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遠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八大舉措“力挺”鄉村教師,全面部署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提出將全面提高330萬鄉村教師的待遇。為此,記者采訪了偏遠山區與大城市郊區教師,兩者相對比,以了解鄉村教育存在的問題和鄉村教師的生活狀態。
周文明,曾是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蓼南鄉南陽畈村明德小學校長,1976年高中畢業就開始工作。
他對《人民周刊》記者說:“那時候能夠讀書的人很少,能夠讀高中更少。我是1976年開始參加教育工作,當時就到南陽畈小學(明德小學前身),那時是‘民辦教師’,就是沒有正式在編的教師,一直在做數學教師。”
1982年,周文明考上九江市師范學校,他是改革開放后最早考上的一批人。1984年畢業后又開始工作,那年他剛好22歲。
當年下半年,他開始擔任南陽畈小學教導主任,1990年擔任校長。到2013年年初退居二線,他整整當了23年校長,整個從教生涯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
在他看來,鄉村教育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留守兒童問題,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孩子,孩子一般都不怎么聽老師的話。沒有父母在家里管理孩子,僅靠學校管是非常難的,一定要家長和老師配合來管,這樣才好管。
周文明說,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因為父母不在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般都不敢教訓孩子,孩子有時候具有很強的叛逆心理。留守兒童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安全意識差,二是生活自理意識也是很差。現在農村家庭條件普遍得到改善,電視、網絡、手機等都有,打游戲占用了孩子很多時間,他們心思就不在學習上,這是農村普遍存在的現象。
隨著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慢慢都向城市發展,鄉下的孩子越來越少,上學的孩子也越來越少,這也是鄉村教育很大的弱點。
周文明說,在2005年的時候,明德小學有530多名學生,而現在只有學生210多名學生,減少了一大半多。現在鄉村教育的生源比以前差很多,好學生都進城了,原因就在于,鄉下基礎教育差,軟硬件都不行,師資相對來說也比較薄弱,尤其是音樂、美術、體育等專業老師基本沒有,都是有其他任課老師代替。有的好教師通過考試,都往縣城調動,每年縣城小學都要在鄉下招10~20名老師,導致鄉村教育師資形成惡性循環。
據了解,目前鄉村教師都要通過江西省統一考試才能有編制,星子縣一年只有幾十個特崗教師指標,他們一般都要在偏遠地區待上3年。周文明說:“明德小學是屬于沿鄱陽湖一帶偏遠地區,一般老師享受國家偏遠地區每月210元的補助,現在偏遠地區的編制是相當緊張,而且鄉村教師非常容易流失,即便進不了縣城,也會往縣城周邊鄉鎮就業,現在城鄉差距就是越來越大。”
周文明認為,目前鄉村教師結構也不合理,上了50歲與20~30歲的老師之間有鴻溝,而40歲左右的中年老師比較少,因為那段時間師范學校招生非常少,就是最近幾年才有定向生招錄,老一點的老師基本上了50多歲,后面入職的老師基本在20多歲,中堅力量在鄉村學校中很少。
對于年輕的教師來說,還是想去縣城教書,因為城鄉有差別,文化、生活各方面都要比鄉下好得多,更主要的就是能多掙點錢。
據介紹,現在有一些鄉村教師雖然調不到縣城學校,就住在縣城,然后每天到鄉下來上班。周文明說:“早晨搭班車過來,下午又搭班車回縣城,時間上很難保證,全縣沿湖幾個鄉鎮都存在這種現象,最大的弊端就是無心在教書上。”
對于鄉村教育,周文明建議,國家應該提高工資待遇,同時應該改善教師生存狀況。他說,好些鄉村小學都沒有食堂、沒有住房,所以留不住人才。現在不比原來,現在的老師都是通過省里考試招聘的,不見得是本地老師,所以外地老師在這里必須解決食住問題,如果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老師的穩定性就會相對好一些。
周文明說:“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心安,如果能夠解決住宿,能夠解決吃飯問題,那么這些年輕老師的心也就在這里。”

2010年,王玲從西南民族大學對外漢語專業畢業,在自己的家鄉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納古鎮中心小學擔任過一年代課教師。2011年,通過云南省特崗教師考試,考到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普雄鄉普雄小學當教師。以下是采訪實錄:
記者:這個學校的學生多是少數民族嗎?
