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好友的借款做擔保人,在空白的借款擔保合同上簽上大名。結果朋友跑路,債主找上門要求擔保人承擔責任,擔保人卻主張自己的簽字并非真實意思表示,不需要承擔保證責任。債權人只好一紙訴狀,將兩人告到法院。近日,鹿城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二審判決。
29歲的市民王先生,在去年1月29日,借給55歲的葉先生50萬,葉先生的朋友金先生為借款承擔保證責任。葉先生收到借款后,出具了一張收條給王先生。
同年5月31日,兩人才簽訂一份借款協(xié)議,協(xié)議上說葉先生已經償還借款10萬元及部分利息,金先生作為保證人在這張借條上簽了名。但之后,葉先生就再也沒有還過錢,王先生找到擔保人金先生,也被再三推脫,無奈之下,王先生將葉先生、金先生起訴到了鹿城區(qū)人民法院,要求作為借款人的葉先生償還余款40萬元及利息,要求金先生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金先生說,當時簽借款保證合同的時候,王先生拿過來的是一紙打印好的內容空白的格式合同,并沒有寫明借款金額、利率約定,利率“1.8%”是后來填寫上去的,并出現(xiàn)涂改痕跡。自己雖然簽了名,也是礙于跟葉先生的交情,但不清楚合同條款,這個合同應該無效,自己不需要承擔保證責任。
去年12月23日,鹿城法院經過審理后查明,金先生在簽訂借款擔保合同時有數(shù)位好友在場,其為葉先生的借款提供擔保的意思表示是真實的。即使金先生是在空白格式合同上簽名,后果也應當由其自行承受。一審宣判葉先生還要償還王先生借款本金33萬余元及利息,金先生要對這筆借款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在承擔保證責任后,可以向葉先生追償。
宣判后,作為保證人的金先生表示不服,向溫州中院上訴。法院經過二審后認為,金先生在庭審中認可了自己主要基于與葉先生還有其他幾個朋友之間存在互保經濟往來才為涉案的借款提供擔保。
金先生關于葉先生提供的空白合同,以及沒有就格式條款作出說明的上訴意見缺乏證據(jù)證明,也不影響金先生擔保意思的真實表示,所以法院不予支持。
6月30日,二審法院判決駁回了金先生的上訴,維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