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要:林石城先生改編的琵琶曲《出水蓮》為客家漢樂,本文主要對該作品客家音樂的演奏風格進行分析,主要從創作背景、客家音樂風格的誕生和演奏特點及風格進行探討。
關鍵詞:出水蓮 客家
一、《出水蓮》創作背景
蓮花的別稱有:水芙蓉、玉環、六月春、中國蓮、六月花神、藕花、靈草、玉芝、水芝、青蓮、蓮、菡萏等。為什么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筆下都喜歡高歌頌詠蓮花,筆者認為大多數文人墨客是驚嘆它的輕姿素容,并將其形諸于筆端吧。唐代初年有四節之稱的王勃寫有《愛蓮曲》,以蓮喻人,贊賞荷蓮:“牽花冷共蒂,折藕愛蓮絲”寓意藕斷絲連、忠貞不渝之情操。①北宋的文學家、物理學家周墩頤也對這清姿濯濯蓮花喜愛至深,并創作了一篇散文《愛蓮說》,在文中他對蓮花描寫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②可以從這些文人墨客通過對蓮花形象和品質的描寫中發現,他們都在歌頌蓮花那猶如君子般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出了作者自身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脫的胸襟。由此可以見到如此清潤鮮潔的蓮花在這泥潭中生出,真是造物天成,確實難得。出水的蓮花含苞待放、隨風輕搖、清香可愛,給人以朝氣蓬勃之感。
《出水蓮》一曲原是一首客家箏曲,在1963年時,林石城先生遠赴廣州音樂專科學校(現今星海音樂學院)講學授教。在古箏名家羅久香先生家聽到此曲后林先生便對此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林先生向廣州音專(現今星海音樂學院)的教材科要了一份羅先生學生的聽記譜,隨后又請羅先生演奏,邊聽邊記。回到宿舍后的林先生便用琵琶來演奏這首樂曲,之后又奏與羅先生聽,羅先生聽完后大加贊嘆一番,林先生又繼續對這首樂器進行研究改良,直至現代這首琵琶版的《出水蓮》誕生了。③在此之后這首具有客家音樂代表性的曲目用琵琶演奏的版本在全國流傳開來。這也是一首琵琶曲目風格逐漸豐富并具有代表性的開端。
二、客家音樂風格的誕生
客家音樂是一種具有傳統風格并兼具地域性風格的樂曲風格,其音樂的來源是由多方面因素組成的。當元代滅了宋代,宋帝向南逃至廣東,最后宋帝死而亡國。宋代的皇族宗室、宦官、仕族以及宮中樂師們由于戰爭而跟隨宋帝向南逃至廣東。這些人原本都是中原人,在宋朝滅亡后,大部分的人則定居在廣東省的梅縣、大埔等地。由于他們并不是廣東當地人,而廣東人也把他們當作是客人,他們自己也認為只是客居在廣東。因此,就有了現在的“客家文化”,時至今日在廣東等地任然有著“客家人”,講著客家話。④客家音樂的形成是因為外來的中原音樂逐漸吸收了當地的民間音樂,再經過長期的發展變化,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形式。由于與廣東的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不同,又或許是音樂中還保有的宋代宮廷音樂的演奏風格,故而這種新的音樂風格被稱為“客家音樂”或“廣東漢樂”或“客家漢樂”。這種古樸大方、典雅優美的客家音樂在廣東、福建、臺灣等地區和東南亞華人間廣為流傳,受到了當地人喜愛,也逐漸在那里占有了一席之地,因此客家音樂、廣東音樂和潮州音樂被稱為嶺南三大樂種,以其自身獨特的音樂魅力世代流傳著。⑤
三、《出水蓮》演奏特點及風格
林石城先生編琵琶譜《出水蓮》中,演奏譜為一段慢板和一段快板,每段都是六十八板即68小節,而慢板與快板都各有六十八板即68小節。
(一)演奏特點
