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宇,張曉杰,周克艷,劉芳清
(湖南省農業經濟和農業區劃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在人類經濟社會變革和科學技術進步的過程中不斷變換的動態概念。關于現代農業的內涵和特征,美國經濟學家Schultz 等[1]從生產要素方面指出了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農民使用現代農業生產要素,而且任何一種新生產要素只要是有利的,它的出現與被采用之間的時延是很短的;蔣和平[2]將現代農業概述為科技農業、商品農業、生產領域廣闊的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的一體化的農業;姚寶剛[3]認為現代農業是從工業革命以來,以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為起點而逐步形成的,走向商品化、市場化的農業。
關于現代農業發展的定量研究,岳文韜[4]等建立了由13個指標組成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指標體系,通過對比1986年我國和世界各國農業的發展,確定了我國農業所處發展水平;楊萬江等[5]通過構建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將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程度解析為2個一級目標系統和5個二級子目標系統;蔣和平[2]構建了4 項準則指標和15 項個體指標的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了定量評價;趙美玲[6]依據現代農業發展的內涵提出了基于現代農業生產水平、現代農業要素投入水平、現代農業支持保障水平和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4個大類30個具體指標構成的現代農業指標評價體系;齊城[7]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設置了3 層20個具體評價指標的評價體系,分析了我國在1996、2000和2006年3個時點上的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以及2006年各省份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目前對湖南省現代農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黃大金等[8]認為湖南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明確“一個基地,三個中心”的定位,大力發展六大工程,即:優質稻米產業工程、農產品深加工工程、現代生態安全農業建設工程、農業標準化工程、農業物流體系建設工程、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張杰等[9]認為城鄉二元體制在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公共投入等方面對湖南現代農業的發展形成了深層次的約束;盧翰等[10]分析了湖南在全面推進“四化兩型”建設中發展現代農業的方向、方式和途徑;徐怡軍等[11]從農業投入水平、農業科技水平、農業支持保障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業商品化水平、農業經濟結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生態水平等8個方面、30個具體指標建立了湖南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得出了2009年湖南省農業總體上已處在現代農業的初步發展階段的結論。
綜合來看,目前對湖南省現代農業的研究文獻較多,但通過模型進行實證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有必要對湖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客觀有效的評價,并在評價的基礎上提出相關發展對策。項目組采用多指標綜合指數法對湖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定量評價研究。
采用多指標綜合指數法來評價湖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首先要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指標評價體系遵循以下原則:(1)系統性和全面性原則。設計現代農業指標體系一開始就要考慮現代農業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及其內在聯系,既要注意指標體系的層次性,又要注意同級指標之間的互斥性和實現上一級目標時的全面性。(2)可比性原則。指標應具有橫向和縱向的可比性,盡量選取可以進行比較的統計口徑,避免使用絕對數。由于研究范圍除湖南外,還涉及到山東、江蘇、江西、湖北和廣東等其他地區,因此,指標數據應具有歷史可比性,計量上使用的是以基年為標準的可比數值,并盡量選用國際或國內普遍認可和通用的指標。(3)階段性原則。通過比照發達國家和我國農業發達省、市的相關數據,將現代農業的發展劃分為準備階段(<30)、起步階段(30~50)、初步實現階段(50~70)、基本實現階段(70~90)和實現階段(90~100)。(4)可操作性原則。一方面,指標設定要盡量的數量化、簡單明了、容易操作。另一方面,數據要容易獲得,最好選用政府統計部門較為成熟和公認的指標,便于整理收集。
1.2.1 指標體系設置 在充分研究現代農業的概念、特征和內涵的基礎上,參照美國斯坦福大學英克爾斯教授提出的現代化10 項標準,聯合國社會發展研究所1970年提出的按貧富區分的社會指標體系,以及其他國內外有代表性的現代農業指標設置,并結合考慮湖南的實際,建立起由三大要素模塊(一級指標),共計18 項二級指標構成的三個層次的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
1.2.2 目標值確定 主要參考農業部《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20)》、《關于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意見》、各級政府制定的現代農業“十二五”規劃中的相關指標數值以及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區域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研究中心測算,同時借鑒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以及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相關指標的數值,綜合國內相關學者在農業現代化、兩型農業、循環農業研究的相關成果等,并通過專家咨詢的方式確定各指標的目標值,力求所確定的目標值科學、合理。
1.2.3 指標權重確定 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分的方法確定各評價指標權重。在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由相關專家對指標權重進行打分。應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計算各指標的權重系數,以此來確定研究中所設計的18個指標的具體權重值。
由于無法對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中所涉及的不同屬性、不同量綱的指標做比較,需要作標準化處理,即無量綱處理。數據標準化處理的方法有多種,如標準值法(SODS)、六級分段賦值法和最好狀態值法等方法,采用標準值法對相關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計算公式為:

