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
淘寶、京東等購物網站熱賣的洗臉機,因其宣傳的深度清潔功效,受到廣大女性消費者的追捧,“洗臉神器”一夜之間火了。隨之火了的還有這款洗臉機的制造商陳溪,一家媒體甚至用“一個大男孩用科技創造美人”為標題來宣揚這位青年創業者的事跡。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款洗臉機在核心技術上與國際知名化妝品公司歐萊雅的一款產品嚴重雷同,隨后引起了歐萊雅公司的注意。
經過仔細比對,歐萊雅公司發現該產品在核心技術上抄襲了其公司旗下的個人護理產品,于是以侵害發明專利權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并提出600萬元賠償金的要求。創下2000萬元銷售額的洗臉機真的存在侵權嗎?聲稱“自主創業”的陳溪是否剽竊了他人技術?
歐萊雅提起訴訟
2012年5月注冊地址在香港的某公司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局申請洗臉機注冊商標,并于次年注冊公告,開始在網上售賣洗臉機,并逐漸形成一定的銷售規模。
歐萊雅公司早前通過收購的方式,從美國太平洋生物科學實驗室有限公司受讓了“個人護理工具的震動刷頭連接系統”發明專利?;谏虡I敏銳性,歐萊雅公司盯上了這款洗臉機,并嚴重懷疑此款產品剽竊了其公司“個人護理工具的震動刷頭連接系統”發明專利。為了維護本公司利益,歐萊雅公司立刻采取行動,展開證據的搜集和保存。首先,在公證處電腦上,歐萊雅公司進入淘寶等購物網站搜索到該洗臉機旗艦店,下單購買了數件該款洗臉機用于檢測。通過逐一對比,結果發現該款洗臉機落入其專利權獨立權利要求,構成專利侵權,接著對這些侵權產品進行拍照并分別進行了裝箱密封保管。
隨后,歐萊雅公司在公證人員的見證下,通過購物網站所顯示的信息,核實了生產、銷售該款洗臉機的主要是注冊地址分別為香港、上海的兩個母子公司以及杭州某經銷商,同時搜集該洗臉機在網上的銷量、單價等相關銷售記錄,一并作為證據保存。掌握大量證據之后,歐萊雅公司將這三家公司告上法庭,要求三家公司停止制造、銷售和許諾銷售侵權產品,銷毀侵權產品及其設備、圖紙等相關實物和資料,并賠償其經濟損失600萬元,支付其律師費、調查費等50萬元。
然而,香港某公司在庭審中辯稱,歐萊雅公司是通過受讓的方式獲得的發明專利,不符合專利法關于創造性的要求,應屬無效。杭州某公司也堅持認為歐萊雅訴訟主體資格存在問題,同時辯稱,其通過香港某公司書面授權,簽訂合同對涉案產品進行運營和銷售,理應由香港某公司承擔相應法律責任,且接到訴訟后已經停止產品運營,遣散人員及閑置辦公設備,故其不存在侵權故意,不構成侵犯發明專利權,不應承擔賠償責任。上海某公司未到庭應訴。
三家公司系一人控制
上海一中院經審理查明,“個人護理工具的震動刷頭連接系統”專利由美國太平洋生物科技實驗室有限公司所有, 2013年8月,專利權利人變更為歐萊雅公司,因此,歐萊雅公司對轉讓后任何侵犯該項專利的行為有權訴訟并獲得賠償,回應了香港某公司和杭州某公司對于歐萊雅訴訟主體資格的質疑。
之后,歐萊雅公司向法庭出示了司法鑒定所提供的專利侵權司法鑒定書并請到鑒定人員出庭作證,法院根據司法鑒定意見并結合庭審對比的事實情況,確認被控侵權產品的相應技術特征與歐萊雅公司此款個人護理用品的專利技術特征相同,構成專利侵權。
同時,歐萊雅公司認為三家公司系由同一人控制的公司,存在密切合作,香港某公司、上海某公司為空殼公司,杭州某經銷商才是洗臉機的實際生產者。法院根據被控侵權產品的食物包裝盒所載產品信息、生產地址及其銷售網站所載外觀圖,確認香港某公司與上海某公司是委托方與被委托方的關系,兩者均實施了制造、銷售侵害歐萊雅公司專利權的行為;杭州某公司曾在購物網站銷售過被控侵權產品,且與網站有商務合作,可認定為銷售、許諾銷售侵害歐萊雅公司專利權的行為。
對于杭州某公司堅稱自己對于侵權行為并不知情的陳述,法院查明,香港某公司的現任董事長兼法人代表陳溪,同時也是上海某公司的股東,又是杭州某公司的出資人和董事,可以證明三家公司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杭州某公司不可能對侵權行為毫不知曉。杭州某公司聲稱自己銷售的洗臉機有合法來源,但是僅提供其與香港某公司的委托書、收據、授權書,而無相應發票、付款憑證等,亦無法證明被控侵權產品是合法取得。并且公證證據證明其在歐萊雅公司提起訴訟后仍在積極銷售被控侵權產品,這也是考量銷售者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因素之一。據此,法院認定杭州某公司侵害了歐萊雅公司的專利權,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賠償標準依據實際損失