1.fa音和si音在樂曲中的變化
“fa”音和“si”音在樂曲中的變化較多,這種變化取代了五聲調中本該有的“mi”音和“la”音,而“mi”音和“la”音作為一種裝飾性音符則在樂曲中短暫的點綴性出現。“fa”音和“si”音根據音樂旋律的走向不斷的產生變化。微升清角音“fa”和降變宮音 “si”之間的變化在音樂中交替的穿插著,使音樂更具有一種內在的張力,旋律更具流動性,音樂情緒略顯活潑。在樂曲第一段慢板中,上行的旋律較多,所以樂曲大量的運用了升 “fa”音和降“si”音,這樣的音樂變化使得音樂的旋律富有線條循環性并且具有活力,音樂的情緒優美而抒情。樂曲行進至第二段,快板居多,則相對運用的多的是“fa”音和降“si”音。比之前一段的旋律,音樂變得含蓄而深沉,這就使的音樂突顯現出了中原漢代古樂的古樸典雅的濃郁風格。
2.琵琶左右手的演奏技法
在《出水蓮》整首樂曲中有很多的裝飾音、倚音、劃音、等裝飾性音符。這種裝飾性音符的演奏對于左手演奏技法有著較高的要求。對于左手吟弦類、推類、拉類等演奏技法要注意它們的各種變化,同時右手對于音量、音色演奏要得當。
在樂曲的開始第一小節也是慢板的第一小節,裝飾音在這里運用了“半輪”演奏技法,起拍時音量要求半輪的力度要弱且清楚,“挑so”音是位于強拍的位置,這里需要比半輪略強一些,而后半拍的“泛音”音量則不可強于前半拍的“so”音。演奏時還要保證“泛音”音色的干凈和空靈的音樂色彩。緊隨其后的第二拍就出現了變化“fa”音,這個“fa”音的變化是通過左手運用挽、復、挽的演奏技法來改變“fa”音變化的,這是一種演奏的音符我們也稱為虛劃音。由“fa”音“挽”到“so”音,再回復成升“fa”音,而后又“挽”成“so”音,這樣的一系類音符的變化都是通過左手的手指技法一氣呵成的演奏出來的,而這一拍中的四個十六分音符只在第一個音符上運用了右手“彈”的演奏技法,其后三個音右手則不再發聲純粹運用左手技法來完成,這里就要求演奏者的節奏和音高必學準確,這對于左手演奏是一個嚴格的要求。樂曲中有大量的“推”“挽”左手演奏技法的運用,同時還與“吟”弦類演奏技法配合使用。樂曲第二小節中第二拍的第二個“so”音,在“彈”弦發音后,左手先用“挽”演奏技法,緊接著運用快而大的“吟”弦即“大吟”來演奏這個音,而這個音在演奏時又需要用運用“挽”來給“so”音增加變化,同時還需要運用“吟”弦來對音色進行潤色。這是一種復雜的給音符潤色的演奏技法,在通過這兩種演奏技法的搭配使用后,音樂會富有生命和靈活性。在整首樂曲中多次出現了類似這樣的小節,例如:第7小節第一拍,第11小節的第一拍,第13小節的第一拍,第24小節第二拍等等。這一系類似的音樂元素都采用這種“挽”加“大吟”的演奏方式,這種演奏方式運用也是這首樂曲中的一個演奏特點,對于一個音符上運用兩種技巧的疊加使用這需要演奏者具有較好的左手基本功底,同時對于音準的準確性控制要穩。這種細微的多技巧使用看是簡單,但是要準確的演奏出來需要大量的練習。在練習是一定要注意音高的準確性,左手手腕、手指的靈活和穩定性,這對于掌握這個技法是非常重要的。
樂曲的第11小節,第一拍中的前半拍是在空二弦上“挑”空弦,這里的“挑”需要右手在琴弦“下”處演奏,即需要靠近琴的輔首位置,音量力度需要強一些,后半拍演奏時則需位于弦身“中”處,這里運用“彈”的演奏技法,音色力度不宜過強。后半拍的第二個“so”音是一個虛劃音,并不是實音,所以這里的聲音不需要過強,聲音力度略弱更為合適,這里的演奏是運有“fa”音的余音左手用“挽”技法得到的這個虛音“so”。這種虛劃音在樂曲的中也大量的存在,例如14小節第二拍、第15小節第一拍、第20 小節第一拍等等。這種裝飾性虛劃音在整個樂曲中若隱若現,這也是此樂曲的另一個演奏特點,在音樂進行時往往會有一些空白地方,而這種“挽”“復”“推”的演奏技法來做出的虛劃音的演奏特點正好彌補了這種音樂的空白,同時也增加了音樂色彩,提高了對旋律的鮮活性,起到了裝飾和潤色的作用。這種“推”“挽”“復”的左手演奏技法同樣是對于左手有著極高的要求,對于手指力度的控制尤為重要。
