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偉
摘要:溆浦三棒鼓是集演唱、鑼鼓伴奏與雜技于一身的走唱類說唱藝術。2011年成功申報為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前,溆浦三棒鼓在申遺保護、設置機構、人員培訓、考察整理、文化宣傳、資金投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文化多元、專業性強、難度大,年齡偏大、后繼無力,追逐利益,表演陳舊、創新不足等多方面的危機和不足。
關鍵詞:溆浦 三棒鼓 成就 危機
溆浦是湖南省懷化市的下轄縣,位于湖南省西部丘陵山區。該地區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青山綠水、環境優美、民族眾多、民間音樂豐富多彩!三棒鼓就是溆浦民間音樂百花園中的一朵藝術奇葩。溆浦三棒鼓主要流傳于溆浦縣兩丫坪鎮、九溪江鄉、陶金坪鄉、橋江鎮、均坪鎮、低莊鎮、舒溶溪鄉等漢族、土家族地區,是一種集歌唱、鑼鼓伴奏、雜技于一身的走唱類說唱藝術。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唐代的三杖鼓,宋、元時代稱花棒鼓,明代時稱三棒鼓,清末與鳳陽花鼓相結合,從湖北一代傳入湘西、懷化溆浦等地。溆浦三棒鼓的表演通常由一至三人組成,三人表演時一人擊鼓唱詞,一人鑼鼓配樂(可伴唱),一人耍花棒(或拋鋼刀、鋼叉)。三棒鼓主要用于婚慶、滿月、祝壽、建房、升學等喜慶場合。溆浦三棒鼓2011年被列為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筆者今年暑假有機會對溆浦三棒鼓進行實地考察①,對其現狀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下面主要從保護、繼承和發展的角度,談談溆浦三棒鼓目前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危機。
一、溆浦三棒鼓取得的成績
進幾年來隨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懷化市、溆浦縣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付出了很大心血,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申遺”保護
“申遺”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渠道和措施。為了“申遺”溆浦縣文化館積極整理溆浦三棒鼓的文本唱詞、錄像、照片,并多次實地調查,獲得較為系統的資料。2011年成功申報為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現了縣、市兩級保護機制。
(二)設立機構
懷化市藝術館、溆浦縣文化館均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并制定了溆浦三棒鼓保護和發展的五年保護計劃(2011年-2015年)。
(三)考察整理
懷化市藝術館、溆浦文化館等主管機構和專家對溆浦三棒鼓說唱藝術多次進行實地調查,成績斐然。例如:2009年4月至7月,溆浦縣文化館館長周生忠及舒勇華、舒生力等數位專家對溆浦說唱藝術(含三棒鼓)進行過較大規模的拉網式田野考察,對溆浦三棒鼓藝人姓名、住址、從藝經歷、代表作品、藝術形態等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調查,獲得大量、錄像、圖片及文字等第一手資料。
(四)文化宣傳
三棒鼓藝術的宣傳主要體現在大眾宣傳、文藝匯演兩個方面。
近幾年懷化市藝術館、溆浦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每年都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活動。例如:2013年6月9日上午,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懷化市老市委外的廣場舉行了第八個“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2015年7月1日,為紀念黨的94華誕,懷化市“非遺”中心在懷化市市委前門廣場舉行了以“弘揚民族文化,延續中華文脈”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在這些宣傳活動中,工作人員制作、懸掛宣傳橫幅,準備宣傳資料,大家統一著裝,一邊向群眾散發宣傳資料,一邊仔細解答群眾提出的問題。這些宣傳活動不但向普通群眾傳播、普及了“非遺”知識,也增強了基層文化工作者對三棒鼓等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繼承、發展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作為表演藝術,溆浦三棒鼓的演出是其基本的生存之道。近幾年來,溆浦三棒鼓的演出頻率有所增加。例如:2010年溆浦縣委組織“歡樂鄉村才藝大比拼活動”,并在舒溶溪鄉舉辦三棒鼓說唱藝術專場演出;受溆浦縣文化館、溆浦電視臺的邀請,2015年6月溆浦三棒鼓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彭桂校(領隊)、張官富參加“溆浦縣慶祝全國第十個文化遺產日”展演活動。
(五)人員培訓
為了提高懷化市“非遺”傳承人的專業認知水平,提高傳承人的傳承能力和工作水平,推動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懷化市多次舉辦舉辦國家級、省級、市級包括溆浦三棒鼓在內的“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例如:2015年4月22-24日,懷化市“非遺”保護中心舉辦了包括溆浦三棒鼓在內的“懷化市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培訓班”。
(六)資金投入
懷化市、溆浦縣及各鄉鎮對加大對三棒鼓的資金投入。例如:懷化市“非遺”保護中心下撥保護經費10萬,溆浦縣地方配套5萬元;2010年溆浦縣委組織“歡樂鄉村才藝大比拼活動”在舒溶溪鄉舉辦三棒鼓說唱藝術專場演出,舒溶溪鄉投入資金2000元;2010年兩丫坪鎮政府組織民間藝術展演為三棒鼓投入1000元;溆浦縣“非遺”保護中心為收集整理三棒鼓資料開支5000元②。
二、“危機四伏”的溆浦三棒鼓
溆浦縣處于湖南西部丘陵地區,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是其真實寫照。該地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整體文化素質較低。在此大環境下,近幾年雖然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大了對溆浦三棒鼓的保護力度,但是溆浦三棒鼓仍處于“危機四伏”狀態,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多元、缺乏興趣
在筆者對青年人的采訪過程中,談到溆浦三棒鼓,他們表示“三不”——不知道、不了解、不喜歡。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和娛樂方式多元化,現在的年輕人由于成長經歷、文化背景、生活環境等跟以往存在諸多差異,他們對傳統民間文化不感興趣,“三不”回答也可以理解。但是“傳統是一條河”,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必須理性對待、全力保護,不能等到失去了才扼腕嘆息!
