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雁雁
音樂美學的性質是以美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音樂藝術的美和審美的部門美學,換一種說法音樂美學也是音樂學側重研究音樂藝術的基本規律一門基礎性的理論學科。琵琶曲《新翻羽調綠腰》是作曲家楊潔明根據古詩創作的一首既有大唐古韻又有現世新聲的琵琶獨奏曲。本文將采用部分音樂美學思想的角度(音樂形式及形式美學原則,音樂表演及表演心理,音樂的美和審美)來研究琵琶曲《新翻羽調綠腰》在演奏中所體現的美學思想。
一、新聲古韻之曲原探究
(一)大唐古韻
《綠腰》是唐代歌舞大曲,在《樂府雜錄》里有記錄:“《綠腰》,軟舞曲也?!薄毒G腰》又名《錄要》或者《六么》。據說在唐代貞元年間,宮內一名樂工向德宗敬獻了一首新編的樂曲。樂曲曲風新穎,曲調悠揚委婉,德宗非常喜歡,無奈德宗嫌棄樂曲過于冗長,便命令樂工將樂曲進行刪略削減,把樂曲得精華,即最好聽的部分摘要出來,這個摘錄出來的部分便是文中剛提過的其中一個名稱《錄要》,后世稱為《綠腰》或《六么》。很可惜的是樂曲原譜現已失傳。
著名唐代詩人李群玉觀《綠腰》舞后有感而發作詞《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華筵九秋暮,飛袂拂云雨。翩如蘭苕翠,宛如游龍舉。越艷罷前溪,吳姬停白苕。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低回蓮破浪,凌亂雪縈風。墮珥時流盼,修裾欲朔空。唯愁捉不住,飛去逐驚鴻?!痹娙擞么澍B、游龍、垂蓮、凌雪形容舞姿之變幻、節奏之平緩,突出舞腰和舞袖的特點,輕盈之極、娟秀之極、典雅之極。低回處如破浪出水的蓮花,急舞時衣襟隨風飄起,似乘風而去,追逐那驚飛的鴻鳥。
(二)現世新聲
1982年底,楊潔明為陜西省歌舞團創作大型歌舞《仿唐樂舞》,楊潔明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研究了唐代舞蹈沿革,根據唐詩中關于《綠腰》的描述,采用了類似唐代大曲的形式,吸收古典樂曲的音調,采用傳統的雅樂羽調式創作而成琵琶獨奏曲《新翻羽調綠腰》。在這里“新翻”指改編和翻新的意思;“羽調”指以羽調為中心的意思。樂曲清麗委婉、優美流暢,頗具古風。
著名琵琶演奏家吳玉霞和青年琵琶演奏家王玲的演奏更是將此曲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琵琶曲《新翻羽調綠腰》在音樂形式上所體現的美學思想
形式是構成事物的各種元素之組織或者安排。它雖然是事物的外形,但是卻有其內部的組織規律。音樂形式與曲式結構并不等同。音樂的形式可以為以下三個方面:1.構成音樂形式的基本要素;2.音樂形式的組織手段;3.形式要素和組織手段的橋梁,即形式美的法則。
確定音樂形式的基本要素,首先必須以作為音樂感性材料的聲音之特征為依據。表現性是衡量是否作為音樂之聲的最高標準,在音樂的表現因素中,表情性又占據主導地位。所以音樂形式的基本要素,應首先取決于表情性因素。心理學一般認為,人的情緒活動在運動形態主要表現出強與弱,緊張與松弛,激動與平靜的兩極化,我們可以通過音響把它們看作是音樂形式的基本要素,強弱的變化可以看作是力度要素,緊張與松弛可以體現出速度要素,激動與平靜的變化可以看作是速度要素。因而,音樂形式的要素應該包含:音色、力度、速度、節奏、音高等基本要素。
(一)“珠玉落玉盤”之音色考量
音色是能體現出物質形態內部質料的基本特征,音色能表現情緒變化的綜合因素。它既可以表現出情緒的緊張、松弛,也能表現出激動平靜的變化,而且它還能表現情緒的積極、懈怠等變化。
琵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民族器樂,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琵琶以她自身的魅力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琵琶以她自己獨特的音色來描繪意境,詮釋作品的意蘊,塑造藝術典型。由于琵琶發音的性質和音樂本身,所以在這里筆者認為影響琵琶彈奏出的《新翻羽調綠腰》的音響的音色好不好主要是看演奏者觸弦點和觸弦的速度。
眾所周知,琵琶無論是彈挑還是輪指,或者掃弦所呈出來的音色效果都是不同的,同樣一個觸弦的位置彈奏不一樣,出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琵琶曲《新翻羽調綠腰》的演奏中,要求演奏者彈挑輪指的位置第一段節奏由慢而快,具有“散序”的特點。二、三、四段為“中序”,即樂曲主體。其中第二段是主題的呈示,節奏平穩,音調帶有江南風格,輕歌曼舞,柔美抒情,表現了舞女輕盈的舞姿;第三段漸快,對比強烈,摭分指法的運用與西域異族音調的融入,使音樂十分豐富生動,展現了變化萬千的優美舞姿;第四段用勾輪、搖指等手法奏出,表現舞女穿行時翩若驚鴻,宛如游龍的情景。第五段為全曲的高潮?!捌啤?,也稱“花十八”,主題作了較大的變動并加花演奏,音樂在琵琶寬廣的音區中跌宕起伏,由慢漸快,強烈的掃拂指法,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及節拍的靈活變換,把全曲推向高潮。
