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職教育轉型下“音樂創作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在廣泛調研部隊音樂創作與制作人才現狀及培訓需求的基礎上,緊貼著全軍部隊文化建設不斷發展的需要,并立足于任職教育學制時間短、生源差異大和教員編制少的客觀實際,圍繞著如何提高教學針對性、實用性、有效性,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積極開展試點、認真總結經驗、反復實踐完善,逐步構建形成具有軍隊文化藝術任職教育特色的教學體系。
關鍵詞:音樂創作與制作 任職教育 一專多能
一、“音樂創作與制作”任職教育的歷史及發展
2004年,第十五次全軍院校會議解放軍藝術學院被確定為“初級任職教育院校”,開始進入了一個以任職教育為主體、任職教育與學歷教育相并存、軍旅特色鮮明的發展時期。2013年11月,音樂系正式成立了作曲教研室,作曲學科體系得以初建,為任職教育轉型下“音樂創作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至今,通過多年任職教育實踐的積累,音樂系作曲教研室逐漸形成了一套面向基層、行之有效、立竿見影的“音樂創作與制作”人才培養模式,為進一步拓寬與發展“音樂創作與制作”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二、人才培養模式主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任職教育轉型下“音樂創作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在廣泛調研部隊音樂創作與制作人才現狀及培訓需求的基礎上,緊貼著全軍部隊文化建設不斷發展的需要,并立足于任職教育學制時間短、生源差異大和教員編制少的客觀實際,圍繞著如何提高教學針對性、實用性、有效性,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積極開展試點、認真總結經驗、反復實踐完善,逐步構建形成具有軍隊文化藝術任職教育特色的教學體系。該成果主要解決了以下教學矛盾及問題:
一是基于學制短的客觀實際,如何科學的設置課程,實現系統性與實用性結合的問題。音樂創作與制作專業,在一般的藝術院校將之稱為“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通常需要經過五年本科的培養周期才能讓學員具備初步的作曲能力。而軍藝“音樂創作與制作”專業屬于任職教育輪訓專業,學制一般不會超過三個月,最短的班次僅有兩個月。盡管教學對象有一些曾經接受過部分音樂教育,但仍然存在著學制時間短與教學內容多的突出矛盾。
二是基于生源水平差異大的客觀實際,如何靈活實施教學促進教學同步和穩定的問題。從軍藝已培訓過的三期任職班的情況來看,目前教學的對象主要來自業余演出隊和基層部隊的文藝骨干。他們有一些是經過系統的音樂本科教育,但更多僅僅是音樂愛好者,入學基礎水平差異很大,這些都必然給教學準備和實施帶來較大困難,導致教學難以穩定開展和同步推進等問題。
三是基于教員編制少的客觀實際,如何加強教員隊伍建設有效滿足課程師資需要的問題。音樂創作與制作專業,一般在地方藝術院校通常由一個系的教員來承擔專業課教學。為此,教員編制少與師資需求大必然成為教學實施面臨的又一矛盾。
三、人才培養模式解決矛盾和問題的主要方法
第一,需要不斷深入部隊調研,充分研討論證,從部隊音樂創作人才和音樂創作的實際需要出發,努力解決專業中“體系性與實用性”的矛盾。通過不斷深入到基層部隊中進行調研,可知他們所需要的是能充分適應部隊需要的實用性音樂,需要的是能夠對歌曲、合唱、配器、音樂統籌等都能創作與制作的“一專多能”人才。
第二,堅持實事求是,深化教學改革,以實際教學效果為前提,以能解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組訓方式上的“規定性與靈活性”的矛盾。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首先確定了以“聲樂創作,主調風格,調性音樂”為主的教學原則,深化教學改革,去除某些針對器樂創作的理論與技巧,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實用性,打破了傳統音樂創作與制作教學內容上的“固定性”;二是根據學員的實際情況,進行在組訓方式和教學方法上兩個方面的改革。通過這樣實事求是思想指導下,不斷深化教學改革,積極解決了教學內容、組訓方式和教學方法三方面上的“規定性與靈活性”之間的矛盾。
第三,積極整合教學資源,全面實行開放教學,以解決在學科專業教學隊伍建設中“任務重而編制少”的矛盾。在學科專業隊伍的建設過程中,不僅要因材施教,同時也要因地制宜,力圖解決“任務重而編制少”的問題。
四、“音樂創作與制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特色
第一,創建了一個與當前軍旅文化建設相適應、具有鮮明軍旅特色的專業發展體系。“音樂創作與制作”專業在軍內藝術院校創立,是近年來部隊文化大發展所急需,也是一種發展與繁榮軍隊音樂文化的重要舉措,也是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首次針對部隊音樂創作與制作人才培養等方面而創建開辦的音樂專業。眾所周知,軍藝的音樂創作與制作專業學科的建立與發展,旨在培養能夠直接服務于部隊急需的音樂創作與制作人才。因此,軍藝音樂創作與制作專業的設置,必須從實際出發,不僅要實用也要管用,貼近部隊的實戰,對部隊一定要有用。目前,自從2009年開辦首期任職教育培訓班以來,該專業在軍藝已經逐漸構建形成比較成熟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師資、教學條件保障體系,有效地彌補了我軍部隊文化在此方面的空白。
第二,走出了一條軍地聯合育人的人才培養路子。學院由于教員編制方面有限,又有嚴格的規定,不可能像地方藝術院校那樣只要有市場就可以投入,只好一切從實際上出發,只能以抓好基本為主、用好來補充。音樂創作與制作培訓班自從開辦三期以來,目前在師資隊伍、教學場地等方面已逐漸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軍地聯合育人機制。軍藝院內的資源方面主要用于核心課程建設與教學,聘任的院外資源則用于外圍課程和實踐教學,這樣既可確保理論教學的動態更新和實踐教學的單個輔導,也能更好地取長補短,促進資源優勢配置。
