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麗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教學建議中指出:“閱瀆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里的“對話”不是一般語言學意義上的對話,而是一種教學對話。克林伯格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中,都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川的塒話都是優秀教學的本質性標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當讓師生敞開心扉,平等交流;讓學生各抒己見,取長補短,使學生在對話中體驗語文閱讀教學。
一、師生平等對話,是語文閱讀教學對話的前提
語文閱瀆教學中,只有師生平等對話,彼此敞開心靈,并隨時接納對方,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對話,所以,民主平等是對話的前提,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對話就是空談。而要實現師生平等對話,就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營造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友好的伙伴,是出色的主持人,是學生忠實的聽眾。教師應善于在課堂中營造一種對話情境,將自己當做學習中的普通一員,與學生建立平等、友善的合作關系。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同讀者,成為學生可親、可敬、可信的朋友,要敞開心扉與學生對話,消除師生雙方的心理距離,讓每個學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對話交往中。
二是教師要不吝贊譽和鼓勵。在教師眼里,每個學生的意見都是值得珍視的。當學生在對話中有了獨特的見解,教師要給予肯定和贊譽;當學生的見解不完備時,教師要適時點撥、補充;當學生的見解明顯不對時,教師也應給予婉轉的評價和鼓勵。學生受到肯定、激勵和鼓舞時,其自信心會增強,心態會更開放,表達會更有活力,更顯創造性。
三是相互造就,教學相長。師牛對話的過程,是各自心靈交流、智慧碰撞的過程,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在對話中,當學生認識達不到一定高度時,教師要做向導,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化認識,或為學生提供一份“僅供參考”的見解;當學生的觀點比教師更先進、更具有理性時,教師應摒棄“師道尊嚴”的面子,虛心接受學生觀點的合理因素;當學生與教師的觀點不同時,只要學生言之有理,教師就應尊重學生的個人意見。教師與學牛的對話就應這樣互相造就、教學相長,從而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
二、學生與文本對話,是語文閱讀教學對話的關鍵
閱讀教學過程,首先要保證學生獨立、允分、深入地與文本對話,使學生直接面向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對話、交流感情。這是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儲備”過程。如果學生對文本只讀了一兩遍,便大發議論,怎么能避免言不及義、錯誤百出呢?再說,積累語言以及學會讀、寫是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學生不充分讀書,又怎能感知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進而運用語言呢?可見,學生與文本對話,是教學對話的關鍵。那么,如何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呢?
一是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原驅動力。學生只有對文本感興趣,才會傾注一腔熱情去閱讀文本,實現與文本的充分對話。所以,教師要充分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如我教《九寨溝》一課。課始,我播放了一段九寨溝的風光片,學生無不為九寨溝的雪峰插云、古木參天、平湖飛瀑、異獸珍禽而陶醉。此時,學生都表現出了極大的閱讀興趣,我便讓學生打開課本,課堂上一片書聲瑯瑯。
二是調整學生心態,鼓勵學生以文本為友。有人將閱讀活動比喻為“以文會友”,是很有道理的。教師要調整學生心態,鼓勵學生以文本為友,讓文本意義與閱讀主體之間相交流、雙向互動。閱讀時,主體的各種相關知識與生活體驗都被文本信息激活,與文本意義發生碰撞,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與文本對話。
三是適時引導與點撥,疏通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讓小學生獨立、充分、深入地與文本對話,自然離不開教師適時的調控示范和點撥。那么,如何示范點撥呢?著名特級教師張慶認為:教師在學生與文本對話過程中,好像一個“婚姻介紹人”,其任務是把文本介紹給學生,使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讀書。作為介紹人,應當留出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交流,該避讓的就要避讓,不要過多地居間聒噪、喋喋不休。只有當交流的過程出現了“故障”,介紹人才出面幫助排除。
三、生生自由對話,
是語文閱讀教學對話的精華
學生與學生自由對話的過程,是個體對話走向成熟、全面、深刻的過程,是以石擊石的火花迸射,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是相互切磋,是相互啟迪,是語文教學對話的精華。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自由對話更實在、更深刻、更精彩,就要做到這幾方面。
一是面對全體學生,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一花獨放不是春”,如果課堂上僅僅是教師和幾個優秀學生唱“主角”,其他學生當“配角”或“群眾演員”,甚至當“觀眾”,那就不是真實意義上的生生對話。教師必須樹立面向全體的意識,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各抒己見,在每個幼小的心靈中都播下思想的種子,在切磋對話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長葉,開出絢麗奪目的花朵,放射思想之花的光彩,吐出回味無窮的芳香。這樣的課堂才是“萬紫千紅春滿園”。
二是指導聆聽,使學生學會處理信息。學生之間的對話,如鐘啟泉先生所講:“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了,這樣就可能產生新的思想。”那么,他人的信息如何吸收?前提是要聆聽他人講什么,并且細心揣摩,虛心接納,然后作出評價,哪些為自己所認同,哪些為自己所反對,從而充實自己的思想。南此可見,學會聆聽,學會處理既得信息是對話能否流暢進行的關鍵。
三是鼓勵辯論,讓創造性思想大放異彩。一如鐘啟泉先生所講:“在同他人的對話中,正是出現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見解,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造。”學生之間的對話正是在交往中碰撞,在爭論中啟發,以思想換思想,從而才有所創新的。如我教《說勤奮》一課時,讓學生圍繞“你認為在工作學習中,是勤奮重要,還是聰明更重要”分組展開討論。有學生說:“勤奮更重要,勤能補拙嘛。”有學生說:“聰明更重要,一個白癡再怎么努力也不會有多大的出息。”有學生說:“對兩個差不多勤奮的人來說,聰明更重要;對兩個差不多聰明的人來說,勤奮更重要。”有學生說:“聰明不聰明有一定的先天因素,況且據科學家研究,大多數人智力水平都差不多。那么,起決定作用的只有勤奮,而且勤奮的人因為勤奮也會越來越聰明的。”你看,多么有創新性的見解呀!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要讓學生在對話中體驗語文閱讀,教師就應為之付出大量的心血。而學生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創造性的釋放,則是教師得到的最豐厚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