王玲:我們學校現在有821名學生,少數民族占了五分之二。
記者:教師考試是不是參加省里的統一考試?
王玲:我考的是“特崗教師”,支援鄉村教育的那種。
記者:當教師是你的職業理想嗎?
王玲:最初的時候還是很憧憬,但真正干起來有點失望。現在孩子負擔過重,孩子的童年被過重的課業剝奪,感覺沒有真正實現減負。可能因地區差異,各地情況不一樣,也聽說有些地方做得挺好的。
記者:你覺得在山區教學苦嗎?
王玲:其實我們通海那邊壓力相對我工作的這邊要小很多,工作上還好,苦在交通上。像我所在的鄉鎮上,生活還比較方便,在村子的那些老師不但交通不便,生活都很不方便。
記者:你們學校的情況怎么樣?
王玲:近兩年,我們學校發展還比較快,學生有了新的宿舍,新的食堂,這學期還配了簡單的健身設施。國家對山區孩子的優惠政策比較多,學生有營養午餐,住校生每個月還有生活補貼。
記者:小學生就住校嗎?
王玲:是啊,因為路遠,村子分散,有時走路要走6~7個小時,坐車也得2個小時,直線距離不算特別遠,但路不是很好走。從一年級就有住校生,只是分人多人少。因為有住校生,所以我們就得上晚自習。
記者:你們那邊會有在農村小學的人越來越少,都搬到鄉鎮或縣城去讀書的現象嗎?
王玲:到城里讀的比較少,除非是家長都已經到城里了。據我了解,現在好多在農村工作的人都想離開農村到城里去工作,關鍵是考慮到孩子日后的教育問題。
記者:你自己一個人在那里教書覺得孤獨嗎?會不會想到城市里去打拼?
王玲:有時候會吧!畢竟離開家鄉。
記者:你會長期在那里工作下去嗎?
王玲: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想走,現在我在這兒工作連找個對象都難,交際圈很窄。估計再呆幾年我可能會嫁不出去了。
記者:你們的薪資待遇大概是什么樣的?
王玲:我們的工資具體是由哪幾部分組成,我不太清楚。像我現在本科畢業,屬于小學一級教師,一個月發到卡上的工資有2254元,年底每個月會有600塊左右的績效,現在每月還有500元的鄉鎮補貼。不過從下個月開始,工資要調整,我們被納入社保范圍。
記者:這個水平在那邊老師中算高的嗎?
王玲:不算,我們的工資是按級別和工齡、教齡來領的。舉個例子,小學高級教師的工資要比一級高,如果是同樣級別,教齡長的人工資又要高點。
記者:如果納入社保后工資會多些嗎?
王玲:會的,但退休的時候,社保金就沒有現在領退休工資的(教師)高。
記者:你對農村教育的現狀怎么看?
王玲:農村教育相對城市教育要落后或是滯后點,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師資力量都不足。我們學校是我們鄉的唯一一所完小(完全小學),但由于老師不夠,這兩年音樂、美術、科學等這些綜合課都沒辦法正常開設。
記者:是由語文、數學課代替嗎?
王玲:不是,是讓數學、語文老師來上,但由于不是專業的,加上又要忙教學,經常都是上幾天就夭折了。就拿我來說,我上我們班的音樂課,但我不會簡譜,也沒有那些音樂知識,只能教學生簡單的唱唱,音樂課本上的歌我不會唱,什么音準之類的根本談不上。有時會教點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流行歌曲,比如《讓世界充滿愛》之類充滿正能量的歌曲。
記者:在從教過程中,你感覺鄉村教育發生變化了嗎?