全曲以羽調式為中心,并運用了清樂、雅樂及燕樂的音階特點。
(二)“花底鶯語”之速度考量
速度也就是音樂進行的快慢。速度能體現出一首曲子激動與平靜的變化,給人們聽覺上帶來美感。
《新翻羽調綠腰》的引子描繪了一位美麗的舞女隨著音樂慢慢起舞。引子的節奏是相對自由、舒展的,但是在速度上處理它應該有四次慢起,漸快再漸慢的變化,在這里強調一下,漸慢漸快不是突慢突快,而是隨著音樂的情感走向發展。第二段描繪了舞女腰上系著的綠色絲綢隨著舞蹈的動作飛舞。速度為中速,重點要突出音柔美。第三段演奏時兩次要求由慢漸快,要掌握好情緒走向。第四段速度為中速,對速度的要求不算高,主要強調樂舞的氣勢恢宏。第五段為全曲的高潮?!捌啤?,也稱“花十八”,主題作了較大的變動并加花演奏,音樂在琵琶寬廣的音區中跌宕起伏,由慢漸快,強烈的掃拂指法,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及節拍的靈活變換,把全曲推向高潮。
(三)“剛柔并濟”之力度考量
所謂力度,則是音樂中音的強弱程度。在音樂中力度的變化是非常細致復雜的。要想很好的詮釋一個音樂作品,演奏者必須根據作曲家的提示,掌握并做好樂譜上的力度標記。
在《新翻羽調綠腰》的演奏中要求的力度也是不一樣的,尤以最后一段《繁姿曲向終》力度變化最為明顯?!斗弊饲蚪K》也就是(花十八)是唐代大曲中最為絢爛的一個部分。在這里作曲家楊潔明開頭以琵琶摘音模仿戲曲運用中弱的力度演奏,接下來的部分音域越拉越寬,力度由弱到強,指法的變換可見音樂即將達到高潮。緊接著力度強勁的大段掃拂之后引出尾聲,尾聲的音量都要從極弱到漸強變化。
三、《新翻羽調綠腰》在音樂表演中所體現的美學思想
音樂是一門表演演奏藝術,琵琶曲《新翻羽調綠腰》中通過演奏的技巧與表現以及其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將音樂表演的美學淋漓盡致的展現出、釋放出樂曲的魅力與特點。本次論述將從音樂表演的美學原則來闡述樂曲音樂表演的美。
琵琶曲《新翻羽調綠腰》其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以及其技巧與表現的統一闡述了樂曲在音樂表演中的美。
(一)眼中之竹與心中之竹之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
“音樂表演作為二度創造的基本性質,決定了它必須兼顧真實性與創造兩個方面,并力求做到兩個方面的協調與統一”。琵琶曲《新翻羽調綠腰》在演奏的時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追求真實性,所謂的真實性,就是在演奏的時候一定先遵循楊潔明老先生對于原作的演奏要求。必須把譜子作為最基本的依據并且認真對待。對于樂譜認真研讀、揣摩是追求表演的真實性時至關重要的一點。追求表演的真實性是重要的,但是一些音樂家也不完全認同把樂譜作為唯一的依據,如果我們把自己圈固在原譜里,那我們就沒有了自己的特色,我們就會因為固執而失去自我。
音樂表演作為二度創作要求演奏者必須有強烈的參與和創作的積極性,我們必須在每一次演出中投入自己最大的熱情。在《新翻羽調綠腰》的演奏中,我們在尊重楊潔明老師的原作時,適時投入自己的理解,給《新翻羽調綠腰》注入新的活力。
(二)半月分弦與叢花拂面之技巧與表現的統一
出色的演奏技巧和完美的藝術表現是在音樂表演中相輔相成,互不可少的兩個方面。沒有技巧何談藝術表現,沒有藝術表現,表演技巧也將失去它本身的價值。
彈挑是琵琶右手最基本的技法之一,彈挑看似簡單,實則操控起來很復雜,在琵琶曲《新翻羽調綠腰》中,彈挑也是居多的。所以,在演奏該曲的時候根據樂曲的需要來控制觸弦點的變化,力度,觸弦的長短,指甲入弦的深淺。引子部分觸弦點中間靠下一點較好,手指盡量貼著弦彈奏,這樣可以將旋律表現得清晰流暢?!遁p盈綠腰舞》一段彈挑的觸弦點以中間偏上較好,觸弦速度由節奏變化加速或者漸慢。在表現作品情感的時候手臂可以向上抬,運用肢體語言展現出曲子柔美細膩之韻味,讓技巧和表現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吟弦(也稱揉弦),是琵琶演奏中美化聲音,是增強表現力的一種手段。吟弦在柔美的旋律中使用會讓曲子更加宛轉悠揚,在悲傷的旋律上使用便愈見凄苦哀怨,它可以展現幽靜柔美的自然環境,亦可以反映激烈磅礴的戰場,由此可見吟弦在演奏琵琶曲時是非常重要的。在《新翻羽調綠腰》這首曲子中使用非傳統的吟弦技巧會將樂曲表現得更有內涵。
參考文獻:
[1]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05).
[2]葛美琳.《新翻羽調綠腰》的民族音樂吧審視[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1999,(10).
[3]林石城.琵琶指法與表演之窺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6,(01).
[4]李曉鳴.琵琶演奏技巧在樂曲演奏中的重要性[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10).
[5]周加勝.唐代樂舞大曲綠腰考述[J].黑河學刊,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