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鶴衛
摘 要:為了解復雜河道的港口碼頭運行變化情況,確保生產和防洪安全,以馬鞍山港口為觀測實例,敘述了在復雜河道港區的港口碼頭變形觀測、近岸水下地形和岸坡穩定觀測方法,詳細地分析了碼頭穩定性、附近水下地形和岸坡變化。在觀測和分析中,主要利用高精度全站儀、GPS配合測深儀進行了觀測,對采集的數據采用了ARCGIS10.0軟件進行了全面的對比分析,為碼頭的設計驗證、河道治理和岸坡養護提供了可靠的基礎數據,對港口碼頭運行管理具有較強參考應用價值。
關鍵詞:水下地形 沖淤分析 岸坡穩定性 沖淤量
中圖分類號:U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6(b)-0091-02
長江河道演變受水系來水來沙、彎道和汊道泥沙運動、懸移質和推移質運動等條件影響,會發生沖淤變化。為正確了解和研究長江中下游河道治理,特別是重點港口區域的整治和防護,應加強沖淤觀測和分析。該文利用先進的測量儀器和ARCGIS軟件,系統觀測和分析了長江下游馬鞍山河段馬鞍山港區的變化情況。
1 觀測和分析目的
馬鞍山港口位于馬鞍山河段,該河段洲灘較多、河道復雜,河床發育于第四紀沉積物上,為典型的河漫灘二元結構,表層5~10m是透水性差的淤泥質粘性土或亞粘土,其下30~50m為細沙層。右岸工程地質條件人頭磯碼頭附近最差,在水流沖刷作用下極不穩定。在河流歷史演變過程中,這一帶處于江心洲尾與小黃洲頭之間過渡段的上下移動區,沖淤頻繁,抗沖力最弱,50、60、70年代的幾次大崩岸都發生在這一地區。
通過對2007年測次和2012年測次馬鞍山河段沖淤圖對比分析,可以看出:中心港區附近出現了淤積,人頭磯附近出現沖刷,如圖1所示。為了加強河道治理和港區運行管理,及時掌握碼頭工程區域水下地形、岸坡和碼頭變化情況,確保碼頭和港口運行安全,該院連續3年對港區進行觀測和分析,并編制了分析報告。
2 觀測內容、方法和過程
2.1 觀測內容
(1)碼頭變形觀測:對固定高樁式碼頭進行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觀測。每個固定碼頭布置4個水平位移觀測點,8個垂直位移觀測點,水平、垂直位移變形觀測等級為三級。觀測點的布置圖以人頭磯碼頭為例,如圖2所示。
(2)水下地形測量:垂直水流方向自防洪墻開始向長江測至碼頭外沿以外250米,測圖比例為1:1000。
(3)固定斷面測量:碼頭前沿每隔100米施測一條固定斷面,測寬同水下地形,變化大的關鍵區域要加測斷面,測圖比例為1:200。
2.2 觀測方法和過程
主要包括對固定高樁式碼頭進行水平和垂直位移觀測,港區水下地形和固定斷面測量,斷面和地形沖淤情況分析。觀測的頻率為每年一次,因汛前和汛后河床沖淤變化大,觀測時間統一選擇在每年汛后11月,各測次觀測時水位相差也不要超過1米。
(1)碼頭變形觀測:水平位移監測點采用極坐標法測量。極坐標法測量采用Leica TS30型全站儀進行,在安裝有強制對中器的工作基點架設儀器,在安裝有強制對中器的后視方向點架設固定覘牌。沉降觀測采用Dini-03型數字水準儀配合條形水準尺,按后-前-前-后觀測方法進行觀測。
(2)水下地形測量,根據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和測區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測量航線,關鍵的區域還要加密航線,每測次對比的航線要一致。GPS無線電信號采用CORS信號,在使用前求取校正參數,并在每天正式測量前和結束后均進行參數檢校。
(3)固定斷面測量:斷面方向大致垂直于主流方向,測量方法和地形測量相同,斷面間距和測點間距嚴格按照規范執行。進行斷面套繪,套繪斷面分別采用了該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施測的斷面資料。
3 觀測數據分析
馬鞍山港區長度約3千米,每個區域變化不盡相同,為了準確分析碼頭前沿和附近的變化情況,港區共分成了5塊區域。沖淤分析時先進行整體分析,每塊分析從總分析圖提取,保證該區域在色帶和等值線的一致性。由于篇幅關系,5塊區域不可能一一描述,先僅以變化較大、較為典型的人頭磯碼頭為例。
3.1 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觀測情況