根據淘寶等購物網站頁面顯示,截至2014年5月,三家侵權公司至少已銷售該款洗臉機7萬余件,獲利超過1,500余萬元。歐萊雅公司對以上頁面信息保存并做了公證,據此要求按照三家侵權公司獲利情況賠償其經濟損失,并且認為其僅主張600萬元賠償金遠遠低于侵權產品的獲利,當屬合理。
對于1,500萬元銷售額的數據,侵權方杭州某公司大喊冤屈,并提供了部分網站的截圖,包括“刷單顯然成為人盡皆知的秘密”、“雙11內幕”等證明存在網店通過刷單的方式獲得流量,所記錄銷售數量不真實。另外提供了社保清單,證明其不具有制造被控侵權產品的能力,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銷售量。
法院認為,第一、關于被控侵權產品的數量,歐萊雅公司主張以網站顯示的被控侵權產品的銷售數量作為計算依據,因銷售網站存在刷單行為以抬高銷售記錄吸引消費者的客觀事實,故銷售網站顯示的數據僅作為參考因素;第二、關于被控侵權產品獲利,歐萊雅公司主張以網站顯示的類似聲波清潔產品的平均批發價格與實際銷售單價之差作為計算獲利的依據并不客觀,且所涉專利技術對于洗臉機整體的貢獻率也無法查清。因此,法院綜合涉案專利權類型、專利保護范圍、被控侵權產品的銷售情況、社會公眾對歐萊雅專利產品的認知程度等確定其遭受的實際經濟損失為100萬元。
除了賠償金,歐萊雅公司還在本案中索要律師費、調查費等50萬元,并提供了律師聘用協議、國際匯款貸記通知書等證據。法院認為,歐萊雅公司支出的公證費、翻譯費、鑒定費、侵權產品購買費用與被訴方的侵權行為直接關聯,應予支持。歐萊雅公司為本案聘請律師參加訴訟、查詢工商檔案等,但律師費用過高,因此根據本案案情復雜程度、調查取證的難度等因素將歐萊雅合理費用支出調整為23萬元。
據此,上海一中院一審做出判決,判令三家侵權公司立即停止侵害歐萊雅公司享有的發明專利權,并連帶賠償其損失100萬元,支付歐萊雅公司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出的合理費用23萬元,駁回歐萊雅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
法博士點評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發明專利權被授予后,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制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否則即屬于侵害發明專利權的行為,依法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第十七條規定,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制造并售出的專利侵權產品,能證明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杭州某洗臉機銷售公司無進貨渠道、產品進價、有關票據等證明其產品有合法來源,不能排除其對侵權行為知情的可能,因此同樣侵犯了歐萊雅公司的專利權,需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第六十五條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確定的,可以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權利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權利人的損失、侵權人獲得的利益和專利許可使用費難以確定的,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型、侵權行為的性質和情節等因素,確定給予一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賠償。
本案中,原告歐萊雅公司未提供其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情況,主張以三被告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其經濟損失,但是對于侵權產品刷頭獲利金額、聲波皮膚清潔系統所獲金額、刷頭對于聲波皮膚清潔系統的貢獻率均無法查清,故對歐萊雅公司以三被告因侵權所獲得利益確定經濟損失的主張,難以支持,而是綜合涉案專利類型、專利保護范圍、被控侵權產品的銷售情況,社會公眾對歐萊雅專利產品的認知程度等,確定歐萊雅因本案遭受的經濟損失為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