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蒙
[摘 要] 文化產品“掃黃”行動引發了來自民間和學界的關注,包括對其運動式治理方式的質疑,以及把“掃黃”和性犯罪問題聯系在一起的爭議。論文從淫穢色情的認定標準入手,結合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的結論對“掃黃”行動進行評價,從經驗判斷和事實判斷兩個維度肯定當下的“掃黃”行動,并對未來淫穢色情治理工作提供思路。
[關鍵詞] 掃黃打非 色情 性犯罪
[中圖分類號] 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5) 05-0030-03
[Abstract] The anti-porn campaign in China has been igniteing controversy from the public and scholars. There are two main disputes, one is the way of mobilized governance and the other is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nography and the rate of sex crim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riterions of pornography, then evaluates the results of the campaign wit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value judgment and factual judgment, this paper affirms the legitimacy of the anti-porn campaign. At last,it also provides a proposal for governing pornography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Anti-porn campaign Pornography Sex crime
每年一次的“掃黃打非”工作是我國整治文化市場的重要舉措,這項工作主要以各種專項行動的方式展開。“掃黃打非”工作打擊了犯罪,凈化了文化環境和社會風氣,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權益,是我國當前國情下的一種有效整治手段。相比于“非”,“黃”問題更引發關注和爭議,近些年來在文化領域開展的“掃黃”行動引發了民間和學界的熱烈思考與回應。本研究在辨析淫穢色情標準的基礎上,綜合既有理論和事實依據,探討當下文化領域“掃黃”行動的合理性問題,并分析淫穢色情整頓方面未來治理的思路。
1 淫穢色情與“掃黃”行動
“黃色”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對應的專業化詞匯是淫穢色情。和中文淫穢色情相關的英文單詞有pornography、obscenity、prurience、erotica、decency和indecency,這些詞經常混同使用,最為常見的是pornography(色情)。在美國,pornography這個詞在法律中只有和淫穢(obscenity)聯系在一起時才有意義,而只有淫穢中的硬核(hardcore)色情才是法律所禁止的。在我國,色情和淫穢則分別有著法律意義上的明確界定。198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嚴禁淫穢物品的規定》,是我國最早關于處理色情問題的規定。1989年,新聞出版署發布《關于認定淫穢及色情出版物的暫行規定》,以官方的名義在定義上明確區分“淫穢”和“色情”各自所包含的種類,此后又出臺《關于部分應取締出版物認定標準的暫行規定》,依照以上兩個規定,我國依法打擊以下三類涉及淫穢色情的非法出版物:淫穢出版物、色情出版物和夾雜淫穢色情內容的出版物。而對于淫穢、色情的認定標準,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都強調認定的整體性,并強調“藝術價值或科學價值”的排除標準,與西方的標準大體上保持了一致。但事實上,無論中外,在淫穢色情認定標準上學理和操作層面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
我國法律嚴格禁止淫穢色情產品和信息的生產與傳播,對于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色情物品、信息行為,與之相應的處罰方式包括刑事和行政處罰。在執法方式上,除了常態化執法,運動式執法尤其是每年一次的“掃黃打非”工作成為重點。全國性的“掃黃”工作最早出現于1989年,當年成立的全國整頓清理書報刊和音像市場工作小組,即為今天“掃黃打非”工作小組的前身,2000年2月改稱為“掃黃打非”工作小組[1]。目前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隸屬于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組成機構包括中宣部在內的27個部門。近二十多年來,文化市場每一階段的突出問題就是“掃黃打非”工作的重心所在,工作主要以各種專項行動開展。中央每一年都會對“掃黃打非”進行部署,指導當年的文化市場整頓工作。自成立以來,“掃黃打非”工作每年都取得了重大成果,近幾年的整頓重點逐漸移向網絡空間。
2 “掃黃”的運動式治理方式問題