(二)專業性強、難度很大
三棒鼓藝術專業性較強,特別是拋鋼刀(鋼叉、花棒)等雜技部分,技術難度大,且有一定危險性,而且非短時間內所能學成。懷化市級溆浦三棒鼓傳承人彭桂校對筆者說:“三棒鼓需要長時間,大量艱苦的訓練,繼承者要有聰明的頭腦和良好的身體素質。”
(三)年齡偏大,后繼無力
目前,在溆浦縣職業、半職業化的三棒鼓藝人已經很少了。三棒鼓藝人(含傳承人)全縣也就寥寥數人而已,而且年齡多數在45-70歲之間。藝人年老體衰,行動不便,視力、注意力下降,很難再從事高難度的拋刀、拋棒、拋鋼叉等表演。物質生活是基礎,近幾年隨著城鎮化的深入,農村人口逐漸減少,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農村青年人已經很少,對三棒鼓下一代傳承人的挑選和落實均有很大難度,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
(四)心理負擔,追逐利益
以前三棒鼓藝術是一種接近乞討謀生的手段,具有養家糊口的實用功能,三棒鼓藝人社會地位低下。目前部分三棒鼓藝人有很好的職業和穩定的生活來源。以傳承人彭桂校為例:他與愛人在九溪江鎮開了一間理發館,主要從事理發行業,收入穩定,在溆浦縣城買了房子,其子在株洲醫學院讀大學,可以說基本已經過上了“高大上”的生活,他們不太愿意回到農村,或者在農村從事這種“低下”的三棒鼓演出,偶爾受懷化市、溆浦縣電視臺、“非遺”保護中心等相關機構的邀請,才到城市大型舞臺上表演,并有較強的榮譽感。但如果再按照原先的傳承、表演方式在農村中演出,會有較大的心理負擔。從彭桂校的角度來說,現在的演出主要是個人興趣及對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的某種責任。
(五)表演陳舊,創新不足
目前溆浦三棒鼓的表演基本還是處于原生態狀態。服裝就是平時所穿的漢族衣服,道具陳舊樸素,幾乎無任何裝飾;打鼓敲鑼者沒有任何夸張的、戲劇性表演動作,面部表情呆滯;演唱者沒經過專門的聲音訓練,缺乏張力和戲劇性,演唱曲調單一③。拋刀者主要表演鯉魚躍龍門、繡姑挽紗、砍四門、太公釣魚等傳統的技巧。應該說溆浦三棒鼓的表演單一、陳舊,過于原生態、生活化,創新不足,嚴重影響了三棒鼓的進一步發展。
(六)文化旅游,品牌難立
懷化及溆浦有較為深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和自然環境。例如:懷化市區有中坡山國家森利公園,溆浦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背花瑤梯田,溆浦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流放,屈原文化盛行。在樹品牌、大開發的的今天,溆浦三棒鼓說唱藝術與當前火熱的文化生態旅游、文化產業開發等脫節,完全處于未開發狀態,沒有形成文化旅游品牌。
三、結語
溆浦三棒鼓是溆浦很有特色的文化遺產,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其生存、發展、保護之道。不足之處,請專家批評指正。
基金項目:
本文為湖南省社科規劃辦科研項目研究成果,項目名稱:溆浦土家族三棒鼓說唱藝術研究,項目編號:14YBA304。
注釋:
①2015年7月15至25日,筆者利用懷化學院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契機,在懷化市藝術館館長助理鄭偉,溆浦縣文化館館長嚴洪澤、黨委書記王身友的大力支持下,去溆浦縣九溪江鄉、兩丫坪鄉對溆浦三棒鼓說唱藝術進行實地調查,受到市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彭桂校、張官富的熱情接待和積極配合,取得大量第一手資料。在此一并謝過。
②數據來源于2011年溆浦縣文化局上報的“三棒鼓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書”。
③溆浦三棒鼓的曲調是四句體的單一部曲式。演唱類似分節歌的形式,同一曲調對應不同的唱詞。
參考文獻:
[1]懷化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三棒鼓申報資料[R].懷化:溆浦縣文化局,2011.
[2]熊曉輝.土家族三棒鼓的藝術特征[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02).
[3]王淑珍,王文明.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沖擊與危機[J].三峽論壇,2010,(04).
[4]田璨.土家族三棒鼓的文化探析田璨[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6年.
[5]鄭流星.懷化地區說唱藝術概述[J].懷化師專學報,1992,(11).
[6]吳圓圓.沅江三棒鼓的歷史淵源及文化探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