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榮順
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使用,大量的多媒體進入課堂,成為新的教學資源。運用多媒體進行數學課堂教學不僅可以加強課堂的趣味性和直觀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創設逼真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利于問題的探索和發現,還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突破課堂教學難點,增大教學容量,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但是運用多媒體對進行數學課堂教學也存在數學教學中的劣勢。從當前的教學情況看,大多數實際上只是取代板書。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的偏差現象仍時有發生。
一、對輔助作用認識不足
1.不作選擇,濫用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輔助教學進入數學課堂,給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它通過文本、圖像、動畫、聲音等方式,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突破難點,化靜為動,打破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很多的優質課評比中,都把“是否使用多媒體”作為好課的評比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這應該是一種時代的進步。但是,不管多么先進的教學工具,只是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事實上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多媒體輔助教學,一節課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使用了何種媒體,而是看有沒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教學效果如何。作為教師應該對適合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內容加以精選,根據教學目的需要有針對性地使用,不必一節課從開始到結束都使用多媒體,過多過濫的電子板書容易造成學生的視覺疲勞,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完全拋開教材,以課件取代課本
筆者聽到的不少公開課,教師準備的可謂精心細致,神采飛揚,練習反饋也到位,但是令人吃驚的是,學生在課上沒有翻過一次書,教材在課桌上安靜地“睡”了一節課,或者至多在下課前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才讓學生翻開了書,此外再無動用。雖然一切看來是那樣的“井然有序”,但我們不禁要問學生手中的教材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不是教材只是教師布置作業的工具?可能在教師眼里,教材沒什么用,只要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考試就可以得高分,看不看書、會不會看書是無關緊要的。
二、流于形式,不注重教學效果
1.制作課件,定位于“為了看點”
在各級各類的講課比賽中,未用多媒體,幾乎是沒有的。對青年教師來說,若未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獲得理想的獎項的。這一方面引導青年教師學習課件的制作技術,另一方面引導青年教師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這種導向無疑是必要的,同時會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也是現代教師必備的素質。筆者在參加一些教研觀摩課的過程中,總感到有些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定位存在偏差。例如,有的制作課件為了打動評委,千方百計地制作一些動畫,插入音樂,期望給評委一個驚喜。好奇喜新人皆有之,如果這個“驚喜”缺乏科學性,缺少豐富的內涵,那就是一種“花架子”,那就是一種教學的“浮躁”。又如,有的教師制作課件為了吸引學生,課件中插入漂亮的花邊,奇特的按鈕,可愛的動畫,突如其來的聲音等,其用意大概是為了提醒學生注意,或是幫助學生理解。像這樣讓學生進行類似于“看電影”的教學,很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也很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2.為了連貫,整節課使用時課件展示
在課堂教學中,并非整個教學過程都用多媒體就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應該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把握好該用時才用,用得恰到好處。有的教師過分追求全程效果,整節課從頭到尾都使用課件,電腦的播放替代了教師的講解,教師成了放映員,學生成了觀眾。譬如在數學例題講解時,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留給學生必要的思維空間和必要演算推理時間,不能因多媒體成為學生思考注意力的分散因素,因此一般不宜頻頻使用課件。事實上,并不是每個教學環節都需要計算機輔助教學,常常只是在一節課的某個階段才使用電教手段。因此教師課前要周密思考,哪些內容、哪幾個環節運用最適宜、最有效。一般來說,教材中難以用言語表達,學生缺少感性認識而難以領悟,而現場演示條件不足時,利用多媒體演示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以激發學生的思維。
3.為了效果,小題大做,浪費資源
主要表現在教師不是有意識、有目的、合理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而是被動、形式化地使用(特別表現在一些公開課上),或者覺得使用信息技術是一種時尚,本來只需要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問題,卻要興師動眾地攝成像,再用電腦放出來;有些教師制作的課件畫面背景很復雜,使用了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卻成為“中看不中用”的課件;創設教學情境華而不實,為了引入一個等腰三角形模型,有的老師在公開教學活動中煞費苦心,或拍來錄像,或用flash制作動畫片,這不是殺雞用了宰牛刀嗎?一個晾衣架和一只紅領巾,學生倍感熟悉和親切,完全可以取得同樣的效果。原本可以激發學生想象的情境,卻硬要畫蛇添足地用蹩腳的畫面和幾個活動場景展示一下;原本可以用語言描述的,卻要排成一段小品;更有甚者,整整一堂課。有些教師醉心于自己的課件,人機對話取代了人際對話,徹底放棄了教師教學示范的作用,拜倒在多媒體課件的大旗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