王玲:其實國家這兩年對鄉村教育還是很重視的。雖沒明顯感覺,但是都在改善,像我一開始來時,什么都很爛,現在基本都是新的了。

蔡霞,2014年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在北京市海淀區溫泉鎮一所中學當教師。她所在學校在海淀山后地區,地處城鄉結合部,屬于郊區學校。
參加工作一年以來,蔡霞最大的工作體會就是當老師挺忙挺累的。她說:“(在我)當老師之前或者大多數人都認為老師就上幾節課,還有寒暑假挺輕松的,但實際上真不是。”
據她介紹,在中學當班主任的話,7點半就進班,下午5點才下班。新老師的工作量挺大的,她每周14節課,第一年還有各種培訓,完成很多作業。對于新老師來說,前三年上課和備課的任務多,所以自己看書學習的時間不多,每天的工作量挺大的。
蔡霞說,這一年是跨頭教,教初三和高一歷史。“歷史學科在初中屬于副科,不是中考科目,沒有教學壓力。高中基本沒有主副科,都要考試,要參加北京市統一會考,所以要有教學成績。”
在這一年從教經歷中,最讓蔡霞感動的事情是感覺自己的教育有點效果,覺得當老師挺有價值的。
曾經有一個調皮的初中學生,上課時違反紀律。下課后,蔡霞叫他留下來談話,但學生摔門而出。后來,蔡霞把他叫住帶到辦公室談話,問他為什么這么大脾氣?是不是對老師有意見?他告訴蔡霞并不是,是跟同學之間鬧矛盾了,心情不好,所以她一說他就把脾氣發泄了出來。蔡霞就跟他做工作,告訴他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隨便將自己的情緒轉嫁給他人。
之后,那個學生后來的表現好多了,至少在蔡霞的課堂上不會再違反紀律,反而幫助她維持紀律。在評教評學中他給蔡霞寫的評語是:“曾經跟老師鬧過不愉快,但是老師原諒了我,給我講道理,謝謝您!”蔡霞對《人民周刊》記者說:“看到這個的時候覺得挺感動的。”
研究生畢業后到鄉村學校教書是否有落差?蔡霞說:沒有太大落差。首先,當老師是她喜歡的工作,當時主要找的是老師的工作;其次,去年找工作的時候也不太好找,歷史屬于小學科,招聘人數較少,競爭比較激烈,能找到這種既解決戶口又有編制的工作已經感到很滿意了;第三,一般戶口指標給郊區的比較多,市區里的指標少,而且要求更高,她畢業的學校不是重點學校,她也沒有獲得國家級獎勵,所以沒有太大競爭力;第四,從去年她們一塊當老師的同學的學校來看,一共9個當老師的,其中兩個北京的在西城學校,一個獲過國家獎學金的也在西城學校,其余的都是在郊區。
在待遇方面,蔡霞與在城里教學的同學相比,相差應該不太大。“如果不做班主任、不看晚自習的話,我們有農村補助每月1500元,拿到手的工資大概4000~5000元。不過要是干得好的話,當個年級主任,中高考成績帶的好點,一個月差不多能拿6000~7000元吧!不過這樣真的是挺累的,工作量特別大。”
蔡霞不忘補充說:“我說的能拿到6000~7000元工資的得是骨干教師,且承擔重要工作,像我這樣的基本也就平均4000~5000元。北京房價太高了,靠我這點工資,自己攢錢買房,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買得上。”
蔡霞說:“對于我們剛畢業的來說,我們學校提供住宿,工作日早午飯免費,這一點還挺好的,對于這點福利我還挺滿意的。”
據蔡霞介紹,這樣的工資跟城里的普通學校應該差不多,跟外地應該是有差距。她有一個同學在縣城一中當老師,她說她每個月到手工資2000多元,不到3000元。“我覺得相比外地而言,北京鄉村教師和城市教師在待遇方面差得應該不太大,但是晉升通道比較窄,晉升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