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科
“和而不同”出自于《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即主張在認識和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允許不同事物和不同方面的存在,主張在堅持原則的條件下,不同事物和不同方面的和諧統一。在歷史的長河中,“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內化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特質,賦予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宏大氣魄。新常態下,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更應積極倡導“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尤其在重組整合過程中,應把“和而不同”作為母子文化融合的戰略性思維,融入生產經營全過程,同步推進,同步實施,用文化因子把母子公司上下鏈接成一個統一體,讓思想上“1+1=1”,發展上“1+1>2”,成為文化引領新優勢。本文將結合山推股份公司在母子公司文化融合中的實踐,從三方面進行探討。
堅持“和而不同”思想正確理解母子文化差異
不同企業之間的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差異來源于多方面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來,山推將并購重組作為不斷完善延伸產業鏈與價值鏈、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式,開展了一系列跨地區、跨所有制的收購活動。自1998年至2012年,山推股份先后重組整合山東銳馳機械有限公司、山推楚天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撫順起重機制造有限公司、山東建友公司等4家公司。
綜觀山推這幾年開展的并購重組活動,呈現出如下特點:一是時間跨度大。自2008年以來,歷經5年時間,完成4家企業的重組并購。二是地域分布廣。重組企業遍布湖北、遼寧、山東三個省,橫跨南北,地域分布廣。三是產業發展多元化。山推圍繞工程機械產業鏈,實施多元發展,通過重組并購,形成“四主機,四部件”的多元化發展格局。四是成長背景迥異。山東銳馳機械有限公司前身是泰安起重機械廠,該企業是一家具有30多年液壓油缸生產歷史的企業;武漢楚天公司前身是湖北建機,曾經是湖北省內混凝土機械的領跑者,其旗下的“楚天”品牌曾名噪一時;撫順起重機制造有限責任公司位于遼寧省撫順市,始建于1966年,是國內生產高空作業車、登高平臺消防車和輪胎起重機的專業廠家;濟南建友機械創建于1956年,是國內最早生產混凝土攪拌與輸送機械的大型骨干廠家之一。五是企業文化各具特色。山東銳馳機械有限公司在40多年的發展中,由于合資企業駐入,企業文化由最初的泰起文化,引進了小松文化、五十鈴文化、山推文化,造就了銳馳公司的多元式、開放式文化;作為地處“九省通衢”的武漢楚天公司,由于獨特的地理與人文經濟位置,形成了“多元互補,兼容并包”的文化特點;撫順起重機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在當地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當地政府對撫起支持力度也較大,但由于是私企,具有家族式文化;濟南建友機械作為濟南當地一家老國企,文化底蘊濃厚,科研實力突出,但體制機制的活力不足。
種種因素致使山推在重組整合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山推深刻認識到文化融合對重組成敗起著決定性作用,并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本著“和而不同”的思想推進母子文化融合,將文化融合戰略與公司發展戰略、年度規劃等統一部署、同步實施,堅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共融共生的原則,以創新性的思維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文化融合模式,通過“學習、改善、創新、超越”這一共同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和不斷強化,對并購重組企業進行文化重塑與再造,推進組織融合、制度融合和管理融合,促進母子公司持續健康發展。
遵循“和而不同”原則確立母子文化融合戰略
山推重組整合的企業雖然在文化上都呈現出多元的文化形態,但多元并不意味著割裂、抵觸、互不相容。山推遵循“和而不同”原則,實施“三個統一”“一個差異”文化融合戰略,逐步理順母子文化體系。一方面正視重組雙方的文化差異,尊重各自的價值觀、行為習慣和辦事風格,相互欣賞對方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又注重從各自文化的差異性中發掘文化的相容性和相通性,從多種文化元素中提煉出相同的文化因子,為實現重組企業的文化整合消除各種不利的噪聲,形成對整合文化的高度認同。