監測中平面基準采用1954年北京坐標系1.5度分帶,高程基準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從安全及減小碼頭作業對觀測影響考慮,平面位移點布設在碼頭內側。水平基準點按D級GPS點精度接測,高程基準點按國家二等水準觀測方法接測,基準點3~5年復測一次。通過2013年11月監測成果和2014年11月監測結果比較,監測點未發現異常現象。
3.2 水下地形分析
水下地形分析采用了馬鞍山港區最近三年11月份測量數據,利用ArcGis10.0軟件進行了分析。
(1)數據提取:打開CAD軟件,調入準備好用于比較的CAD地形圖,繪制分析范圍線,剔除圖中不合理和無關的數據,分別輸出高程點、等高線和范圍線。
(2)數據建庫:打開ARCMAP軟件,新建一個項目,在項目文件中新建地理數據庫,設置好單位、比例尺和坐標系。把CAD圖層中高程點、等高線和范圍線分別轉換成GIS中點、線、面shapefile圖層。
(3)TIN模型生成和編輯:TIN模型的生成主要使用3DAnalyst擴展模塊。單擊ArcToolbox窗口,展開“3DAnalyst工具”,展開“TIN管理”工具,雙擊“創建TIN”,創建TIN,如圖3所示。在對話框中輸入TIN的名稱、坐標系,要素類中輸入點、線、面數據, height_field域中點、線選擇“Elevation”,范圍線選擇“None”。TIN模型生成后,可直接添加、移除或修改TIN結點、隔斷線或面,改動時表面可實時反饋,使生成的TIN更加合理。
(4)沖淤量計算:所有的TIN生成后,利用“TIN轉柵格”工具,把生成TIN轉換成Raster數據,TIN數據轉換成柵格數據后,便可進行土方沖淤計算和柵格計算。沖淤計算使用“柵格表面→填挖方”工具,等數據計算完畢,便生成一個CutFill_tin文件,柵格中紅色區域為淤積區,藍色區域為沖刷區,灰色區域地形沒變化,效果圖如上圖1所示。打開CutFill_tin文件數據屬性表,導出報表,計算出沖淤量、沖淤面積和沖淤高度等內容,結果如表1所示。
(5)沖淤圖繪制和合成:先用本期的柵格數據減去上期的柵格數據得到沖淤變化的柵格數據。然后用“柵格表面→等值線”工具對變化柵格數據繪制等值線,并進行擬合、等值線的標注和掩膜。柵格計算數據一般是用灰度表示的,為了直觀顯示,必須進行分色表示,定義大小為“1”米的間隔,選擇一條由紅黃綠蘭組成的色帶,并進行符號標注。為加強圖的易讀性,導入岸上帶固定碼頭的地物和文字。打印圖紙時要進行合理布局,添加圖例、比例尺、指北針和標題。
(6)沖淤分析結果:通過以上資料可以看出:人頭磯固定碼頭前沿變化不大,總體以沖刷為主,變化在1米左右。碼頭后側以淤積為主,一般淤積在1米左右,岸坡變化不大。碼頭前沿120米處水下變化比較復雜,上游側出現淤積,淤積量最大達7米(固定斷面CS1處),中游側出現沖刷,下游側出現淤積。固定斷面CS1、CS2和CS3近岸水下出現沖刷,斷面中部區域出現淤積。
3.3 近岸岸坡比斷面分析
人頭磯港區近岸岸坡比(自岸坎至近岸岸坡腳)在1:3.33~1:5.47之間,坡度均緩于1:3,目前岸坡較為穩定。其中浮碼頭處為自然坡,坡度較陡,在1:3.4左右。固定碼頭下段坡度較緩,在1:5.3左右,這主要是碼頭建設施工開挖形成的,且碼頭后側已經開始明顯淤積。
2014年11月與2013年11月兩次測圖相比,岸坡較為平順,變化不大,兩次測圖近岸岸坡基本重合,碼頭前沿以輕微沖刷為主,岸坡基本沒有變化,岸坡較為穩定。
上述總體分析表明:馬鞍山港口人頭磯碼頭近岸岸坡變化不大,近岸岸坡穩定;碼頭前沿總體呈略沖狀態,主河床區域以淤積為主;碼頭近岸下游側沖刷可能與近岸回流有關,應加強觀測,避免發生崩岸,保證碼頭安全運行和防洪安全。
4 結語
通過變形觀測對碼頭重點監測點進行了位移觀測,利用固定斷面對關鍵岸坡和水下地形進行精細觀測,采用GIS軟件對水下地形進行了整體沖淤分析,做到了點、線、面的結合,比較系統和科學地對馬鞍山港區進行了觀測和分析,較好的反映港區的碼頭、河道和岸坡的變化情況。觀測數據建立了GIS數據庫,使用方便,具有較強的管理價值和參考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聲享,尹暉.變形監測數據處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2] 湯國安,楊昕.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實驗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 張成才,秦昆,盧艷,等.GIS空間分析理論與方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