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鄧單月 楊達

【摘要】匯率制度的形成走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經歷了固定匯率制度、中間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我國從建國以來匯率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歷了過去的單一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到現在實行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是國際金融體制變化的必然結果。國際收支是否平衡作為經濟運行狀況的考察目標使得匯率的穩定性成為各國關注的重要問題,在國家機制不斷完善,國際間交往不斷增加,市場競爭逐漸激烈,金融工具不斷創新的環境下,實現浮動匯率制度已經成為將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匯率 匯率制度 浮動匯率制度 匯率制度改革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經濟體制在不斷健全。在全國金融危機后,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美元在不斷地貶值,人民幣在大幅升值之后逐漸趨于平穩,但升值壓力卻為減小,因此研究人民幣的變化將有利于我國市場的穩定。人民幣升值會減少出口,減少我國順差,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但同時升值將影響我國經濟平穩有效地發展。在國際合作中,堅持互利共贏、拓寬國際經濟合作空間的戰略對我國發展是有利的,但也要保持我國市場的穩定性,因此筆者認為應該穩定我國匯率的同時改革目前的匯率制度,增加中央銀行獨立性,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在市場經濟中,價格的波動是價格發揮調節作用的形式,但物價的大幅波動會給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不利于社會穩定,國家政局也會不容樂觀,經濟的發展也不能給人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國家外匯管理局也表示將繼續推進外匯市場穩步發展,推動形成交易方式多樣化、參與主體多元化、交易產品日趨豐富、市場監管透明有效的外匯市場體系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推動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現狀及改革方向
(一)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現狀
自2005年7月21日,我國對人民幣匯率制度做了進一步的改善。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其中所參考的一籃子貨幣是由主要貿易伙伴貨幣組成的一籃子貨幣的匯率,以貿易加權為主、適當加入其他考慮。在計算權重時,主要根據經常項目收支的情況,并結合資本項目收支和本國經濟主體跨境收支的幣種結構,選取與本國經濟來往密切的國家和地區的貨幣,以及經濟交往中使用頻繁的貨幣作為籃子貨幣。但目前我國所選的貨幣中美元所占的比例還是相當大,美國經濟狀況對我國匯率形成的影響沒有得到本質的改變,仍有可能隨著美國的通貨膨脹使得匯率不穩定。
(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
向更穩定、更有彈性的浮動匯率制度是當前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匯率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因此影響匯率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市場中需求與供給的數量、心理預期的改變、不同國家利率水平對國際間的資本流動產生的影響都會影響市場中的匯率。同時國家政策、政治局勢、經濟增長水平也會對其產生影響。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是影響匯率的重要因素,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會使該國貨幣對外匯率上升,反之,該國貨幣匯率下跌。經濟增長水平較高的國家會增加對外國商品勞務的需求,外匯的需求趨于增加,該國貨幣匯率下跌。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也會對匯率產生直接影響。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單一的固定匯率制度到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使得中國在外匯市場逐步站住了腳,但匯率仍然缺乏彈性。以下是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變化情況: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人民幣匯率近一年的變動幅度已經逐漸減小,我國的匯率制度正在不斷完善中。據海關總署公布的2014年全國外貿進出口情況,進出口總值4303.0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46%。其中出口2342.74億美元,增長6.05%;進口1960.29億美元,增長0.53%;貿易順差為382.46億美元,增加47.66%。但相較2013年我國的進出口總值4158.99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7.5%,我國的進出口增幅正在下降,人民幣匯率仍然缺乏彈性。
當前我國的消費物價指數正在不斷地升高,同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也在不斷升值。在截止2015年6月的一年中我國CPI平均增幅為1.5%,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我國的經濟存在諸多的弊端。人民幣對出口存在干擾,減少出口;可能導致投資盛行,以美元表示的國民財富迅速增加,股市和房地產達到高潮,形成“泡沫經濟”;可能使國內投資環境惡化,新增的海外投資減少,國際游資的投機活動可能增加。隨著美元匯率的不斷貶值,人民幣匯率偏離了預期的均衡匯率,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目前我國匯率波動幅度較大,仍在不斷升值,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問題的關注力度加大,會增加我國同一些國家的貿易摩擦。
克魯格曼教授提出的“不可能三角”指出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會影響國家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匯率的穩定性將會影響國家的進出口,匯率不穩定將導致國際收支不平衡,妨礙經濟的發展;在加入WTO以后我國的資本流動已經放寬,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資本的自由流動已經不可避免。此時就需要調整匯率的形成機制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市場化的匯率制度能夠減少國家對匯率的控制,貨幣政策對經濟的調節將更加明顯。
三、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促進經濟結構合理發展,增強經濟發展協調性和競爭力
目前我國經濟結構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首先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第二產業比重過高,第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發展緩慢,各產業之間分散程度較高,集中度較低,相互合作少,導致一些企業生產過剩,一些企業生產能力低下,在經濟運行中長期存在高消耗、低效益、高投入、低產出,在生產中也是走長期依靠政府撥款進行科研再轉化為生產力的道路,缺少真正的投資主體,導致產業技術進步緩慢,科技進步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其次我國區域經濟結構發展不平衡、城鄉收入差距大,發達地區發展受到牽制、落后地區發展缺乏動力,地方保護主義上強調區內經濟發展使得我國難以形成統一的經濟體系,城鎮居民在消費中購買生活用品的比例正在減少,而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比例沒有太大變化。建立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能夠吸引更多的風險投資者,減少政府在科研中的投資,促進產業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維持我國支柱產業在國際中的競爭力。與此同時,企業也將會有較強的購買能力進口先進的資本品和技術,促進企業加快技術進步的步伐。
