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明
開學已經好幾個月了,外甥女小敏仍舊每天下午做完作業后就哭著給她媽媽打電話。電話接通后,她什么也不說,就是一個勁地哭,似乎很委屈的樣子。平時,身體健康的小敏,每天高高興興地去上學,放學回家的路上,還神采飛揚地給前去接她的妹夫講當天班上發生的趣事兒,吃完晚飯后也按時寫作業,根本看不出有何異樣。
剛開始,妹妹夫妻倆還以為她只是剛上一年級,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不太適應。可是幾個月過去了,情況仍不見好轉。夫妻倆追問她到底怎么了,可孩子太小,問不出個所以然來。夫妻倆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時間越長,夫妻倆就開始緊張了,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可又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這是典型的兒童心理孤獨恐懼癥。
這種恐懼癥屬于一種心理障礙。通常表現為患者單身獨處時對自身所處的環境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并伴有回避行為。患者自己知道這種害怕是不應該、不合理的,但仍然恐懼不己,且無法自制。通常表現為情緒失控,如尖叫或者號啕大哭。幼兒及青少年發病者居多,其中多見于女性。
心理孤獨恐懼癥的病因并非單一性的,一般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即是由于先天遺傳的性格脆弱,習慣性精神緊張而顯神經質,這類人最易產生恐懼感。另一種繼發性心理孤獨恐懼癥,是由于某一次獨處時或黑夜中單獨行走時受到意外傷害或驚嚇,使心理上受到強烈刺激而落下心理恐懼后遺癥。
顯然小敏這種情況,屬于第一種原發性心理孤獨恐懼癥。但她這種情況還談不上是一種病,只能說是由于年幼,心理機制尚不健全,在獨處時無法正確、理性地判斷周邊事物或環境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從而產生的不必要的恐懼感。這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教育、引導、鍛煉,而逐漸得到改善甚至完全的克服。但是,這得依賴于一種人生必不可少的能力建立,那就是獨處的能力。
人們往往只是把交往看作是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甚至從某種角度講,獨處是一種比交往更為重要的能力。事實上,獨處作為一種人生必備的能力,并非人人生來具之。事實上只有極少數人生來就雄心大膽,天不怕地不怕的。絕大部分人的性格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膽怯。這需要靠后天教育、心理疏導、鍛煉等方式來逐漸克服。
因此,針對幼兒心理孤獨恐懼癥,家長應該有意識地為他們多創造安全獨處的機會,多安排他進行一些需要單獨完成的活動,例如做作業,寫字、畫畫、演算等,并為他設定任務,要求他在特定時間內完成。在任務之下,使他在心理上產生一種目標感,這種目標感可有效地集中他的注意力,從而迫使他沒有空閑考慮個人處境,由此回避他心理上的孤獨感。隨著獨處體驗的逐漸增多,就會自然而然地建立起獨處的能力。
要特別強調的是,每當孩子完成任務后,不管結果優劣,都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鼓勵和表揚,并結合一些肢體語言,例如擁抱、親吻、豎起大拇指等方式對孩子表示熱烈的肯定和獎勵。這種肯定可有效強化他剛剛完成的孤獨體念,同時讓他內心產生強烈的成就感。隨著成就感的累積,促使他逐漸建立強烈的自信心。要知道,自信心也是顛覆膽怯和恐懼心理的重要法寶。 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獨生子女,生來就注定要承受孤獨。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是指導孩子怎樣面對孤獨,學會孤獨,以及善于在孤獨中尋找生活的樂趣。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獨處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階段性生存方式。人之所以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也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唯有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知識、經驗才能被自我所消化,并成為自我精神世界或知識結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有無獨處的能力,關系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獨立的內心世界,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甚至關乎一生的幸福。
所以說,獨處的能力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生的幸福感,甚至也是決定人生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學會孤獨,培養他獨處的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