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愛蓉
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主觀上——教師自己的,客觀上——學生方面的,硬件上的 ——學生素質普遍好,軟件上的——遇不上好學生,等等,不一而足。歸根結底,要想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有效,作為教師首先要從自身出發,觀照自我,努力建構屬于自己的教學特色,讓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那么,小學語文老師該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呢?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
一、課前預習注重學生主動性
小學語文要想達成高效課堂,課前預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而課前預習又要特別注重學生的主動能動性。那么,學生要主動做些什么呢?對此,教師一定要明確的告訴學生預習時應該主要的方方面面。首先,要告訴學生預習時要主動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梗概,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要告訴學生預習時要主動結合課后練習主動思考,認真完成課后練習。再次,要告訴學生預習時要主動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對不會讀的字詞要查字典標注拼音,對不理解的詞語要查詞典,寫出詞義,對還有不懂的地方要主動向同學、父母或老師請教,以求解決,解決不了的一定要主動的記下來以便于老師在講授時能夠請教老師。最后,還要告訴學生預習時要主動思考,聯系前后文或者整個單元,思考課文為什么要編排在這一單元,這一課和前文有沒有相同或相似之處。總之,只有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充分發揮出自己的主動性,學生的預習一定會有成效,老師在正式課文講授時學生才能根據自己預習不明確的地方認真聆聽,主動發問,解決不懂的地方或者預習時不明白的地方。
二、課堂講授注重學生參與性
中國古代有一個很重要的教育思想是“教學相長”。教師的教離不開學生的學,教和學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授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學生參與到老師的課堂教學中,這不是什么新鮮的觀點。如何讓學生參與到老師的課堂講授呢?其一,讓學生代替老師講。即讓學生將課文中某些內容講出來。教師可以指定或臨時遴選若干位同學進行課文內容講授。學生代替老師講,座位上的其他聽講的同學一定會特別注意講授的同學是怎么講的,是不是講正確了,講錯的地方為什么會講錯,錯在了哪里,如果讓自己講,是不是也會講錯。這樣的話,有更多的學生就參與到了課堂學習中,學習效果自然會不一樣。其二,讓學生講給學生聽。即“兵教兵”、“生生互動”。要實現學生講給學生聽,一定是要有扎實的預習作為基礎的。當然,老師的科學指導和長期形成的習慣也很重要?!氨瘫薄ⅰ吧印钡年P鍵是要選擇合格的“教授者”,在一般情況下,“教授者”大都是班級內的學習成績優異者,語文教師要經常對這些“教授者”進行講授方法和技巧的培訓,讓“教授者”真正能夠勝任其職責。當然,教師本人不能完全依靠這些“教授者”,在“兵教兵”、“生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和引導是絕對不能缺失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授中來,是實現高效課堂的一個有效嘗試,老師們可以借鑒和效仿實施。
三、課后作業注重學生差異性
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課后作業的布置和完成在實現高效課堂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讓課后作業真正實現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作用,教師一定要注重作業布置時的有效性,讓優秀學生、中等學生、后進學生的作業都有效。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我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注重學生作業的差異性,讓不同學業水平的學生在作業上有不同的收獲。對優秀學生可以多布置一些,布置一些要求高的作業,比如寫作上可以讓他們多寫一些、寫更多一些,閱讀上可以讓他們多讀一些、讀更廣一些。對中等學生則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來執行,讓他們按照課文所學及時完成作業,確保學會,會用。對后進學生的要求則要稍微寬容一些,要考慮這些學生的接受能力、消化能力,讓這些學生盡可能地在更為基礎的層面實現所學知識的鞏固,比如掌握了若干詞語的拼音、書寫,會運用詞語造句,能夠背誦課文等等基礎性的要求。課后作業的布置只有考慮了不同學生的學業現狀,才能讓學生所學得到最大化的鞏固。
四、學業檢測注重學生基礎性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學科教學更加注重的是基礎性,因此,平時的學業檢測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運用。在這一方面,首先教師要明確檢測目標,不是像中考、高考一樣進行選拔,而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檢測查漏補缺,把自己沒有掌握的盡快掌握,把自己掌握不夠的地方掌握完整。其次,教師要權衡檢測方式,不是說只有用考試卷才能完成檢測,通過拓展性的、探究性的、實踐性的語文活動也可以達到檢測的目的,有時候,這些綜合性實踐活動的檢測更能夠看出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水平來。再次,教師要正確看待檢測結果。學生學業有差異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不可避免的客觀存在。教師一定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每一次學業檢測,不能讓學生的分數成為教學的主宰,也不能單純依靠學生的分數作為教學的唯一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