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平等
【摘 要】作為特殊群體的卓越班,其人才培養應有其與眾不同的特殊性。結合親身執教實踐,針對卓越班人員特點,提出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內涵的若干問題,并探討可能可行且行之有效的相應對策,以期因材施教,事半功倍地踐行卓越人才培養,提高人才質量與素質、使之成為名符其實。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輸電工程;機械工程;四強;六性
0 引言
卓越工程師班是繼跨專業前百分之五選拔后的又一個別組合培養的專門群體,一般約為30人,如輸電2011卓越工程師班、輸電2012卓越工程師班30人或接近30人,又如機械2011級卓越工程師班28人。經過4輪卓越工程師班的理論教學,感慨頗深。現結合親身教學實踐,針對專業特點,兼顧學生實際,僅就卓越工程師班現狀進行回顧,對培養目標及標準問題進行探索。
1 卓越工程師班學生現狀
卓越工程師班一般30人左右,從規模上看,相對于普通班學生而言便于因材施教。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致使教學安排表現得較為隨意。一會單班上課,一會混合上課。比如機械2011級卓越工程師班的理論力學是單獨上課,而材料力學則是混合上課;輸電卓越工程師班的理論力學則是混合著上,材料力學便是單獨上。2012級輸電卓越工程師班又單獨上,這種隨意安排無形中給學生一種錯覺——與普通班學生一樣。加之與普通班學生的橫向溝通,越發滋生了某種“安全感”,比如“一樣的教學,一樣的考題,一樣的標準”。面對“三個一樣”,卓越班的學生不無自信地說“有那么多普通班學生墊底兒,焉用學習乎”?何況還有那么多的降級生,學校還有關于不及格的限制,大可不必擔心掛科與補考。一旦全無憂患,自然釋放壓力。加之就業招聘某些特殊現象,致使學生學習動力不足,于是便混同于普通班學生而隨心所欲。“開小差,做家教,癡網吧,上駕校。”僅以家教為例,經過溝通與了解到:一個男生占80%的卓越班,竟然有70%的男生做家教,而且有的個別學生同時做三份家教。毋庸置疑,家庭困難的學生做一點家教,聊補一點生活、學習之需無可厚非,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感受社會。強化一下創業意識也非壞事。問題是過分地分散學習的注意力,“喧家教創收之賓,奪學習文化之主”。[1]是否有得不償失之感?此外,即使沒做家教的學生也多有“借卓越班之名,行普通人之實”的心理與行為。
一言以蔽之,卓越與普通只有分數上的量變,沒有素質上的質變。而且那點微乎其微的量變,也還是被不學習的學生所襯托出來的。這就是卓越班學生的現狀。
2 卓越工程師班學生的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
卓越班在我校僅有“兩屆”,尚屬剛剛起步。經驗不成熟,處于探索階段。其期望目標或人才模式是“四強”暨“實踐技能強于普通班學生;綜合素質強于普通班學生;一技之長強于普通班學生;自學能力強于普通班學生”。為此建議實施以下細則。
3 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細則
3.1 個性培養
充滿個性的人才方顯其才華的生機,具有正能量的個性是難能可貴的。個性即特色。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或是民族,乃至于國家,一旦失去個性,將會是一件可怕的事,千篇一律,百孔一模,你有我有全都有,你無我無大家無。近親結婚之所以出癡呆傻,就是因為相同的基因太多,交集太大扼殺個性。
個性應該上升到特色的高度來認識。要突出一技之長,平均主義,面面俱到,終無大益。
小說《紅樓夢》是一部偉大而不朽的巨著。無論從作品——原名《石頭記》,還是到作者——曹雪芹無不充滿十足的作品個性和作者個性。如果作者曹雪芹不是將個性進行到底,而是沉浸于“詩云”、“子曰”那一套,決然不會創造出紅樓夢這樣輝煌的作品。
換言之,應當給人才成長留有足夠的個性空間。那種“以共性閹割個性”的思想是錯誤的,其行為也是愚蠢的,其結果也將是悲哀的。
那些教書育人的匠師們切不可重復“賈政”的故事,應該多一點“茗煙”精神。[2]
3.2 集成培養
所謂集成培養,這里是指把“知識結構”分成體系的“子塊”。總體設計,局部強化。點亮一盞燈,照紅一大片。比如輸電工程專業就可分為《力學子塊》——完成導線、桿塔、基礎、金具等受力分析及其力學計算,為安全設計奠定必要基礎;《鋼混與鋼結構專業規范子塊》——完成結構設計中的規范運用以經得起法律法規的檢驗;《金具與電氣子塊》——完成電氣與絕緣等電氣特性設計;對于機械工程專業可分為《力學子塊》——完成或提供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制造這些必備的基礎,《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制造專業規范子塊》——完成機械設計、制造中的規范運用以經得起法律法規的檢驗;而《機械制圖與公差測量、數控機床子塊》——完成生產加工等技術環節。一般說來,總體培養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常常是欲速則不達,茫茫然累死不見效。猶如醫生治病,很少有醫生能把多種病一下子治好,但卻有多數醫生針對某一種病進行專攻,往往是容易見效的。建筑設計叫做單體設計,若干個單體設計組合起來就形成了總體設計。
機械設計叫零件,而若干個零部件有機組合則成為機構等諸如此類 無不表明“一口吃個胖,一宿就變樣”只能是癡人說夢。
3.3 專項培養
即結合學生可能的潛力優勢,配合具有一技之長的教師任導師。因材施教,對癥下藥。以長助長,因勢利導。
3.4 強化培養
即強化“六性“培養,切實提高素質能力,讓卓越成為名符其實。這“六性“是:記性、悟性、靈性、韌性、耐性、德性。
