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huán) 科麗榮
摘 要:運動競賽雖是社會性的集體性性活動,但要通過各個運動員去完成。所以,對每個運動員來說,首先有一個心理適應性的問題,即是否有從事該項運動的身心能力,是否具有適宜從事該項運動的個性心理特征。運動員的身心即使適合從事某項運動,但要在競賽中取勝還要靠臨場充分發(fā)揮體力、技術和精神力。因為競賽不單是體力和技術的競賽,也是精神力的競賽。所以教練員和運動員都要掌握和了解這些規(guī)律,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來奪取勝利,下面對運動員競賽獲勝心理條件的研究能夠為教練員提供很好的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競賽 運動員 獲勝的心理條件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6(b)-0240-01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運動員。
1.2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觀察法、調查訪問法。
2 心理的適應性
在體育運動中,如果把各個不同的運動項目的競賽視為特殊作戰(zhàn)的話,那么,對于每個不同的運動項目的適應性就是特殊的適應性,許多運動項目和競賽都需要的適應性,就是一般的適應性。作為一次具體的運動競賽來說,兩種適應性都是不可少的。
由于在競賽前,教練員都制定了作戰(zhàn)計劃,在比賽中具體執(zhí)行作戰(zhàn)計劃還要靠運動員來實現(xiàn),特別是當比賽形式發(fā)生變化時,作戰(zhàn)計劃的臨時調整,更要依靠運動員的隨機應變,盡管領隊、教練員與運動員在整個競賽中的任務不同,所要求的心理因素的比重也各有差異,但都要求他們具有對運動競賽相同的某些心理適應性,如智力和個性方面的適應性。
2.1 智力的適應性
競賽中的所謂作戰(zhàn)能力是由多種因素所構成的,它包括對于所從事的運動項目的豐富的知識,對于環(huán)境狀況的迅速敏捷而又正確的判斷和預測,為達到目的而選擇和決定最有效的手段,對作戰(zhàn)計劃的最恰當?shù)?、適時的實行和修正;具有一系列的多種多樣的身心協(xié)調活動等,據(jù)美國心理學家韋克斯勒的見解,所謂智力就是一個人有目的地行動、合理的思考、對環(huán)境有效的適應等的各種能力的綜合。競賽中作戰(zhàn)能力可以說主要是由智力構成的。
所以,為了使競賽獲勝就要要求教練員和運動員的智力對情況瞬息萬變、結果難以預測的競賽具有高度的適應性。例如我國女排隊員張蓉芳。她能根據(jù)對方的布防情況,或重扣,或輕吊,使對方防不慎防。但是,究竟應該打出什么樣的球,都是在幾十分之一秒內做出判斷并付諸實施,所以,這不但是技術的比賽也是聰明才智的比賽,可見張蓉芳確實具有高度的適應性。
2.2 個性的適應性
競賽是一種要求充分發(fā)揮體力、智力和技術的、激烈而持久的競爭性活動,因此,它對個性具有特殊的要求。從許多運動員的性格調查來看,大多數(shù)運動員都具有活潑、外向的傾向。不過,個人項目和集體項目對運動員性格的要求還略有差異,個人項目運動員在控制性、冒險性、感受性、內向性、急進性和自我滿足性方面,都比集體項目的運動員高。集體項目的運動員則更富于外向性,更愛活動,更開朗。在神經類型和氣質方面,優(yōu)秀運動員強型的人占大多數(shù),即膽汁質、多血質和粘液質的人更適合競賽的要求,
由于競賽要求運動員的個性具有適應性,所以,在選拔運動員時,要考慮侯選者的個性是否符合競賽的要求,運動訓練中要從運動員的個性特征出發(fā),因材施教,比賽時更應該根據(jù)運動員的個性適時的,恰當?shù)陌才懦鰣霰荣惡屯藞鲂菹?,以利于盡量發(fā)揮其作用。教練員也可以在實踐中幫助運動員形成某些個性特征,改造某些個性特征,使其個性對競賽更具有適應性。
3 對現(xiàn)實的認知水平
競賽中的認知主要內容是“敵”我雙方的情況。如雙方的實力和比賽的局勢??赡艹霈F(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變化等,要正確認知這些內容,需要認真的。細致的觀察,客觀的,毫無成見的分析和判斷,做到這些要依靠豐富的競賽知識和經驗。
一位優(yōu)秀的教練員或運動員一般都應具有相當出色的對現(xiàn)實的認知水平,才能準確的發(fā)現(xiàn)該隊的現(xiàn)實戰(zhàn)斗力和應當具有的的理想的戰(zhàn)斗力之間的差距,明確認識練習的目標和能夠實現(xiàn)的目標,從而在對現(xiàn)狀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制定和執(zhí)行作戰(zhàn)方案,但是,也有一些具有一定臨場指導經驗的夢想家基于求勝的迫切愿望強制進行某些無視現(xiàn)實的比賽。這種情況有時也可能會獲得成功,因為爭取勝利的積極性或魄力有時也會壓倒對方,甚至在某些脫離現(xiàn)實的認知的作戰(zhàn)中取勝,但是,這種情況畢竟帶有偶然性,而且勝利也是難以鞏固的,可見,必須提高對現(xiàn)實的正確認知的水平,才能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取得比賽勝利。
4 比賽時的精神力、技術和體力
精神力是指保證運動員充分發(fā)揮身體、技術和戰(zhàn)術能力的心理因素,由于運動能力和運動技術是在長期的訓練中,靠運動員的身體和心理活動水平的提高和協(xié)調配合而獲得的,所以,在比賽時要把平時獲得的運動能力和運動技術發(fā)揮出來仍然要靠身體活動和心理活動的協(xié)同配合,而對于人來說,身體的許多活動都是在心理活動的支配調節(jié)下進行的,所以,心理因素起著主導作用。
以運動員的身體形態(tài)來說,身材高大當然較為有利,但是,即使身材矮小,只要精神力強,同樣能成為一流的運動員,如我國舉重運動員姚景遠,生就了一雙小手,連直徑2.8厘米的杠鈴都握不過來,這對舉重運動員來說是致命的弱點,但他就采用多種方法刻苦訓練,最后,身負110公斤重物能在單杠上吊20秒種以上,小臂變粗了,十個手指像鐵鉤子一樣有力,終于在23屆奧運會上獲得舉重金牌,他都是靠堅強的意志,勇敢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克服了身體缺陷。
對于一個運動員來說,除了賽前刻苦的訓練,提高思想、提高技術外。臨戰(zhàn)要充滿信心,排除干擾,放下包袱。不過,在這里所說的精神力,并不是上帝賦予的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而是在運動員對比賽的意義和價值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上,產生奪取勝利的強烈需要和動機,從而使身心處于積極狀態(tài),以致能得心應手的發(fā)揮技術,這些心理因素,就是支配運動員的精神力量。
強調精神力在比賽獲勝中的作用,與主觀唯心主義的唯意志論是截然不同的,人的意志行動(如比賽時的跑、跳、投擲等)只有符合客觀規(guī)律和具有相應的技能才能達到目的,如果沒有從事該項運動的精湛技藝,那么,無論怎樣發(fā)揮精神力量也不能克敵制勝。
參考文獻
[1] 季瀏,符明秋.當代運動心理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 李悅宏.體育文化在大學教育中的作用[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0(4):28-29.
[3] 陳發(fā)瑤,胡鷗云.論校園體育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浙江體育科學,2000(3):41-42,62.
[4] 李凌.試論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0(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