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戎
[摘 要] 質檢工作效果的好壞,除去應有的基本素質外,還離不開有效的思維。思維定勢對質檢者的影響和對質檢效果的作用不容忽視。編輯要發揮質檢思維定勢的正向作用,克服從眾定勢、經驗定勢、書本定勢對質檢工作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 質檢工作 思維定勢 編輯工作
[中圖分類號] G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5) 05-0040-03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the essential abilities a book quality checker should have, effective mode of think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ok quality checking. It is not to be neglected that thinking set make influences on both quality checkers and the checking results, it should be good at taking advantage of thinking set, and avoid its disadvantage affects.
[Key words] Book quality checking Thinking set Editing
圖書質檢工作具有區別于校對和編輯加工的思維方式去查錯、辨錯的特點。筆者認為,除工作態度、檢錯方法等因素外,思維方式對做好質檢工作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為查錯離不開思維行為,其中,思維定勢的影響更不容小覷。
1 質檢思維定勢的定義
說到思維定勢,筆者不由得想起一個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一位歐洲心算大師在臺上向公眾展示他的速算絕技,無論觀者出多么復雜的運算問題,他都能立刻給出正確答案。正在他洋洋得意之時,一位少年走來拋出自己的算題:一長途列車由始發站開出時,車上共有1153位乘客。到第1站,上了145人,下車79人;到下一站,上了31人,下車217人;又到一站,上了……盡管少年的語速極快,可剛報完數字還未及提出問題時,心算大師就非常瀟灑地微笑著問少年:你想馬上得到答案嗎?少年說:不,先生!我想知道的是這趟車沿途一共停了多少站。這一出其不意的問題讓大師頓時就傻了眼,尷尬得無法收場。
在這個故事中,心算大師吃虧就吃在他的思維一成不變,依從了數字運算定勢。由此不難得出結論:思維定勢是指人們長期做一件事情時形成的固定思維方式,用俗話講就是用老眼光看問題。質檢思維定勢就是指質檢者工作思維活動前的意識準備狀態受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需要、意志、價值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在質檢具體書稿時具有一定的傾向性、相對穩定性和程序性,它反映質檢者分析、處理具體差錯時的一種同化趨勢。也就是說,在質檢過程中,質檢者遵循舊有的思維方式,按照某種相對固定的程序和方法去審視書稿內容。
2 質檢思維定勢的作用
就像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一樣,質檢思維定勢同樣有利有弊。對查錯效果而言,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負面影響。
2.1 質檢思維定勢的正向作用
(1)質檢思維定勢的存在有利于對質檢樣中常見且易重復出現的差錯作出迅速、有效的反應,從而提高查錯效率。一方面,思維定勢是“過去的思維影響當前的行為”,出版的各個環節在長期的重復工作中也會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導致錄入和查錯行為在某些方面的定型化。差錯遺留的規律性恰好吻合質檢思維定勢的思路,因而為質檢者提供了辨錯依據。例如,在涉及有關臺灣問題表述的內容中,常出現的問題是反映不出臺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讓人形成“它涉及祖國統一的大是大非問題”的思維定勢,也就會促使質檢者仔細研讀,不要讓不規范的提法、與事實不符的言論以致不正確的觀點從自己的眼皮底下溜掉。另一方面,質檢思維定勢表現為一種思維模式,它對具體差錯的認識具有某種既定的傾向性。一旦相關差錯出現時,質檢思維定勢就會將其納入質檢者已有的思維軌道,使其接受思維定勢的檢驗。久而久之,這種作用的發揮就體現在無意識性的習慣動作上,就能使一些具有某種特征或規律性出現的差錯被強化至能認知的程度,從而有利于對差錯的識別。例如質檢樣中的作者信息屢屢出錯,不是扉頁、版權頁中的名字與文前(后)部分中的相互不一致,就是作者人數前后不符等。這樣的差錯如果檢查不出來,不但是對作者的不尊重和不負責任,也會讓之前的編校審工作前功盡棄,可說是雙輸的結果。其實這樣的問題不是什么高難問題,只要細心就不難發現,但盡管經過多道環節還是經常被遺留下來,從另一個側面恰恰能說明這是“重正文、輕文前(后)”思維定勢作用的結果,只不過這個作用是負面的。有鑒于此,在質檢每部書稿時,質檢者都有必要形成“要專門留意文前或文后內容,要特別關注作者信息”這樣一種思維定勢。顯然,它是具有正向作用的。
(2)質檢思維定勢是質檢人員自我訓練、自我培養并提高辨錯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某種意義上,質檢能力是質檢者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及思維方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經驗及思維模式積累的多少及運用的熟練程度和效能高低與質檢辨錯能力的高低成正比。質檢思維定勢形成的過程本身就是質檢者不斷積累經驗并熟練地運用這些經驗的過程,是質檢辨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過程,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雷契奇所言:“被定勢抓住,對于人們解決策略的通常效率來說,簡直是個貢獻。”