(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
我國宏觀調控的目標主要是保持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促進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物價穩定要求價格總水平在一個較小的區間浮動,一般用價格指數來表達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化,通常有消費物價指數(CPI)、批發物價指數(WPI)和GDP平減指數三種。國際收支是現代開放型經濟國家的重要目標,它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對外經濟交往情況,還反映出該國經濟的穩定程度。經濟增長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經濟社會所生產的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是國家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同時只有充分就業才能使社會穩定,保證良好的經濟環境,通常以失業率高低作為衡量的尺度。四者是相互關聯的,充分就業要有較高的經濟增長來維持,國際收支又會影響一國的就業水平、價格水平、經濟增長情況。建立自由市場的匯率制度,匯率可以根據市場經濟增長情況調整國際結算時的價格水平,避免經濟的損失。國家通過運用各種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減少國際收支間的差額來保持物價水平,避免形成滯脹,影響經濟發展。
(三)保持金融市場的穩定
金融市場是各種金融工具買賣的場所,它包括了所有的金融交易活動,金融市場提供的貨幣買賣使得金融市場具有了時間和空間上的資源配置功能,同時金融市場還有價格發現、風險管理、流動性提供、信息生產、交易成本節約的功能。外匯的買賣也是金融市場的一部分,保持匯率的穩定才能保持金融市場的穩定。在外匯市場上,通過自由競爭的市場才能形成一個比較有利的均衡匯率。同時買賣外匯的增加將會提高金融市場發展,在進出口中防止因匯率不穩定所增加的成本,管理風險。資本自由流動使得企業和個人能獲得更多信息來幫助他們決定是否進行投資,政府也可以通過這些信息出臺相應的政策,以獲得應對相應問題的經驗,減少未來的損失。
四、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挑戰與對策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
在現行法律體系下要放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顯然是不合理的,就目前而言,需要完善法律法規來規范市場中匯率的買賣,防止在實現市場匯率后外匯買賣中由內部交易、虛假信息、惡意操縱獲利而無法可依的局面。加快金融法規的修改和完善,逐步放開對外匯流動的限制,鼓勵銀行建立外匯買賣體系,進行金融創新,可以從多個角度防止匯率變化產生的風險。只有提供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才能夠逐步建立起浮動匯率制度的框架。同時,又不能過于激進,導致市場無法適應,做到既具有現實性又具有超前性的金融法規體系。
(二)加強和完善金融調控與監管
在目前的匯率制度下,匯率的形成受到中央銀行較大的控制,金融調控和監管難度較小,但在市場機制下,外匯業務的擴展伴隨著諸多的風險,金融監管難度增大,因此,企業和個人必須具備較強的風險意識,通過依靠中央銀行、證監會、保監會和銀監會之間的監管進行有效地控制,防止權利的集中。建立高效靈活和集中的決策機制,健全內部控制機制,強化風險防范機制,為實施浮動匯率制提供風險控制和防范準備。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加強金融監管,能夠保證外匯市場的穩定,避免較大的風險的產生,保證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
強有力的宏觀金融調控能力和有效的金融監管又為銀行的金融創新提供了支持,保證金融市場避免風險功能的正常實施,在金融創新出現問題時,國家能夠通過宏觀政策調整市場的不正確走向,保證了國家的穩定發展。
(三)健全市場體系
我國匯率制度受國家的管制比較大,在實行自由市場匯率形成機制中的經驗還不足,在商品市場中要調節經濟發展結構,改善商品發展不合理,穩定物價;在貨幣市場中要促進利率市場化,以貨幣需求來決定貨幣供給,減少增發的貨幣量,抑制因政府增加貨幣供給而形成的通貨膨脹;在國際市場中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這些都需要通過健全市場體系才能保證,創造高效運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四)加強宣傳,增強企業防范匯率風險能力
當前我國企業主動防范、化解匯率風險的能力不強,對金融衍生品的應用相對薄弱。多數進出口企業只是通過提前或推遲結算進行結售匯被動地規避匯率變動風險,很少通過開展遠期結售匯業務或掉期業務鎖定交易成本。隨著匯率制度的不斷改善,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也在擴大,應當加強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宣傳,減小人民幣升值壓力的預期;同時企業根據政府對匯率制度預期的公布有利于企業改善自身經營和管理,在匯率變動中引進外國先進設備和設備,減小進口產品的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五、結論
匯率制度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是重大的,并不僅僅是進出口企業才會受到匯率制度改革的影響,要達到自由市場的匯率形成機制我國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條路。穩定匯率需要從多方面去實施,當前,國家不斷調節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對維持經濟有一定幫助,卻會對企業和個人的投資起到抑制作用,不利于經濟的發展。改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問題一直是匯率制度改革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形成浮動匯率制度后,中央銀行所實施的政策對匯率的影響也會減小,增加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增加風險投資者,改善我國經濟結構,逐漸把經濟增長從增加投資向增加消費改變,穩定匯率,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在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我國資本的流動性在逐漸提高,穩定匯率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外匯管制的成本也在不斷增加,改變匯率的彈性成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方法。當然,我國現今的市場體制,金融監管水平還沒有實行市場匯率的能力,而且,人民幣利率制度也還沒有改革,還未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但這種趨勢是不可避免的,我國將在未來實行市場化的匯率制度。
參考文獻
[1]劉曦.淺析我國貨幣政策與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J].財經界,2007(1).
[2]陳江生.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3]吳博.人民幣有效匯率與開放經濟下的貨幣政策[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艾書琴.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及對策[J].企業經濟,2012(9).
[5]楊碧云.匯率變化的貿易收支效應——基于匯率傳導與貿易彈性的研究[M].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6]何蓉.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分析[J].財政與金融,2013(1).
作者簡介:陳偉(1989-),男,云南安寧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鄧單月(1990-),女,云南昆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學;楊達(1991-),女,云南紅河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