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導產業是指在區域經濟中起主導作用的產業。主導產業通常也是地區經濟的支柱產業,主要利用區域內的特殊優勢條件來實現可持續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和發展一直受到地區或城市的重視。本文從地區主導產業選擇的理論基準入手,分析了主導產業的選擇條件,并對主導產業的選擇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必要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主導產業;地區主導專業化產業;基準;主導產業選擇;區域經濟
一、地區主導專業化產業
地區主導專業化產業即地區主導產業的全稱,專業化的生產是生產在地區空間上的高度集中,反映了一個產業在某一特定區域內能夠代表經濟發展方向,對區域經濟發展速度起帶動、支柱作用。
地區生產專業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產物,工業化的逐步深化使生產規模擴大、經濟效益得到了提高,同時降低了區域經濟聯系的成本,使各地區之間商品、原材料溝通更加緊密便利。在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背景下,各地區各產業部門的生產均無法離開市場這一必須條件,為了在市場的競爭中取得勝利,各地區必須充分利用其地域資源優勢(包括地區資源、社會資源、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優勢),實行合理的地區產業專業化,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以提高經濟效益。
而在區域經濟學中,判斷一個產業是否為地區專業化部門通常通過區位商,區位商是指一個地區特定部門的產值在地區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與全國該部門產值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之間的比值。當區域商大于1時,認為該產業是這個地區的專業化部門,同時,區域商越大,該產業的專業化水平越高;而當區域商小于等于1的時候則認為該產業是這個地區的自給性部門。所以當一個地區的某個產業的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高于其在全國的比重時,即該產業所產生的效益在滿足了本地區的需求后有剩余,所以成為了專業化產業。
二、地區主導產業的選擇
1.地區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
產業經濟學中關于地區主導產業的選擇有兩條經典基準,分別是“筱原兩基準”和“赫希曼基準”。
“筱原兩基準”是由日本經濟學家筱原三代平提出,分別是“需求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基準”,其主要觀點是需求收入彈性和產業生產率是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需求收入彈性反映了在價格一定的前提下該產業的需求增加率和人均收入增加率之比,產業生產率基準反映了在針對多個產業的生產率的上升率進行比較后,綜合生產率上升率最高的產業即為主導產業。從而在價格架構不變的情況下,選擇需求收入彈性系數高、產業生產率上升率高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赫希曼基準”又稱關聯效應基準,赫希曼提出某些產業間的關聯關系比其他產業間的關聯關系更為強烈,某一特定產業的經濟活動能夠通過產業之間的關聯效應影響其他產業的經濟活動,其中,關聯效應強的產業能夠通過集聚效應對其他產業和部門產生前向關聯、后向關聯,帶動區域內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在“筱原兩基準”和“赫希曼基準”作為基本理論依據的基礎上,在經濟結構不變的情況下,主導產業應該為該地區中需求收入彈性系數高、產業生產上升率高、產業關聯效應強的產業。
2.地區主導產業選擇的條件
“筱原兩基準”和“赫希曼基準”兩種理論基準由于地區限制和條件限制,均存在不同的利弊,一個專業化產業要成為該地區的主導產業應至少包含以下各項條件。
(1)具有較高的區位商
根據地區生產專業化理論,當一個地區的某個產業的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高于其在全國的比重時,即區域商大于1時,可以作為主導產業,且區域商越高,產業專業化水平越高。
(2)在該地區的生產中占據較大比重
在區位商要求的前提下,要求作為主導產業的部門能夠占據較大的地區產值比重。由于主導產業的選擇受所在地區范圍影響,范圍越大,對其區位商和產值比重的要求越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經濟區中的主導產業對其區位商和產值比重的要求高于經濟區內的某一城市。
(3)與地區內其他產業的產業關聯度高
盡管地區內所有的產業對地區經濟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只有主導產業作為區域經濟主宰者,需要能夠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所以要求主導產業與其他產業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產業關聯度越高,越能夠通過關聯效應和乘數效應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其中產業關聯度通過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來表示。任何一種產業的發展必然受到其他產業的影響并且影響其他產業的活動,在這里一種產業的活動能夠影響其他產業的程度叫做影響力,受別的產業活動的影響的程度被稱為感應度。當把這兩種程度系數化就得到了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影響力系數是某一部門增加一個單位的最終產品時,對國民經濟中其他各部門所產生的生產需求波及程度。當影響力系數大于1時,表示該部門的生產對其他部門所生產的波及影響程度超過平均影響力水平。感應度系數是指當國民經濟中的各部門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最終產品時,某一部門收到的需求感應程度,當感應度系數大于1時,表示該部門受到的感應程度高于其他部門的感應程度。即影響力系數越大的產業越能夠帶動其他產業和地區經濟的發展,感應度系數越大的產業越容易收其他部門的發展的帶動。