樂曲第45小節至47小節,這三小節的第一拍在演奏時右手都是需要在弦身的“下”處作稍強的“雙彈”彈奏技法,第45小節和47小節的第二拍在彈奏時則需要回到弦身的“上”處進行較弱的演奏,與第一拍形成一定的對比性。在第46小節的第二拍中出現了一個“泛音”這里要求左右手的配合要準確,右手彈奏是需在弦身的“中”處,“泛音” 要求音色力度適中,不可強于第一拍,但是又不可太弱,音色干凈、清澈,仿佛就像一朵蓮花從那淤泥破水而出切不染塵埃般的純潔秀美。整首樂曲中對于右手音色、力度變化的要求都較為豐富,控制好右手音色的強弱對比,聲音的干凈尤為重要。演奏者要練習是要多感覺手指彈弦指關節觸弦發力是的力度變化,從而更好的彈奏出優美富有變化的音色。
樂曲第62小節,這里的演奏其實是在“fa”音上作4次“大吟”,演奏的時值是一拍半,第二拍后半拍接輪指“so”音。這里的演奏運用了左手“大吟”弦的演奏技法,“大吟”指左手的手指在按音位置通過指關節的快速的左右屈伸,使琴弦在琴品位上擺動,左手動作“快而大”。這種“大吟”弦的演奏使得音樂中“fa”音和“so”音之間產生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快中有慢、慢中有快,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的結合方式,在演奏時營造出了變換無窮的美景,使得音樂不斷的有流動性,樂曲則更加的充實豐富,音樂層次更為細膩。
(二)音樂風格
《出水蓮》是一首客家的傳統名曲,全曲旋律優美,典雅,琵琶版《出水蓮》慢板與快板相的結合是中庸中帶著悠閑,曲調清麗,歡愉中帶有脫俗,樂風古樸而淡雅,具有中州古調典型的雅韻遺風。樂曲中各種“挽”、“推”、“吟”弦、“泛音”、“虛劃音”演奏技法的巧“妙運用,“fa”音“si”音、 微升清角音 “fa”和 降變宮音 “si”的大量使用,為樂曲旋律增加了游移性。樂曲中中原漢樂古樸而典雅,廣東音樂清新歡快,等一系列的音樂元素融合在一起突顯了客家音樂濃郁的獨特音樂風格。
客家音樂在沿襲保留了宋、元以來中原古樸的古樂遺風同時,又融合了極富特色的嶺南風韻。客家音樂在我國民族音樂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林石城先生根據客家箏樂的《出水蓮》曲目,改編的琵琶獨奏曲《出水蓮》也是秉著發揚、傳播這一重要音樂風格的理念將其傳頌,推廣,讓更多熱愛音樂的人認識,了解到客家音樂,學習到客家文化,同時也為琵琶演奏開創了一片新的演奏風格領域,推動了琵琶演奏的發展。這首《出水蓮》曲是用琵琶演奏客家音樂的一個先河,不僅擴大了客家音樂演奏的方式,推動了客家音樂的發展,同時這也是琵琶獨奏樂曲中一首代表性曲目,值得我們大家學習演奏。
注釋:
①林石城:《琵琶名曲選淺說》,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
②周墩頤:《愛蓮說》。
③林石城:《琵琶名曲選淺說》,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
④林石城:《琵琶名曲選說》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
⑤鐵靜:《淺談客家箏派的演奏特點及風格》,科技資訊,2009年第33期。
參考文獻:
[1]林石城.琵琶名曲淺說[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2]朱敏.淺談如何賞析《出水蓮》[J].大眾文藝,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