(1)記性:也稱記憶力。作為知識分子,讀書萬卷,啥也沒記住,腹內空空,離開表,離開電腦,離開外圍提供,就什么東西也說不清、道不明,道三不道兩,這樣的人既沒有應變能力,也不會有創新精神,更談不上發明創造了。記性絕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某種自我潛意識規律下的技巧性記憶。這種自我潛意識規律,就是悟性的范疇。
(2)悟性:即由此及彼的意識、觸類旁通的能力、花樣翻新的本領。比如能用45度和30度特殊角求解15度、60度、75度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能用泰勒展開級數計算函數的數值。當然,近代計算機的迅速推廣與普及、早期計算器的問世,足以應酬此類計算,這里不過是舉例而已。悟性積累多了就會產生質的飛躍,變成靈性。
(3)靈性:突破的火花、創新的天使。處發明創造之界者,必須具備足夠的靈性以具有足夠的好奇心。英國的瓦特能夠從“壺蓋為什么會動”的好奇中發明蒸汽機,說明他具有超人的靈性。有靈性的人好奇心就大,好奇心大的人靈性也就高。此乃“雞與蛋”的對立統一辯證規律,彼此相生,互為因果。悟性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靈性也不是從頭腦里固有的。必須經過長期的積累沉淀,反復地強化,反復訓練。甚至再積累,再沉淀。其過程不僅是長期的,而且是艱難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沒有足夠的韌性是不夠的。
(4)韌性:韌性者,堅忍不拔,柔韌有余,百折不撓,鍥而不舍也。無論做什么事情,都難以在易如反掌、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順境中完成,即使是一鼓作氣,也難以實現預期目標。非下苦功夫不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常言道:堅持就是勝利。電視連續劇《天道》中有一句著名臺詞:“兩人決斗只要你還有一口氣,你就是勝者”。著名大詩人王國維談成功之人的感慨時也有一段名言。他說:“但凡成功人士一般都要感悟三種境界:一種是“昨夜秋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第二種說的就是韌——韌性,第一種也是有韌性的成分含于其中。其實那第三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是強調韌性的,只不過還要再加上一點癡迷而已。這“眾里尋他千百度”也好,《三國演義》里“三顧茅廬、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九伐中原”也罷,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怕重復,不怕反復,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則不達,也要承受持久,立足長遠。這就需要有足夠的耐性。
(5)耐性:足夠的耐性、耐心、忍耐力甚至忍辱負重,都不失為成功者的必備要素。對于文人而言有“忍一時風平浪靜,怒一時電閃雷鳴”。而對于科學研究而言,常常遇到兩種問題:一種是十分復雜,難啃難嚼的,另一種則是數量極大、十分繁瑣,煩不勝煩的。這前者需要韌性,后者需要耐性。有時要面對繁瑣的數理推演,有時需要檢查單位是否統一,有時還需要量綱一致,有時還有將一個繁瑣的算式結果計算出來。這些若沒有足夠的耐性是斷然做不到的。
以上是人才培養中有關學術和技術方面的思考,下面將探討關于組織、制度、政策等方面的對策問題。
4 加強引導,營造氛圍
但凡做一件事情,都需要首先營造氛圍。卓越工程師班也是一樣,也需要營造氛圍。即在學生中營造與眾不同之氛圍,令當局者有一種有名有實的感覺意識與責任。而在相應的學生以外——旁觀者,營造一種氣場——吃小灶,特殊對待。同時也應讓相關人員——任課教師與相關管理人員感覺到有力度、有熱情、有激情。
5 橫縱齊抓共管,集團協調作戰
即縱向上、下一致,橫向各家統一。各科課程安排一致,各任課教師步調一致。也就是說:各個學院要么你就一混(混在普通班上課)到底,要么你就一獨(獨立安排單班上課)到底,否則首先在當事學生中就不當回事,不以為然。教師也有無所適從之感。到頭來難免一鍋“假成飯”。其結果與初衷動機相反,落了個“勞民傷財徒生怨,枉與他人作笑談”之憾。[3]
6 政策落實,利益到位
責、權、利、效相統一,知與行相統一。切莫雷聲大雨點小,不務實空喊號。
7 加大管理力度,健全激勵機制
動態管理,滾動淘汰或末位淘汰制,嚴格考核,有進有出。
8 改變考核方式
改應試為應變考核,變分數標準為素質標準,突出強化綜合能力。
9 端正態度,自覺奉獻,勇于犧牲
這是相對于卓越班任課教師的一種希望。毋庸置疑,能安排到卓越上課的一般都是教學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強的老師。這些人平時都講大合班3—4個班級,偶爾去上30人或少于30人的單班課,一來不習慣,沒有激情。二來工作量少而不劃算,即使是雙份工作量,也不如上3—4個普通班合班課劃算。更何況還要格外做些特殊的投入,因此,如果沒有正確的敬業態度、奉獻意識和犧牲精神,恐怕難以實現卓越班人才培養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祝賀,秦力,等.土木卓越工程師實踐能力培養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J].科技視界,2014,27(114).
[2]侯景鵬,張令權,等.“三位一體”化人才標準框架模式的構想及對策[J].吉林教育,2012,5(622).
[3]楊冬梅,任國平,等.基于“崗位引導,學做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科技視界,2014,9(96).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