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許偉強++王永春
摘 要:隨著高速公路管理需求的不斷提高和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使高速公路機電系統所包含的設備數量越來越巨大、種類越來越繁多,這對高速公路機電設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系統研究了國內外設備管理發展的研究概況,并基于此,探討了當前我國高速公路機電設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希望能通過問題的挖掘,為相關決策提供依據。
關鍵詞:高速公路 機電設備 管理 現狀 問題
中圖分類號:F5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6(b)-0230-02
1 國外設備管理發展及研究概況
自人類使用機械以來,就伴隨有設備的管理工作,由于當時的設備簡單,設備的管理工作僅憑操作者個人的經驗行事。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設備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在現代化生產中的作用與影響日益擴大,設備管理工作得到重視和發展,逐步成為一門獨立的設備管理學科。設備管理的發展歷史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1 事后維修階段
資本主義生產剛剛開始時,由于設備的簡陋,一般都是在設備使用到出現故障時才進行修理,并且由有經驗的操作工人自行修復,這就是事后維修制度。工業革命以后,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設備的數量和復雜度增加,操作工人兼做修理工人的工作狀態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因此,逐漸從操作人員中分離出一部分人專門從事設備維修工作,隨之也產生了簡單的設備管理。
1.2 預防維修階段
1925年前后,美國首先提出了預防維修的概念,設備管理開始進入防止故障、減少損失的預防維修階段。美國提出的預防維修,其基本含義是對影響設備正常運行的故障采取“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即在設備使用中加強維護保養,預防發生故障,盡可能在設備發生故障前作預防維修,以降低停工損失費用和維修費用。在美國提出預防維修的概念后,在30年代和40年代,前蘇聯開始推行設備預防維修制度,稱為“計劃預修制”。這是一種以修理復雜系數和修理周期為基礎的一種維修制度,按待修設備的復雜程度制定出各種修理定額作為制定預防性檢修計劃的依據,除了對設備進行定期檢查和計劃修理外還強調設備的日常維護。
1.3 設備系統管理階段
1954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提出了“生產維修”的概念,強調要系統地管理設備,對關鍵設備采取重點維護政策,以提高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企業界又提出了設備管理“后勤學”的觀點。它是從“后勤支援”的要求出發,強調對設備的系統管理,設備在設計階段就考慮其可靠性、維修性及其必要的后勤支援方案。設備出廠后,要在圖紙資料、技術參數和檢測手段、備件供應以及人員培訓方面為用戶提供良好的、周到的服務,以使用戶達到設備壽命周期費用最經濟的目標。
1.4 設備綜合管理階段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上幾個工業發達的國家隨著管理理論的發展和競爭的需要,在設備管理的理論和實踐上出現了重大突破。設備管理從局限于維修管理的狹義概念中發展成為管理設備整個生命周期的廣義概念,形成了一整套設備管理的方針、政策和系統的科學方法,設備管理成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設備綜合管理思想的兩個典型代表是設備綜合工程學和全員生產維修制。1970年英國提出設備綜合工程學,并在英國工商部的支持下迅速發展和逐步完善形成了一門設備管理新學科,它以設備一生為研究對象,是管理、財務、工程技術和其他應用與有形資產的實際活動的綜合,其目標為追求最經濟的設備壽命周期費用。設備綜合工程學的內容主要包括追求壽命周期費用的經濟性、綜合技術、經濟和管理因素對設備實行全方位管理、重視設備的可靠性與維修性、強調發揮設備一生各個階段的效能和重視設計、使用和費用信息的反饋五個方面。全員生產維修制是日本在設備綜合工程學的基礎上,結合其國情,提出的一套全員參加的生產維修方法。全員生產維修制把設備的綜合效率作為最高目標,建立起了以設備一生為對象的全系統管理體制,包括設備計劃、使用、維修、財務等所有部門,強調全體成員參與,加強設備保養的思想教育工作,廣泛進行技術培訓,開展多面手活動。
2 國內設備管理的發展
建國以來,我國的設備管理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恢復、引進階段(1949年到 1958年)
我國經過三年經濟恢復時期,1953年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工程和大型現代企業相繼建立,與之相應的企業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1956年在引入了前蘇聯的計劃預修制以后,設備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軌。
第二階段:提高發展階段(1958年到 1965年)
在這期間,在實行前蘇聯計劃預修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創造出了“專群結合、專管成線、群管成網”、“三級保養”、“四項紀律”、“五項要求”、“包機制”等許多好方法、好制度。嚴重失修和損壞的設備很快得到了整頓和修復,對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第三階段:恢復發展階段(1987 年到 90 年代末)
設備管理工作與其他工作一樣,在十年內亂中遭受巨創,管理工作幾近癱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企業整頓,設備管理與維修工作又得到了整頓、恢復和發展。通過學習和借鑒國外設備管理與維修工作的科學方法,創造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設備管理新方法。198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交通企業設備管理條例》,標志著我國設備管理工作的新起點。90年代以后,設備管理沿著綜合管理的方向發展,重點突出“五全管理”,將設備管理推向了一個高潮。
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雖然在設備管理上有了巨大的發展,但是在設備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上仍然與國外存在著差距。設備綜合管理強調轉換管理思路,從單純的維修管理向設備整個生命周期管理轉變,整合企業資源、調動全員參與設備管理。在現代設備管理理論中強調對設備進行分類編碼的重要性,指出分類編碼是建立設備檔案、跟蹤設備物質運動形態的前提,也是發掘設備構成和分析管理規律的基礎。對于高速公路機電設備,由于其設備大都分散在外場增大了管理難度,設備的分類與編碼工作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