統一核心價值理念。2013年,山推在原有理念體系的基礎上,組織山推本部、異地子公司共249名中層干部,從企業視角、實踐的角度,就企業文化核心理念、使命、內涵、價值觀及子文化理念進行研討,通過交流、溝通、頭腦風暴,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初步形成文化理念16條,進一步豐富了山推文化的理論內涵和理念體系,為山推整體和諧發展找到了文化上的共同語言,為重組企業之間彌合分歧、化解矛盾提供了理念參考。同時,允許重組后的異地子公司在山推核心理念體系指導下,提煉形成自己的子理念。
統一規范山推形象品牌。根據業務板塊擴展,對山推標識內涵重新釋義,使其涵蓋全部業務板塊。編制印發《山推VI應用規范》手冊標準應用,按應用類別的不同,分為六大類,近百個小類;建立公司VI標準化三級管控體系,搭建公司自上而下的VI管理組織架構,各單位設立VI管理員對所轄區域進行管理,并對全公司VI應用品進行登記備案,全面掌握公司VI應用情況;對公司重組異地子公司統一進行整體VI方案設計,統一導入,實現了公司內部VI視覺系統的全覆蓋,凸顯山推統一規范的品牌價值。
統一行為文化建設。行為文化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企業文化形象的再現。目前無論在山推本部,還是在重組異地子公司,每周一早上都要舉行升旗儀式,每天早上上班前大家都要在同一時間、穿戴統一的綠色工裝,一起做廣播體操,這一習慣已經固化下來并傳承到異地子公司;公司為全體職工提供工作餐,并規定公司領導和基層職工不分等級,統一就餐標準和就餐地點。正是這些管理細節,成為彰顯“山推文化”鮮明個性特征的窗口,引導分子公司員工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山推的認同度、歸屬感與凝聚力。
尊重“一個差異”,引導文化建設百花爭艷。山推尊重并包容各異地子公司的行業特點和企業個性,在山推文化體系引導下,積極引導各異地子公司培育各層級企業文化的特色性,涌現出諸如“建設友道,修業進德,培育開放進取、正直守信、敢于擔當的鐵軍隊伍”等一批體現特色性、富有感染力的文化成果,從而構筑了“山推文化—異地子公司企業文化”既一脈相承又百花爭艷的“一主多元”文化體系,有效支撐了企業發展。
創新“和而不同”舉措推進文化融合戰略落地
企業文化融合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能夠在重組雙方之間真正達成文化共識,實現求“大同”而存“小異”。山推根據各分子公司的發展水平、行業特性、員工隊伍的整體素質以及企業內外部的人文環境等客觀情況,不斷探索文化融合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舉措,使企業文化建設實實在在反映企業的價值追求和員工的精神需要,增強重組企業管理團隊及員工的凝聚力和歸屬感,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注重實效的文化融合模式。
整體聯動滲透宣貫,促進企業文化入腦入心。搭建了“文化調研訪談”“文化走基層”2個交流活動平臺,搭建了報紙、雜志、網站、微電影、微信、微博、QQ群、視頻、文化家園、山推新聞聯播等“9+N”個文化載體平臺;組建“企業文化宣講團”,到異地子公司開展文化調研及宣講,著力宣貫、推動山推文化全面滲透。“在職培訓”定向宣貫。山推將企業文化宣貫培訓作為入心入腦的重要抓手,每年都會在中層干部考核中安排企業文化專題培訓,交流與研討,在分享中凝聚共識,統一思想、統一價值觀。
搭建一體化建功立業平臺,促進
企業文化融合發展。公司統一建立人才成長機制,從激勵政策、評價體系、晉升通道、文化氛圍、培養機制等方面入手,營造母子公司人才成長的軟環境,為人才創造條件,搭建事業平臺,讓各類人才會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使其擁有強烈的成就感和事業感。大力開展山推職工奧林匹克技能競賽,將“更高、更強、更遠”的奧林匹克精神,融入母子公司,融入職工技能競賽之中,實現自我突破。公司授予獲獎者“金藍領”“銀藍領”“銅藍領”榮譽稱號,同時為獲獎者晉升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讓“藍領”鑲上“金邊”,唱響山推“金藍領”品牌,讓員工在企業、崗位上出彩,在社會、家庭中享有地位。公司團委創新開展“共青團在行動”系列工作及特色活動,積極推進具有山推特色的青春建功“六平臺”、教育引導“五部曲”、管理創新“三維度”,創新開展青年科技論壇、雛鷹創新項目設計大賽、新概念工業設計大賽、山推青年智慧傳承活動、工藝創新設計大賽等創新創效活動,山推本部、異地子公司團員青年完成各類成果1 400余項,直接創造經濟效益3 000多萬元。通過統一的活動載體促進各分子公司之間、職工與職工之間相互交流學習,促進企業文化進一步融合。
搭建互助幫扶體系,促進分子
公司同發展共進步。山推股份公司立足“和諧穩定促發展”,堅持企業不論大小、加盟不分先后,都是平等成員的原則,積極組織不同業務板塊、不同崗位相互交流、對標學習,相互借鑒先進管理經驗,取長補短,促進各分子公司同發展共進步。近幾年,為支援生產建設與管理,山推本埠大批干部與基層一線員工被派往異地子公司。派去的干部和一般職工以“傳幫帶”為主要職責。派駐人員在帶去優良技術的同時也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優良傳統,勇于拼搏的競爭意識,顧全大局的奉獻精神,激發了異地分子公司全體員工的干事創業激情。股份公司統一梳理全公司困難員工信息,建立困難員工檔案和幫扶臺賬,深入推進“結對幫扶”活動,加大對員工的關懷,每年公司工會均派出慰問小組深入異地分子公司一線進行慰問,不斷融洽人企關系、企企關系。
(責任編輯:胡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