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在閱讀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取寫作的規范元素,更重要的是獲取核心意義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閱瀆時,學生可以積累語言、豐富知識、拓展認識,還可以受到心理與情志的熏陶。因此,學生只有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才能寫出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好文章。
在寫作中,若我們僅僅教給學生一些寫作技巧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學生寫出的文章往往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故只有在大量閱讀中,讓學生充分獲取語言信息,借助規范的語言實例,不斷充實自己的內存,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學生作文語言匱乏、言之無物的頑疾。
那么,如何才能讓瀆、寫二者有機結合并相互促進呢?
一、讓閱讀成為寫作的源泉
語義教材上的閱讀材料,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經典文學作品,因此在閱讀這些作品時,學生會獲得更豐富更規范的信息材料,積累更典范的語言信息。
一要在閱讀中探究文章題材的取舍。
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教師可以從作者當初選材的角度入手。以素材為切人點來理解文章內容,組織學生成立探究小組,分頭查找相關資料,通過對資料的對比,去感知作者選材的精妙之處。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到作家寫作的情感,學到選材的基本要領,以后進行類似主題作文時,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了。
比如,在教授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課時,我把“常規”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一些改動:要求學生根據游記散文體裁的特點,按照游記的線路,找出幾個主要場景,如初見草原——歡迎遠客——親切相見——熱情款待——聯歡話別。然后我讓學生想象一下:老舍去草原,只經歷了這些場景嗎?學生經過討論便知:作者還有很多的見聞可以寫下來。這時我就追問:要是都寫在這篇散文中,把所有的場景都寫出來,好不好?學生從選材角度回答:不好,太噦唆了。接著,我又讓學生思考:如果典型的場景依然還很多,怎么辦?學生回答:以全篇文章的需要為主,選擇最有代表性的場景。
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弄清楚游記類文章在選材上的經典意義和特點了。有了如此的閱讀體會,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再去寫作社會實踐活動心得或者參觀游記等題材的作文時,對材料的選擇自然就會水到渠成了。
二要在閱讀中捕捉文章寫作的生成。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很快進入閱讀的內容里,而忽略了這些經典文學作品所表現的寫作元素。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抓住典型,引導學生生成,切實達到閱瀆與寫作的密切結合。茅盾先生曾指出:“‘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低形式。”故學生習作時模仿范文,是踐行讀寫結合模式的一條重要路徑。
抓住作品情景,生成寫作情景。有些文章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會通過不同情感來描寫出不同的情景:或莊重—詼諧,或明快一含蓄,或豪放一柔婉,或簡練一豐富,或平實—絢麗……這些都很適合學生仿寫。教師可設置一個情景,指導學生生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形式和寫作內容。
抓住文章樣式,生成寫作樣本。學習什么文體的課文,教師就要指導學生寫同類體裁的作文。學記事文章,就寫記事文章;學狀物寫景的文章,就寫狀物寫景的文章;學科學想象的文章,就寫科學想象文章,以此類推。
抓住文章主旨,生成寫作方向。課文從哪個方向確定中心,教師便指導學生從類似方向確立作文的中心。如在閱讀《牛與鵝》一課時,通過感悟課文內容,了解課文蘊含的道理,認識到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那么,根據這樣一個立意思路,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寫童話《鉛筆與橡皮》等作文。
抓住作品結構特點,生成布局謀篇意識。如學過《桂林山水》之后,課文的首尾呼應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開頭為“桂林山水甲天下”;結尾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中間寫出桂林山水的特點——山是“奇、秀、險”,水是“綠、清、綠”。這樣的章法很清晰,自然而然就生成了學生的寫作結構意識。
抓住作品經典語言,生成語言積累。這種讀寫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因為他們在積累經典語言的基礎上,會感悟到語言的魅力,并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語言學識。如在閱讀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一課時,作者有一段經典感悟:“雖然我知道人永遠跑不過時間,但是可以比原來快跑幾步。雖然那幾步很小很小,但作用卻很大很大。”這便可作為學生寫作的經典積累,以后寫作時信手拈來就是了。
二、讓寫作成為閱讀的延伸
在學生的寫作中,既有對閱讀積累的表現,又具有自己情感的滲透。所以,這種“因寫作而引起的閱讀”,就是對寫作的成品進行評改的過程,就是讓自己的寫作結果通過評改而促成閱讀的延伸。
在以往的作文評改時,很多教師采取的都是先改后評,到頭來費力很大,效果卻欠佳。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作文評改時,教師要想辦法挖掘學生在閱讀方面的積極因素,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寫作的不足,從而倒逼學生形成修改意識。
對于每次作文的講評工作,語文教師都要閱讀所有學生的作品,在閱讀中總結出學生選材、段落、層次、語言上的特點,并找出相應類別典型作文的一篇或兩篇,作為修改的范例發給每位學生。在講評課上,首先要讓學生閱讀這樣的范例文章,邊讀邊做標記,劃出自己認為值得學習的地方,或者是自己認為應該修改的地方,或者是自己能夠修改的地方。接著才是再次閱讀,這時就可以在自己劃出的需要修改的地方做相應的修改了。最后,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發言,發表自己閱讀后的意見和建議。教師可以邊巡視邊參與,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疑難問題。從閱讀的角度來評論該篇文章立意深淺、布局謀篇以及語言運用情況。然后對閱讀結果進行全體交流,得出結論,指出此次作文的特點,以及必須達到而此次未達到的標準。
寫作后對閱讀的延伸,減輕了教師主觀評改的偏見,更體現了學生直接參與、積極活動和親身體驗的過程。學生在閱讀別人的作品時,從情感和寫作技法上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再認識與提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評改過程,學生更容易投入,能更準確地把握寫作的一般技法,提升寫作的功效。
一個優秀作品的創作必定有著豐富的閱讀,無論是書籍的閱讀還是人生的閱讀。故只有當閱讀達到一定程度后,主觀上才會有種訴說的欲望,進而通過文字表現出來。但反過來,學生只有在寫作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在哪里,從而在接下來的閱讀過程中有的放矢地吸取有益的營養。可見,閱讀與寫作互為目的與手段。
今天,我們從閱讀與寫作兩個角度來談語文學習,就是對語文教師、語文學科、語文學習者的一種再認識。其本意就是:讓學生真正有所思從而有所想,并且在具備一定思想底蘊后進行更深層次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