“掃黃打非”工作主要是依靠各種專項行動來實施治理,這也是一種社會主義國家常見的運動式治理方式。這種執法方式有利有弊,引發了許多學者的關注。從優點看,運動式治理能夠廣泛動員社會資源,迅速集中力量,整合各個部門對違法犯罪問題展開廣泛、深入的打擊,能夠打破常規,解決常規治理無法解決的危機和困境。同時運動式治理也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期望,在輿論上形成合力,對違法犯罪人員產生極大的震懾,對人民群眾產生積極的宣傳效果[2]。以上優勢在我國執法實踐中均得到充分的體現。然而,由于是運動式治理方式,“掃黃”工作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點。歸納起來,學者們認為“掃黃打非”工作的不足主要有四點:首先是周期性的問題,導致違法分子經常存在僥幸和投機心理,在專項行動期間暫停違法活動,之后又卷土重來;其次是“掃黃打非”行動成本高昂,而且行動期間各專項工作設置密集,執法人員工作強度很大,容易疲憊[3-4];除此之外,由于在實踐層面對淫穢色情相關概念的理解差異,造成執法尺度上各地會有差異[5];最為重要的是,“掃黃打非”工作的特點損害了法治的穩定性、確定性要求,更多表現為行政執法的選擇性、隨意性和形式主義[6]。
由于中國長期存在社會治理需求巨大和社會資源相對匱乏之間的矛盾,加之公共問題的復雜性對于政府各組織合作水平的挑戰,政府在面對公共事物時由于政策工具的有限性導致各級機構傾向于采用運動式治理而非常規性治理手段[7]。盡管學術界整體上對于運動式執法方式持批評態度,但是面對文化市場的復雜性,學者們還是普遍肯定了“掃黃打非”行動的價值,并且指出此類行動短期內也不可能消失。在當下國情下,社會各界都認識到選擇運動式執法來治理文化市場是一種必然選擇。近些年來,除了普通公民切身直觀的感受,從“掃黃打非”工作公布的戰果中也可以看出文化空間涉“黃”問題的嚴重,尤其是網絡空間更是問題高發地帶,而網絡的技術特點又進一步造成了治“黃”問題的難度不斷加大。由于文化市場本身的復雜性,加之地方保護主義和相關部門不作為,面對近年來涉“黃”物品和信息泛濫的局面,僅僅依靠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和文化執法隊伍是很難應對的,而政府在治理時多個相關機構又難以有效協同配合,管理機制困境的出現就迫切需要運動式治理工具的介入。在這種背景下帶有運動式特征的“掃黃打非”工作是國家治理的一種有效工具。
3 接觸淫穢色情內容的效果問題
在通行的社會觀念中,淫穢色情產品和信息對社會危害巨大,必須加以禁止。官方、學界和民間的理由主要是建立在價值判斷基礎上,強調此類內容會敗壞社會風氣,毒害青少年心靈。然而除了對于淫穢色情問題進行價值判斷之外,事實判斷也應該得到重視,即通過經驗事實分析淫穢色情對于社會到底有什么負面影響。這個方面國內研究比較少見,而國外研究則非常豐富。淫穢色情的效果問題是“掃黃”工作合理性和正當性的重要依據。
3.1 公眾感知層面的“掃黃”行動和性犯罪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政府對文化空間“掃黃”力度不斷加大的背景下,輿論場上出現了各種復雜的聲音,尤其是網絡空間掀起了熱議。除了不理智的揶揄之外,有人不認同“掃黃”工作的必要性,還有人把“掃黃”與性犯罪聯系在一起,認為色情產品的減少會誘發性犯罪,也即是認為“掃黃”導致了性犯罪率的升高。尤其是在2014年8月份前后這種觀點一度非常流行,其時正值“掃黃打非”期間,我國接連發生了多起女大學生失聯事件,其中部分女性受到了嚴重的性侵害。而事實上這種解讀并沒有依據,完全可以借用傳播學相關理論例如議程設置理論進行分析。所謂議程設置理論指的是媒介往往并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給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簡單地講就是大眾傳播或許無法影響人們如何想,卻可以影響人們想什么。對于本文所討論的事件,大眾媒介普遍對于女大學生失聯事件十分關切,在短時間內的密集報道引發了公眾對于此議題的關注,讓人們覺得此問題已經非常嚴重,而這種認識并未見得就符合客觀情況。事實上,我國大學普通本專科生數量在2013年就達到2468萬人[8],發生個別安全事件從概率上講是正常現象。類似的例子發生在美國,1986年至1989年間美國公眾輿論的調查顯示公眾越來越關注毒品問題,然而同期非法使用毒品人數的比例卻不斷下降。其原因是這一時期老布什政府掀起“禁毒之戰”,媒體上關于禁毒的報道大量增長,從而提高了該話題在美國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9]。而事實上,國內女大學生失聯事件也時有發生,只不過媒體沒有像2014年8月份這樣大規模地進行報道,所以大家的目光并不聚集于此。多起失聯事件暴露出的是大學生安全意識薄弱和其他一些社會問題,但和“掃黃”之間難以建立因果關系。
3.2 學術界對于淫穢色情效果的微觀和宏觀層面研究
國際上討論淫穢色情效果的研究最早出現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隨后一系列發達國家也開始介入,在七八十年代呈現出繁榮的局面。研究的核心問題就是淫穢色情內容的接觸對于個體和社會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分析的層次包括認知、心理和態度以及行動等層面,而研究使用方法也非常豐富,比如問卷調查法、實驗法、觀察法、Meta分析法、現存統計資料分析法等。除了主流的實證研究,在范式方面還有學者從女權主義角度解讀淫穢色情效果問題。這些研究有的關注個體層次,有的關注整體層次。在個體層次,學者們探討的主題集中于個體接觸淫穢色情產品和性態度、性行為以及對強奸的認知與態度的關系。同一主題的不同研究結果差異很大,但其中大部分研究肯定了色情類內容對于個體尤其是青少年個體存在負面影響[10]。而“掃黃”工作可以大量消滅淫穢色情信息,有利于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身心健康。
