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蘇蘇州。號豆廬、近墨者、味閑,別署百樂齋、味閑草堂、三百芙蓉齋。擅書法、國畫、篆刻、美術理論及書畫印鑒賞。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出版有《中國篆刻大辭典》(主編) 等專著逾百種。現任上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理事長、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名譽院長、上海中國畫院顧問(原副院長)、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首席顧問、西泠印社副社長等。
我從四歲學寫字,六歲學刻印,十幾歲學寫文章、新詩,三十五歲繼學繪畫。在鄭竹友、方介堪、馬公愚、謝稚柳、陸維釗、方去疾、陸儼少、沙孟海、李可染等師輩的教誨下,一路風風雨雨、磕磕碰碰、質疑釋難、東沖西撞、義無反顧、心無旁鶩地淫浸其中。要之,藝術是我的至愛,乃至是我精神、生命的支柱。
然我自忖寂寞而悠長的七十年,苦中生樂,唯一與“學”為伴。往昔是這般的“學”過來,今后還將這般地“學”下去。唯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吸收,不逾矩不,才能老勿自縛、老則不萎、老而彌堅、老有所得、老去無悔。學藝七十年,它權當是我學藝途中的一個驛站,也相信心存未來的人是不會老的。
論天賦
天賦這東西,講早了或“預支”了,往往不是激勵人,倒是適得其反地麻醉人。憑生出盲目的自負和懈怠。切忌在果實結出前妄論天才。勤奮驗證天才,天才出自勤奮,刻苦決定成敗,天才不可仗恃。切記切記。
論成才
攻藝者不能貪生名利心。學藝早熟者是春花,中歲有成者是夏花,老而有成者是秋花,衰年大成者是冬花。攻藝一生,焚膏以繼晷,四季過盡,仍不花開,也無需抱憾。一生充實,腳踏實地,悅心冶性,心花怒放也不錯,亦值。
論讀書
天下唯一吃不飽的樂事是讀書。讀書講到底是用古今中外的智慧來壯實自己。書要讀得多而精,貴在消化融通,詩心文膽,化一為萬,生發出成果來。以萬本一利為下策,一本萬利為上乘。要言之,抓五百“壯丁”來,作三萬精銳用,心裁別出,獨樹高標,方是圣士妙人。
論堅忍
我攻藝喜歡用“堅忍”一詞。拒用堅韌,因為真正的百折不撓是發自“心”的“忍”,“心”的不屈,而不是物事上或借助外力的扭不斷的“韌”。只有內心的堅忍不拔,才有精神上扛得住、拗不斷的保證。咬緊牙關拼到底,不言客觀,不言放棄,總歸會有收獲。
論打通
藝術貴打通盤活。骨骼,肌肉,血脈,神經,穴位,辯證為用始為活且通。藝術的各個學科和門類像一只大馬蜂窩,如若持之以恒,由約而博地把緊挨著的書、畫、詩、文、印等蜂穴的薄壁打通,必能左右逢源,產生神奇的復合化學效應。然而,打通盤活大不易,需要靠度年如日般的讀書、思考、體悟、歷練和踐行。
論藝術圈
藝術有圈,只是為了切磋、攻錯、互補、立異,除此不宜。化圈為域,收益更豐。藝術不是娛樂圈,攻藝者要力求遠離商業活動和搞笑般的炒作,力排千般萬種炫目移神的誘惑,藝術是需要以誠實而虔誠的殉道者心態去捍衛的事業。扎扎實實而擠盡水份的勞作,決定藝術的含金量。
論風格
藝術風格講究“不可無一、不可有二”。抱著別人的寶貝,充當自己的創造是自欺欺人的;把陳與新對立和割裂開來,同樣是不可取的。出于時代的責任,務必要推陳出新,力求突破。“陳”是前賢的創新成果,推陳,為的是借鑒學習前賢之新而出新。從本質上講“推陳出新”的內核是“推新出新”,即推往昔之新,出未來之新。
論自我評價
攻藝不能以有小成而大快。攻藝如登山,一步一個腳印,一階高于一階,登頂遠眺,別自詡是“登泰山而小天下”。需知,此時也小了自己。即使身居峰巒,還要清醒地明白:山外有山,山外有天。登天比登山何止是艱辛千萬倍。樹高標且自省者方有大成。
論名利
我大半輩子虔誠地做著藝術夢,全身心地追逐著曼妙無比的藝術。在如今的商品大潮里,藝術上的成功,客觀上會帶來名利,但是要看淡它,是藝術之外無足輕重的附庸。千萬不可本末倒置,追逐到了名利,毀了藝術,也毀了藝術工作者純凈的本真。
論批評
搞藝術,一輩子就是在品評里生存。品評是有褒有貶的,表揚是糖,批評是藥,糖可以少吃、不吃,有“病”之軀,藥是不能不吃的,用淡定寬容、感恩的心態對待批評,藝術才會進步,才會更上一層樓。重視批評者是明白人,抵觸批評者是呆子,能經常自省者是高人。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