2.2 質檢思維定勢的負面影響
在查錯過程中,質檢思維定勢其實就是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思維策略。這種思維策略雖能起正向作用,但并非總是如此,也可能導致質檢者的唯經驗定勢,即對不同內容質檢樣的思維都先入為主,這樣就限制了辨錯思維的空間,以致“貽誤戰機”。其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1)唯經驗定勢的存在可能會抑制“具體書稿具體對待”的辨錯思維,導致對經驗的照搬而使其“水土不服”,造成差錯的遺留。這是因為任何經驗都具有時空狹隘性,總是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產生,往往也只適應于一定的時空范圍。質檢查錯實踐表明,差錯被遺留下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雖說原因或多或少地存在相似之處,但有些是必然結果,有些則是緣于偶然因素。因此,只是機械地照搬慣有的經驗容易造成質檢失誤。
例如,科技類書稿中的確不多見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我們就會因此或多或少地認為“純”科技內容的書稿中不會存在這方面的問題,這就是一種對待科技稿的思維定勢。在多數情況下以這樣的定勢去審視書稿可能是不錯的,但卻不是絕對的。比如一份高等數學習題集的質檢樣中出現過為在市區內違規超速駕車者選擇逃避交警檢查的行車路線的習題,這顯然是在為違法行為張目,絕對應該制止。有誰會想到這樣的書稿中會有這樣有悖社會公德的內容呢?思維定勢的負面作用在這里盡顯無疑。再比如介紹礦藏分布情況的純科技類書稿中,把我國的西藏、內蒙古與其他國家并列等。更有甚者,一部導游培訓教材的書稿中居然有“國籍:臺灣”這樣令人瞠目的字樣。這不由得不讓人感嘆:政治性差錯真是無孔不入、防不勝防啊!它提醒我們在質檢時絕不可以被“科技稿中不會有政治性問題”等諸如此類的負面思維定勢所左右。
(2)質檢思維定勢常常導致質檢者在審視書稿時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質檢者在檢查書稿內容時,思維定勢總是調動自身的知識、經驗、需要、價值觀念以及已有過的典型差錯等作為范本去同化書稿內容,將其納入自己的思維框架,從而獲得符合手中書稿的觀念形態,這就使得質檢者在查錯時帶有選擇性。選擇必有限制,這種限制帶來思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就可能使自己的思維被“綁架”,應有的正確判斷被忽視,從而導致差錯從眼皮底下溜掉。比如書稿內容的質量較好、各類差錯較少,或者與同一作者有過多次成功的合作,或者是作者的知名度高等,都會促成我們感覺其書稿的可信度高而對其形成依賴性的思維定勢,從而放松對可能存在差錯的應有警惕。
由上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講,影響質檢效果的很大問題,可能不是沒有思維,反而恰恰是已有的思維定勢。這就要求我們不但應發揮思維定勢的正向作用,更應該清楚它的負面性,做到在質檢工作中把握好自己的思維定勢,用足它的優勢,抵消它的劣勢,使其成為我們查錯、排錯的有力武器。
3 用好質檢思維定勢的幾點體會
3.1 發揮質檢思維定勢的正向作用
對質檢者而言,思維定勢雖然不會與生俱來,但一定會在長期工作過程中逐漸形成,因為只要用心,質檢工作的經驗、感受等就一定會在頭腦中產生映射,久而久之質檢思維定勢就形成了。也就是說,質檢思維定勢是質檢工作的一種必然產物。無論能否意識到,質檢者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受其影響,甚至受其左右。由于質檢思維定勢的正向作用能夠促成質檢查錯活動的有效進行,因此,最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2 “定勢”也應有所變化
小故事中的少年之所以能夠出奇制勝,全在于他能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另辟蹊徑,使自己的題目擺脫慣有思維模式的束縛,這對做好質檢工作不無有益的啟示。“定勢”雖說是固定的思維模式,但運用起來需要有靈活的成分。也就是說,“定勢”一定是在變化的大前提下的不變,比如對科技稿和社科類稿件,因為特點各異,出錯規律不同,就要求質檢者對其關注點不一樣,因此需要不同的思維定勢。
3.3 克服三種不良質檢思維定勢
(1)從眾定勢。就是無原則地服從、順從作者,作者怎樣寫就怎樣認,完全沒有主見和判別標準,尤其是對專家學者。比如,一位學者在所著的書中談到他曾經如何用科學的態度成功求證了某個不常見的物理常數值的過程,其中有上互聯網查等字樣。這在現在看來雖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但在這本書中卻可能不是真的,因為作者所述的是上世紀1980年代的經歷,而互聯網進入中國、真正得到普及應用是1990年代以后的事情。這種錯漏出現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編校人員因是學者的書稿而缺少了質疑精神也許是主因。
(2)經驗定勢。在檢查不同類型的稿件時,不注意具體情況和偶然性,只是一味地按照習慣以不變應萬變。
(3)書本定勢。在查找依據時習慣于照搬自己慣用的書本知識而不關注和研究現實情況。比如最為尋常的查詞典,詞典的版本有新舊之分,而且經常推出新版本,在使用時就應注意以最新的版本為準,不能總是堅守舊的說法,要做到“與新俱進”。
總之,質檢工作者只要做有心人,注意在質檢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找準適合自己質檢工作的思維定勢并加以正確運用,注意隨時依據稿件的具體情況打破慣常的思維模式行事,就一定會助力于質檢工作。
(收稿日期:2015-0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