國企,又有競爭性國企,既有壟斷型國企,又有完全市場化國企,在盈利的貢獻率上又完全不一樣。同時,國有獨資和股份制,上市與非上市企業,現代化管理和非現代化管理企業之間,又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性。
限薪與否,怎么限薪,首先要解決的是“以何為參照”的標準問題。國企老總的薪水,究竟是按照個人貢獻率,還是按照社會平均收入,或者以所屬企業的平均收入,對其結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若是制度層面本身不公平,即便同屬于國企老總,也可能在收入上存在巨大差異,并因之產生新的心理落差。因而,對國企高管們的薪水問題還需要系統性的改革,以達到科學化、合理化和制度化的統一。
其實國企老總們該拿多少薪水,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性問題。法國總統奧朗德2012年剛上臺執政時,推出法令對國企高管實行“年薪封頂”,國企高管年薪最高為45萬歐元,即法國最低工資的27.5倍。根據計算,參照法國的同等做法,中國國企高管年薪最多不應超過48萬元。很顯然,那些年薪過百萬,或者企業效益不斷下滑而老總們的薪水還不斷上漲者,至少不符合“薪水道德化”的基本要求。
中國恒天集團董事長張杰稱,好的制度設計一定要符合市場的邏輯,就是對社會貢獻多的人應該多得,讓市場歸市場,讓政府歸政府。總的說來,可以在限定上限的基礎上,根據企業的盈利能力進行分紅。也就是說,以社會平均工資作為基數,確定相應的倍數,作為對國企高管們薪水的最高限期。然后再根據企業的盈利能力、高管們的貢獻大小,進行利潤分紅和利益分成,以體現薪酬完全市場化的原則,從而讓國企的高管們向“職業經理人”轉變。
當然,在國企沒有去行政化,其高管依然還屬于“體制內”的人員的情況下,至少將《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確定的原則落到實處,這是當務之急。(摘自《大家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