(4)具有較強的勞動力吸納能力
作為地區經濟的主導產業,面對地區中出現的就業問題,應該具有很強的就業容量或者能夠帶動其他產業吸納勞動力,創造勞動崗位緩解就業壓力,使地區內勞動力得到充分合理的運用。
(5)主導產業的產品具有較強的技術水平
技術水平作為主導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直接決定了其產品能否在市場中站穩腳步同時超越其他產品,只有用先進的技術不斷強化武裝主導產業,才能使主導產業具有蓬勃的生機和前景,以支撐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6)符合區域發展特點
不同地區的地理條件、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經濟狀況等多方面均存在差異,所以不同區域的優勢產業各不相同。
作為某一區域的主導產業,要求該產業必須符合區域的所處經濟發展階段,視工業化發展進程進行選擇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或者服務型產業。同時主導產業要能夠發揮地區優勢,包括地理、經濟、社會多方面優勢,結合所在區域的技術發展水平發展具有地區特色能夠達標區域經濟發展方向的產業。從而使主導產業在本地區和相鄰區域內的產業中具有生產規模優勢、效益優勢、生產率優勢,實現地區優勢的充分發揮。
三、主導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
1.主導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由產業結構的升級來實現,而主導產業正是產業結構的核心,所以主導產業的升級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通常主導產業的升級具有以下兩種途徑。
(1)以全新的、技術水平更高的先進產業取代原有的主導產業
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影響著主導產業的升級,基于原有的產業構架,將不斷有更高技術水平的產業取代原有的產業,比如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為技術密集型產業、從第二產業為主升級為第三產業為主。新的先進的主導產業的形成必然帶動與其相關聯的同樣具有更先進技術的產業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
(2)在同一主導產業內部,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由于地區主導產業是基于所在地區地理、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選擇的,產業的選擇可能面臨難以更新或者不便更新,但是可以對其的技術水平、生產方式進行改進,在原有主導產業技術水平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減少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經濟效益,使原有的主導產業產生多方面的升級,繼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2.圍繞主導產業規劃區域經濟產業結構
主導產業決定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正確規劃主導產業和其他產業之間的關系成為所在區域必須重視的問題,應發展與主導產業有直接或間接生產關系的產業,構成主導產業群,提高主導產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基礎設施建設是地區所有經濟社會活動能夠進行的基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要求除了發展與主導產業相關的產業,還應該同時發展其他與主導產業無生產性聯系的基礎設施產業和傳統服務產業,以起到擴大就業、提高地區生活質量、刺激消費活躍經濟等作用。
參考文獻:
[1]黃繼忠.地區主導產業選擇基準與方法[J].經濟管理,2000(6):40-42.
[2]馮杰、榮朝和.關于地區或城市主導產業選擇基準與方法的探討[J].經濟地理,1999(6):23-26.
[3]李乃英.地區主導產業選擇案例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1999(2):22-24.
[4]仵雁鵬.中部地區主導產業選擇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2009(3):77-80.
[5]相子國、肖鳳華.經濟欠發達地區主導產業的選擇[J].榆林學院學報,2004(2):65-68.
作者簡介:郝丹煬(1994- ),女,漢族,河南南陽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2級本科生,金融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