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乃云
【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記憶力好,古詩讀起來節奏明快,音韻和諧,瑯瑯上口。學生對古詩學習還是較感興趣的,但他們對古詩的鑒賞,特別是古詩的誦讀技巧還是感到有難度的。如何通過反復誦讀,進一步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詩的意境和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把握好節奏、重音、韻律,達到“‘熟讀百遍,其義自見,從詩中受到熏陶,享受‘只可意會,無需言傳的陶冶,享受學語文樂趣”的境界,是教師要花大力氣達到的目標,也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事。
【教材分析】
《歸園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兩首詩都是寫景抒懷的佳作。作者筆下的田園風光、大漠烽煙,或自得其樂,或蒼茫壯闊,字里行間無不流露著復雜的情感。通過詩人描繪的景物,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豐富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兩首詩的作者及時代背景。
2.理解詩中關鍵詞、句的含義。
3.掌握誦讀古詩的節奏、韻律等技巧。
4.分析詩中的意象,想象作者描繪的畫面,通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5.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達成目標途徑】(以“讀”貫之)
1.學生初讀兩首詩,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
2.細聽范讀,認準字音,理解詞義,感知詩意。
3.再次朗讀,把握節奏、重音和音韻。
4.賞析品讀,找準意象,想象畫面,感受意境,體悟情感。
5.反復吟詠,會讀會背會默,拓展延伸,形成積淀。
6.以《歸園田居》為例,教會賞析詩歌方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使至塞上》。
【賞析古詩關鍵詞】意象;意境(畫面);情感;節奏;重音;韻律。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二、展示目標。
三、研讀《歸園田居》、《使至塞上》。
1.教師指導學習《歸園田居》,教給學生欣賞詩的技巧和方法:
(1)一讀:知作者。
(2)二讀:正字音。
(3)三讀:明節奏。
四言詩句,按意義或節奏可劃分為“二二”。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五言詩句,按意義單位可劃分為“二三”。如: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五言詩句,按音節可劃分為“二二一”,或是“二一二”。如:
①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②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③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4)四讀:想意象。
意象:是詩歌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
意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詞中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一般來說,詩的基礎是意象,意象構成意境,意境表情達意。
精彩句賞析:
①“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請說說這一句的妙處。
這一句寫景和寫情結合,將勞動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靜謐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圖畫中,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滿足。
②“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
這里的“愿”具體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
(5)五讀,悟情感。
情感:
表現了詩人傲然、恬淡的心情和對歸隱生活的滿足。
特點:
用語平淡自然,樸素如口語,不見絲毫修飾,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優美,意境醇美。
2.讓學生以學習《歸園田居》的方法自主探究學習《使至塞上》。
(1)一讀:知作者。
(2)二讀:正字音。
(3)三讀:明節奏。
(4)四讀:想意象。
(5)五讀,悟情感。
精彩句賞析: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