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忻杪
運動員身高降低了?
以勇士隊德雷蒙德·格林為例,他的站立身高達到2.01米,在今年總決賽中有三場是以首發中鋒身份出戰;上賽季太陽隊的P.J.塔克,他身高只有1.95米,卻多次被主教練霍納塞克推到大前鋒位置上,仿佛20年前的巴克利再現。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歸結起來,就是在大前鋒和中鋒這兩個過去沒有身高根本就打不了的位置上,現在出現越來越多的小個子,小球時代似乎不可逆轉。
內線如此,后衛位置上,變革也在悄然進行。身高不再成為球員們的障礙,在過去往往靠海拔取勝的一號位上,擁有速度和出色投射能力的小個子也開始涌現,賈米爾·尼爾森、J.J.巴里亞、阿隆·布魯克斯、泰·勞森……他們都曾闖出過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以往身高就是球場上絕對優勢的觀念,如今正在被格林、塔克這樣的球員改變,雖然在對位時,他們比對手的內線矮上十公分甚至更多,但在關鍵時刻,往往卻能收到奇效。
讓我們再看看過去的實例——早期NBA,秉承著“一寸長、一寸強”,對于身高偏矮的球員們,哪怕天賦再好,都很難獲得生存空間,上場機會就更少了。過去35年間,也就是從1980-81賽季開始,聯盟平均身高為2.01米。而根據Basketball-Reference網站統計,在1962-63和1979-80兩個賽季中,聯盟平均身高都為1.98米,更早的1954-55賽季,這一數字則為1.95米。
不難發現,NBA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身高是呈不斷走高趨勢的。高度意味著一切,高度意味著能更從容地處理球,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出色的籃板手們身高普遍在2.01米之上。能比別人高一點,出場時間就多一些??涩F在,這點已經不是絕對的了,最近十年,對高度的迷戀正在悄悄退散。
遠投擊敗了大個子?
如今,球員們的技術特點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曾經被絕大多數球隊所忽視的三分球戰術,正在成為每隊精心打磨的新進攻利器。按照統計,上賽季NBA30支球隊的投籃出手比例中,有26.8%是三分出手。比賽變得不同了,對陣容高度的追求正在降低,如何能夠最大限度挖掘出普通高度上的進攻多樣化,成為了新趨勢。
因為小球的緣故,鋒線球員們的外線進攻能力成為了一項重要考核指標。與此同時,如何能夠拉開空間,如何能夠把握住比賽節奏,利用好球場上的每一個角落,成為了各隊主教練新的研究方向。當然,小球的問題也有很多,比如在鋒線位置上,因為身高帶來的保護球、錯位之后的防守劣勢,就是矛盾之一。
正如我們在今年總決賽中所看到的:每一名球員都成了三分線外的進攻威脅,防守因為忌憚三分進攻,被最大限度地拉開。對防守球員來說,如何能夠保持住彼此間的緊密性,已經成為了問題。換句話說,即便NBA有的球隊如今仍舊對身高情有獨鐘,但在特定的位置上(比如大前鋒和中鋒),還是需要被迫做出改變。
當然,這不可能一步到位,畢竟在過去十年里,大前鋒位置的平均身高仍舊是2.05米,中鋒則是2.13米。且只有在這兩個位置上身高出現下降,我們才能說真正的改變開始發生。中鋒位置上,進攻戰術現在已經很少圍繞他們制定,但是在防守端,具有一定身高優勢,依舊極其搶手。小球所推動的身高下降改革,顯然,在內線位置上,有改變,但還是不夠迅猛。
大個子不再重要了?
NBA從1979年開始進行三分球計量統計,可以說為今時今日的進攻體系鋪平了道路。大個子們在進攻中普遍已經成為了輔助角色(盡管2014-15賽季仍有27.7%的球員身高超過2.08米),只有很少一部分(比如考辛斯、安東尼·戴維斯),才能稱之為球隊的進攻核心。
但不能否認,大個子們的存在依舊很重要,他們還是會給球隊帶來驚喜,而且有著更多期待的空間。
一方面,不斷涌現出來的投手,尤其是卓越的三分球投手們,正在讓各隊改變觀念,對身高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另一方面,也是相對重要的一點,外線球員們的進攻范圍更大,而不是像以前在相對固定的區域內完成。
2014-15賽季,NBA30支球隊一共有205570次投籃出手,按照官網統計,其中46.9%來自籃下合理沖撞區和三秒區。
人人都知道,距離籃筐越近越容易得分,所以反過來,球隊也需要有些籃筐保護者。因為如果一名大個子能夠在防守端,成為值得信賴的保護者,那他同樣有很大的價值。
另外,在上賽季所有至少有過三次投籃的內線籃筐保護者中,前20名球員里,只有5名身高低于2.08米,一名低于2.05米。即便將統計范圍放大到前60名,也只有4名球員的身高低于2.05米。
小個子內線球員的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依舊沒有那么緊俏。NBA已經早于世界意識到進攻端小球戰術或小個球員的優勢,但一味忽略身高還是不行。
只有一種方式能生存?
在今年六月的選秀大會上,肯塔基大學主教練約翰·卡利帕里成功推出了兩名大個子球員,狀元唐斯和六號秀威利·考利-斯坦恩,在關于未來發展的預測中,兩個年輕人獲得好評無數。
“我理解什么是小球,小球就是那些2.01米的家伙有靈活的腳步,同時還有后衛一樣的雙手。但現在,我會要求那些2.13米的大個子也去做同樣的事情?!笨ɡ晾镎f,“未來三年,如果每隊有兩個2.13米以上的大個子又能突破又能投籃,那我們還是會回到雙塔時代。”
這會實現么?未來也許,眼下不可能。下賽季,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湖人隊主教練拜倫·斯科特希望科比去打四號位,就像步行者隊主教練沃格爾希望保羅·喬治去打大前鋒一樣。
ESPN著名記者克里斯·波拉德說:“我們時??吹焦锼埂ぐ投魉故乔驁錾献罡叩那騿T,我們也會看到五名球員都能打擋拆,看到博格特坐在替補席上,看著德雷蒙德·格林面對德懷特·霍華德或莫茲戈夫。勇士是個特例,要想追求小球,鋒線球員必須有很好的移動能力和投射能力,這樣才能讓小球戰術成功??蓪τ谄渌蜿爜碚f,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不認為球隊可以在單純追求小陣容的基礎上,就具備爭冠實力?!卑驳卖敗げ└裉匾策@樣認為。
的確如此——在NBA范圍內,無論大個還是小個,都只是一種嘗試,如果能具備競爭力,目的就達到了。所以對于身高,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需要有更辯證的理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