第三,探索出了一種既注重技能培訓又立足于部隊實際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一切從部隊實際需要出發,并經過充分論證,在專業設置上本著貼近部隊實際、貼近部隊實用的原則,創立了“軍旅音樂創作”、“電子音樂制作”兩個實用方向的專業。同時還會將音樂創作實踐充分地納入到教學內容中,讓每一門課程都能夠體現創作與實踐的統一,在教學中以經典音樂作品作為主要案例進行解析,解決學員在創作與制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性問題。
五、“音樂創作與制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成果
音樂創作與制作人才培養自2009年以來,經過三屆培訓實踐和調整完善,得到了廣大學員及所在部隊領導的充分肯定與好評,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適合部隊任職培訓特點的辦學經驗,培養了一批實用管用的音樂創作與制作人才,推出了一批優秀的原創音樂作品。
(一)推出了一批優秀的原創軍旅音樂作品,并在軍內外獲得各種獎項榮譽。任職培訓班學員如惠培峰、韓寧波、王敏、石明、黃志寧、高曉暉等都是來自地方軍區基層的創作員,在學習期間與學習后,先后創作并發表了一大批優秀的原創軍旅音樂作品,并且在各大活動中獲得各種榮譽獎項。創作的作品如:《迷彩八零后》《連隊過年飯》《牡丹亭》《一家人》《讓我來》《日月山之路》《邊關情》《只為打勝仗》《當兵就是這么帥》《別問我出生在哪個年代》等,曾獲得了中宣部2009年“五個一工程”獎、2013年文化部第10屆藝術節“群星獎”、第九屆文藝會演創作一等獎、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優秀作品獎、2012年全軍歌曲征集評選一等獎、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第九屆全軍文藝匯演一等獎、2012年全軍歌曲征集評選二等獎等各種賽事與評獎獎項,并有多首作品入選全軍20首必學“強軍戰歌”系列歌曲。
(二)得到了廣大學員、部隊領導和同行專家的充分肯定和好評。音樂創作與制作人才培養任職培訓班自從開辦得到了廣大受訓單位和學員以及同行專家的好評,在軍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如《解放軍報》在2010年1月31日就專門刊登了《追隨時代節奏 培養文化人才——全軍首屆任職教育電腦音樂培訓班側記》的文章,對軍藝音樂系成功舉辦了首屆全軍電腦音樂培訓班進行跟蹤報道和宣傳,并給予高度的評價;《軍營文化天地》也在同一時間對軍藝音樂系舉辦電腦音樂培訓班進行報道,稱贊軍藝音樂系在任職教育轉型背景下創造性地拓寬了作曲學科領域,為培育部隊基層創作骨干、發展先進軍事文藝邁出了扎實的一步。
六、“音樂創作與制作”任職教育未來的建設與發展
近些年來,軍藝音樂創在與制作人才培養任職教育建設上取得了極好的成績,不僅創建有適應當前部隊文化需求、具有鮮明軍旅特色的專業發展框架體系,走出了一條軍地聯合育人的人才培養的路子,還探索出了一種注重于技能培訓立足實際的部隊音樂創作與制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了一套以“帶班教員”為主的制度,同時在音樂創作與制作人才培養上也獲得了極大的藝術成果,得到了軍內與社會的充分肯定與好評。對于未來的建設與發展,“音樂創作與制作”任職教育也有了更深入的展望目標。
(一)不斷進行教學創新,加大力量培養適用于部隊實際的音樂創作與制作人才。
(二)在音樂創作與制作培訓班方面,積極探索更有靈活性的學制,以適應不同學員的學習需要,比如六個月學制、一年學制等;有側重點上、學員水平程度上進一步細化,以解決不同水平學員不同的需要,比如開設“高級班”、“中級班”等,開設“軍樂創作培訓班”、“電子音樂制作培訓班”等。
(三)加大精力投入聘請優秀的音樂創作與制作專家,以及業內大師級名家前來擔任導師,比如聘請張千一、劉青、印青、孟慶云、張宏光、陳彤等音樂創作與制作名家,建設名師隊伍,不斷擴大影響力,在此帶動下促進專業發展。
(四)積極改善相關教學的硬件環境,推進現代化教學步伐,打造現代化電子教學平臺,確保電子音樂制作手段與硬件需與國際水平接軌,與時代同步。
總之,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發展,任職教育轉型下的“音樂創作與制作”人才培養模式,正在走出了一條適合部隊文化實際需求又適應時代的新路。以“音樂創作與制作培訓班”為主,軍藝音樂系音樂創作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正在成為推動軍隊院校音樂專業任職教育發展的一個發動機,成為了全軍音樂創作與制作人才培養的一個制高點。在未來繼續舉辦“音樂創作與制作培訓班”的基礎上,需要更好地利用所擁有的優勢資源,不斷地加深與深化教學改革,為全軍以及武警部隊培養更多的音樂創作與制作的優秀人才,推出更多受官兵歡迎的反映部隊、反映時代的好作品、經典作品,促進任職教育學科藝術專業體系建設,進而不斷提高部隊文化實力,迎著時代變革的朝陽乘風破浪。
參考文獻:
[1]鄧明,呂琳.地方院校實踐教學體系運行保障機制探討[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9,(05).
[2]欒凱.建立軍旅音樂創作專業的思考[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2,(02).
[3]周徐,李小軍.唱響時代強音 盡抒軍人豪情[N].文藝報,2012,(10).
[4]李偉.音樂創作問題——在全軍文藝工作會議上的發言[J].人民音樂,1959,(08).
[5]苗青.革命軍隊軍歌歌詞: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軍歌歌詞[J].詞刊,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