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克龍++沈鳳龍
摘 要:文中首先對應用型大學協同創新本質、特點和內涵進行了界定,然后在分析地方應用型大學產學研協同創新困境以及現有協同創新模式的優缺點的基礎上,以遼東學院為例,構建了內部整合、外部聯盟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并列舉了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的具體措施。對于提高新生本地方應用型大學的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提高應用型大學的教學質量,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也可為同類院校協同創新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生本地方應用型大學 產學研協同創新 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6(b)-0177-02
應用型大學協同創新本質是以應用型大學、企業、研究機構為價值創造的核心主體,以政府、科技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為價值實現的輔助主體,以實現各方主體目標為目的,滿足各方主體利益訴求為動力,在各主體長期穩定的相互協同支持下,促進資源的整合和流動,完成科學技術開發,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進步和產業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所進行的協同創新活動。協同創新具有整體性、復雜性、動態性的特點[1,2]。主體協同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核心,目標協同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前提和基礎,組織協同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支撐平臺,環境協同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堅強后盾[3]。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對提高應用型大學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應用型大學產學研協同創新存在的困境
目前,我國高校協同創新進程中的困境主要有產學研創新主體動力不強,目標不一致;創新成果轉化率低;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不健全,政策環境不完善[4]。而地方應用型大學產學研協同創新存在著更大的困境[4-7]。
1.1 協同創新能力比較弱
新升本的地方應用型大學,創新能力比較弱,需要與創新能力更強的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企業聯合協同創新,而創新能力強的院校和機構不愿協同。
1.2 創新資源稀少,學科建設缺乏特色
在大多數學科領域,無法形成明顯特色和優勢的學科,難吸引到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無法構建創新能力較強的創新團隊和集團優勢。各學科中國家級研究課題、重點項目、攻關項目等數量偏低,標志性成果缺乏。
1.3 資源和資金投入不足,缺乏支撐平臺
目前高水平的研究基地、重點實驗室與實驗工程中心太少,資源和資金投入較少,產學研結合不緊密,應用開發研究能力不強,科研成果轉化意識薄弱,政府協調支持的力度也不足。
2 應用型大學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分析
協同創新的模式選擇受到企業規模、企業創新目標、大學研究能力、地理距離等影響。李京晶認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按照合作內容可劃分為以基礎研究主導的合作模式、以應用型研究主導的合作模式、以合作開發研究主導的合作模式;按照組織模式劃分為校企合作、建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五位一體合作、董事會合作、成立研發與培訓中心等模式。謝開勇認為按照合作結構和功能劃分為政府指令型結合模式、政府推動型模式、企業主導型模式、大學主導型模式、共建模式;李征等認為按照產業鏈的角度劃分為橫向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縱向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混合型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仲偉俊等認為按照合作關系劃分為正式合作和非正式合作;李梅芳認為按照合作時間分為短期合作和長期合作。
對于地方應用型高校來講,從合作主體的角度進行研究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模式以及各種模式的特點更具有實際意義。按照合作主體來分,可分為政府主導型、企業主導型、高校主導型三種類型。三種協同創新模式的三個主體處于不同的地位,各自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而且每種模式均有很多非常成功的案例,也有各自的優缺點和不同的適用范圍。從各種協同創新模式來看,對于地方性新升本科應用型高校,這幾種模式都不能進行簡單的套用,由于這類院校在協同創新中具有的先天的缺陷,而且各自院校的情況也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應該首先對所針對的院校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盡的分析,然后,根據自己學校的特點,采取具體的模式,進行詳盡的規劃和操作,才能進入協同創新的體系之內。
3 應用型大學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以遼東學院為例
遼東學院定位以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應用技術研究、應用技術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項目咨詢、文化引領為兩翼,以產學研相結合的形式為途徑,實現學校的辦學職能。人才培養在充分考慮區域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基礎上,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服務面主要立足丹東、服務遼寧、面向全國。
4 構建內部整合、外部聯盟為主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
4.1 內部的協同創新
高校參與協同創新其重要目的就在于促進學科的發展,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跨學科的協同創新,多學科的思維體系已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科技進步重要支點。以兩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省級重點學科、優勢特色學科為中心,融合校內相關專業的優質資源和人才資源,消除學科、專業、科研與教學之間、學科與專業之間的邊界,實現資源共享,各學科專業相互支撐和滲透,進一步為學生提供跨學科、跨專業的教育培養。學科內部專業通過協同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打造特色交叉專業,構建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推動專業集群化發展。
發揮領軍人物的引領作用,促進校內不同創新團隊之間的協同。注重學科群發展,實現多學科的綜合滲透,培養學科生長點。構建能夠促進不同專業、不同學科團隊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的跨學科平臺。重點引進高學歷、高能力的科研人員,在學緣結構上,一脈相承和多樣發展同時進行。建立相應的考核、人事、學術成果等激勵制度,吸引更多的團隊、個人參與創新團隊建設。
4.2 外部的協同創新
由于存在自身創新能力弱的先天缺陷,在協同創新中完全處于劣勢,因此,提高自身創新能力成為這類高校參與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重中之重。
(1)利用政府為主要推動力加入產學研協同創新組織