還有國外的一些學者從整體層次出發,使用現存統計資料法開展多項關于色情文化產品與犯罪關系的研究。所謂現存統計資料分析是指運用現存的統計資料如統計年鑒作為研究本身的數據和資料的一種來源進行分析。也即是說,研究者以別人收集好的數據為出發點,分別分析色情產品大量存在和少量存在時期社會中發生了什么,或者去分析在一個整體社會中,色情產品豐富程度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同類研究引發了歐美和亞洲學者的興趣,比如著名的丹麥犯罪學家辜青斯基(Kutchinsky)使用這種方法做了多項研究,研究對象涉及歐洲多個國家和美國,而結果并沒有發現色情產品和性犯罪率存在聯系[11-12]。把文化產品“掃黃”工作和性犯罪率變化聯系在一起的觀點是沒有依據的。
4 對于文化領域“掃黃”工作的思考
“掃黃”工作為營造清朗的社會風氣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青少年成長發展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意義重大。在當下環境下,選擇“掃黃打非”工作作為解決淫穢色情問題的治理工具是無奈之舉,但是也必須承認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從思辨和實證研究角度,淫穢色情類內容對于社會存在危害性,尤其是對于青少年群體而言非常危險。把“掃黃”行動和性犯罪增加聯系在一起的解讀是沒有確實科學證據支持的,相反,許多研究證明了淫穢色情內容對于個體,尤其是青少年在認知、態度和行為方面的負面影響,而這種影響是深層次的,必須加以控制。
社會各界應該正確地看待“掃黃打非”工作,在輿論上應該配合和支持,而凈化文化市場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針對當下我國文化環境尤其是網絡中大量存在的淫穢色情內容泛濫的現象,運動式治理模式可以提高效率,迅速解決常規治理無法解決的治理危機和困境,是當下解決“黃”問題的一種必要方式。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運動性執法也不能犧牲程序正義,隨著文化市場法制建設和國家管理方式的完善,未來對于非法出版物的規制必然會從運動式轉向常態式,當前的“掃黃”執法工作仍然在機構設置、隊伍建設、執法水平上存在一些問題,需要相關部門總結問題、改進工作,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從現行政策法規上看,我國對于淫穢色情內容是嚴格禁止的。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禁止實際是侵犯了成年人的權利。國際上大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對待淫穢色情內容的態度要比我國寬松得多,比如美國更多地是強調對于兒童色情物品的審查,而在表達自由的理念下強調保護傳播和欣賞一般色情內容的自由。國外文化產品普遍存在分級制度,而這種制度也完全可以為國內所借鑒,在將來采取色情內容部分選擇性放開的措施。這樣既可以保護未成年人,也可以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并給予受眾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
注 釋
[1]全國“掃黃打非”工作組織機構簡介[J].中國報道,2006(12):9
[2][3][4]雷安軍.“掃黃打非”工作的完善:由運動式治理走向常規治理[J].出版發行研究,2013(10):38-40
[5]余樹華. 論“掃黃打非”工作思路的轉換與機制創新[J].出版發行研究,2013(11):29-32
[6]劉小標.“掃黃打非”運動式治理的困境與出路[J].廣東行政學報,2012(4):32-34,72
[7]唐賢興.中國治理困境下政策工具的選擇:對“運動式執法”的一種解釋[J]. 探索與爭鳴,2009(2):31-35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普通本、專科學生數[EB/OL].[2015-06-30].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
s8492/s8494/201412/t20141224_182315.html
[9][美]沃納·賽福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鎮之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245-247
[10][美]林茨,馬拉姆著;黃旦,張淑娟譯.傳播概念:Pornography[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11][12]Kutchinsky, B. Pornography and Rape: Theory and Practice? Evidence from Crime Data in Four Countries where Pornography is Easily Availab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Psychiatry, 1991(14):47-64
(收稿日期:2015-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