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余軍
【摘 要】個性教育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有充分的體現,本文簡要介紹了初中語文個性化教學的提出背景和意義,并闡述了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幾點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個性化;教學
個性化教學是在新課標下提出來的一種教學方法,目的在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重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鼓勵教師在實踐過程中堅持個性化教學。在新課標下,初中語文也在探索一種可以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經過分析和實踐,我們發現初中語文教學應用個性化教學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個性化閱讀提出的背景
現代社會是創造的社會、個性的社會,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有創新意識的個性化人才,教育的真正意義不在于使學生獲得一堆知識,而在于使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學會自主地表達個人感受和體會、發揮自我的個性,即“現代教育的全部功能在于提升人的精神、提升人格、充分發展個性。”但語文教學的現狀存在的根本問題在于:課堂上學生只是被動地重復著“提示示范→講解分析→輔導檢查→評價考試”的活動程式,學習隨著考試的指揮棒轉,思維空間受重難點、考點等帶有固定的、僵死的知識網點制約,個性難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得到張揚,思路難以沖破教材已給定的信息的束縛,這種“模式化”的閱讀教學嚴重妨礙了語文能力的提高。而語文教材內容的生動豐富,則需要尊重人的獨特性和獨創性,需要語文教和學多角度地理解,語文是多義的,不同的人因為各自的“文化語境”與“閱讀期待”不同,對同一作品的閱讀會產生千差萬別的感受。因此,我們認為: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課文的有利因素,通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創造一個“互相對話”的交互情境,才能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提高人才素質,適應社會的需要。
閱讀養育氣質,閱讀改變人生。我們課題組認為,語文教學具有人文性和時代性,個性化閱讀將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一定的影響作用,我們想通過本課題探索一些學生個性化閱讀行為的策略,通過個性化閱讀訓練學生的知識技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和符合學生本人個性的語文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鑒別能力以及善于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獨立的個性,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創新人才的需求。
二、層次化閱讀教學模式
所謂層次化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學習能力、興趣特點等因素,有區別地設計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式,有針對性地對不同類學生進行學習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優化發展。
1.目標層次化
不同的學生智力具有差異性,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有大小強弱之分。在將教學中的難點實施分解,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和練習,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一般來說,教學目標可分為三個層次:A級基礎層次;B級技能層次;C級創造層次。基礎差的學生完成A級目標,即基礎知識,基本內容;中等成績的學生完成B級目標,即關鍵句子的理解、文章內容的分析、課內知識的課外遷移等;好的學生完成C級目標,即對文章的鑒賞創造。這些目標層層遞進,不同層次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基礎選擇目標,這樣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教學內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學效果及學生參與達到最佳狀態。
2.教學過程層次化
教學過程分層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同一目標,異步參與。在教學過程中,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同一訓練目標,三個不同層面的學生先后參與并學習討論,相互啟發影響,共同進步。例如,基礎較差的學生只需掌握本文的生字、詞語,理出文章的脈絡和能提出不理解的句子;中等學生要把握文中關鍵的詞語、句子,深入理解文章內含;好的學生則需進一步理解思考,這篇文章的內容有什么實際意義,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種現象,引導學生提高認識,積累寫作素材。這樣,采取“分食制”的辦法,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滿足。
3.遷移訓練層次化
課堂問題分四類:陳述性問題、辨別性問題、理解性問題、評價性問題。A層次學生要求回答第一類問題;B層次學生要求回答前三類問題;C層次學生要求回答全部問題。對A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做到“三多”,即多練習、多指導、多鼓勵;學生要做到“三優”,即優先發言,優先到黑板上演示,教師對他們的作業優先面批面改,及時幫助矯正。B層次的中等生做到“三強調”,強調基礎訓練,強調通過比較對知識加深理解,強調通過內容與形式的變化,促進思維的發展。對C層次的優等生實行“三超”,即學習內容上適度超前,學習目標適當超標準,教學形式可采用某些超常規的做法。課后練習的分層,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選做。
三、小組合作式探究閱讀模式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不再增加學生的負擔,可以采用與講課內容完全不相同的探究閱讀方式,目的是學會鑒賞。
1.選題。每個小組自己確定探究閱讀的主題,要求是要告訴同學們你們要探究的問題和探究的結果。同學們通常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研究方向,因為有興趣,所以一開始就不覺得有壓力。
2.合作。這個階段包括準備和探討兩個部分。準備階段主要用于資料的收集。小組成員要在組長的組織下,討論探究的問題和方法,遇到難題就找老師幫助解決。這是最關鍵的一步,最后鑒賞的成功與否全看合作探究的方向是否找對了。
3.鑒賞。這一環節是學生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階段,也是最能使學生激動和向往的時候。語文活動課就是展示成果的時候。學生們利用這節課對自己探究的課題進行諸如作品分析、名作欣賞、人物品評等等的介紹。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在這里得到了集中的展現。
4.評價。這一環節由同學的評價和老師的評價兩部分組成。討論評價加深了學生對鑒賞的理解,同時又為以后的專題鑒賞打下了基礎。口頭評價后便要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教師下發的評價表給進行探究成果展示的同學評分。最后便由教師對講、評情況作簡短的總結發言。
四、小結
模式并不是死板的一種模式,它只是一般的樣式,它還可以生成許多變式,在實踐中還可以靈活運用,另外,幾種模式可以綜合運用,可以根據課程進程在教學的不同時段,選擇適合的模式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汪行舟.積淀生活,抒寫個性——寫作教學實踐點滴[J].新課程(上),2011年06期
[2]陳浩.提倡個性化寫作,凸顯寫作主體[J].中學語文,2011年Z1期
[3]鄒世雄.寫作教學的原點——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J].寫作,2011年Z2期
[5]吳平.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J].青春歲月,2011年16期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尋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