由于政府自身的獨特資源和優勢,在產學研用合作上可以產生巨大的推動力,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的資金資助、政策資助、法律保障和交流協調能使產學研協同創新形成良性循環,取得更好的成果和效益。
(2)進一步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力度和深度,實現優勢資源共享。
協同創新的優勢在于可實現資源共享,最大限度的利用創新教育資源。通過協同創新,將各種資源轉化為學校人才培養的優勢,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助推器。大力引進企業和其它高校優質人才作為特聘教授,有力推動產學研結合。
(3)利用校校協同或校所協同提高教師創新能力。
利用協同創新聯盟,利用老牌一流院校的人才培養優勢,派出相關專業的青年教師通過讀博士、短期進修、參加項目組長期合作等方式,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同時,選派一部分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能力較強的年輕教師進入企業一線,帶動學生實習的同時,了解企業一線科技需求,增強實踐能力,成為不僅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又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5 遼東學院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具體對策
作為2003年升入本科的地方應用型院校,遼東學院近幾年為了促進協同創新的發展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做了許多工作,通過以下的工作推動學校的產學研創新工作,取得了相應的效果。
5.1 創造良好的協同創新環境,引進培養高水平領軍人物
培養和引進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是促進應用型大學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關鍵。遼東學院先后制定實施的《遼東學院“十二五”師資隊伍建設發展規劃》、《遼東學院人才引進工作實施辦法》、《遼東學院科研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暫行辦法》、遼東學院科研成果獎勵辦法》、《遼東學院振興獎獎勵暫行辦法》設立遼東學院“振興獎”等一系列政策和獎勵,2009年以來選拔2位學科帶頭人,45位學術帶頭人,38位中青年骨干教師,6個科研創新團隊。2013年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級科研項目39項,市、廳級科研項目32項。2014年省級科研項目23項,市、廳級科研項目52項。在通過選拔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的帶領下,促進了協同創新的快速發展。
5.2 整合學科專業,合理配置資源,打造就有鮮明學科特色的創新平臺
適應遼寧省沿海經濟帶重點發展產業需求,整合學校的優勢學科和科研資源,充分利用特色學科優勢和丹東市有利的地理位置優勢,建設具有一定特色的學科平臺。目前有省級重點培育學科1個,校級重點學科2個,校級重點培育學科2個。紡織工程學科為遼寧省高等學校重點培育學科和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服裝工藝技術專業為國家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是遼寧省示范專業。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遼寧省功能紡織材料重點實驗室將瞄準國內外功能紡織材料研究前沿課題,為遼寧省重點產業集群項目“丹東防護紡織制品產業集群”提供決策咨詢、技術支持研發和檢測。遼寧省水環境放射性預警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作為技術支撐平臺和承接國家重大項目的技術平臺,為國家水環境放射性預警監測項目提供技術支撐,是國內迄今籌建的該技術領域第一處專門研究場所。在未來的兩年,學計劃要將重點實驗室建設成全省一流的研究開發中心、信息中心、人才培養中心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以點帶面促進資源環境專業發展,帶動化學化工、有機農業、環境醫學、機電、信息、旅游環境安全等多領域發展。同時,設有4個校級重點培育學科和小漿果科研創新團隊、國土資源保護與利用團隊、梳棉工藝技術研究團隊、硼鎂資源深加工團隊朝鮮半島研究基地團隊、邊境地區文化與產業發展研究團隊6個科研創新團隊。2008年獲得省服裝設計與檢測公共技術平臺,紡織服裝戶外制品產業集群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被批為2013年度遼寧省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朝鮮半島研究中心。
5.3 對接區域經濟,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丹東市發揮儀器儀表產業發展優勢,在新城區發展和建設射線儀器、計量儀表、核檢測儀器、手表工業等項目中,引進和培育儀器儀表企業30家,計劃打造以儀器儀表、手表工業為主導的,具有特色且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儀器儀表工業園區,實現儀器儀表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根據丹東市儀器儀表產業集群建設培養儀器儀表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由遼東學院對接建設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兩個專業。
提升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促進東港市重點及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與東港市政府簽訂區域經濟發展合作協議,以東港市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群為依托,將在現代特色農業、裝備制造業、精細化工業、紡織與服裝業、縣域規劃業、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業等領域進行全方位的合作。
學校搭建了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應用技術研發、應用平臺。使地方企事業單位發展中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與學校專業技術人員的研究方向及技術能力有效的對接。同時,學校每年都選擇一定數量的青年博士和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深入企業進行科技服務,并選派科技特派員到企業掛職鍛煉,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參考文獻
[1] 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012,30(2):161-164.
[2] 危懷安,聶繼凱.協同創新的內涵及機制研究述評[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3(1):107-113.
[3] 潘錫楊,李建清.江蘇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3(9):40-43.
[4] 俞樂,劉擁海,崔鐵成.新升地方高校強化協同創新的挑戰與對策[J].高教論壇,2013(3):30-32.
[5] 易高峰.地方普通院校產學研合作的困境與出路[J].江蘇高教,2015(1):111-113.
[6] 何郁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理論模式[J].科學學研究,2012(2):165-174.
[7] 王章豹,韓依洲,洪天求.產學研協同創新組織模式及其優劣勢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2):24-29.
[8] 董正超,成鳴飛.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協同創新模式[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6):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