式(1)中:Zki是第k 項一級指標的第i 項二級指標的標準數值,Xi是第k 項一級指標的第i 項二級指標的實際值,X0是第k 項一級指標的第i 項二級指標目標值。
為了便于要素指標的考察,將等于或高于指標現值的標準值規定為1。

由(3)式代入(2)式得:

式(4)即是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模型,其中:Y 為綜合評價指數,Yk是第k個一級指標的數值,n為一級指標的總數量,fk為第k個一級指標的權重,wki為第k個一級指標中第i個二級指標的權重,Zki為第k個一級指標中第i個二級指標的數值,mk為k個一級指標中第i個二級指標的數量。
根據表1,3個一級指標分別用Y1、Y2、Y3表示,再根據二級指標的權重可以得出:
Y1=16.667Z11+16.667Z12+16.667Z13+16.667Z14+16.6 66Z15+16.666Z16
Y2=22.807Z21+22.807Z22+22.807Z23+15.79Z24+15.78 9Z25
Y3=8.434Z31+19.277Z32+15.663Z33+14.458Z34+13.25 3Z35+14.457Z36+14.458Z37
Y=0.3Y1+0.285Y2+0.415Y3
Y 即為現代農業的綜合評價指數,反應現代農業發展所處的階段。
選擇2005 和2013年2個年度對湖南現代農業縱向發展水平進行測算比較,以18 項二級指標的實際值作為樣本,應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模型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測算。
橫向發展水平比較對象,主要選擇3個方面。一是全國層面;二是同級沿海現代農業較發達的山東、江蘇和廣東省;三是同級相鄰同屬于中部地區的江西和湖北省。應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模型對7個評價對象2013年的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測算。
(1)總體發展水平。從綜合評價測算結果(表2)可以看出,2013年湖南的綜合評價值達到66.142,相較于2005年的47.657 提高了18.485。根據提出的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劃分標準,湖南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在2005~2013年期間有了跨越性的進步,由2005年的起步階段邁入了2013年的初步實現階段。
(2)農業生產條件發展水平。2005 和2013年湖南的綜合評價值分別為:59.286 和79.785,說明湖南農業生產條件總體水平較高,由2005年的初步實現階段跨入了2013年的基本實現階段,可以看出湖南農業生產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期間,6 項評價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有效灌溉率由2005年的68%增加到2013年的81%,增長了13個百分點;農機總動力由2005年的3 190 萬kWh 時增加到2013年的5 436 萬kWh,增長了70.41%,單位耕地面積農機總動力持續增長,由2005年的8.07 kW/hm2增加到2013年的14.35 kW/hm2,增長了77.82%;農村通車率和通電話率在較高水平基礎上略有提升,2013年分別達到了97.57%和99.89%;農村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有較大的提升,2013年達到1 818 元,相較2005年的489 元增加了2.7 倍;勞均經營耕地面積增幅相對較小,由2005年的勞均0.203 hm2增加到2013年的0.229 hm2,增長了12.81%。
(3)農業生產效率發展水平。2005年至2013年,湖南農林牧漁總產值由2 056.24 億元增加到5 043.58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1.87%。2013年湖南農業生產效率綜合評價值為61.182,處于初步實現階段,相比于2005年的39.515 增長了21.667。期間,5個評價指標中除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業總增加值比重指標下降外,其余指標均為增長。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業總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29.9%下降到2013年的21.5%,下降幅度較大,主要是由于近年來湖南為改善生態環境控制了生豬養殖規模。單位耕地面積農作物總產量有一定幅度的增長,由2005年的14.08 t/hm2增加到2013年的18.28 t/hm2,增長了29.83%。單位耕地面積農業產值、勞均農業增加值和服務業增加值占農業總增加值的比重3 項指標增幅較大,說明湖南農業質量和效益提升速度較快,其中,單位耕地面積農業產值由2005年2.48 萬元/人增加到2013年7.2 萬元/人,增長率達190%;勞均農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6 528 元/人增加到2013年的18 715 元/人,翻了2.9 倍;服務業增加值占農業總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6%增長到2013年的3.5%,翻了一倍多,然而服務業增加值占農業總增加值的比重該項指標的標準值0.351,仍處于起步階段,說明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較大。

表2 2005 和2013年湖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測算結果
(4)農業保障水平。雖然從2005年到2013年實現了跨階段的發展,保障能力明顯加強,但2013年該指標的綜合評價值僅為59.686。7 項指標中僅有人均肉類產量略有下降,其他6 項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人均糧食產量和人均水產品產量2 項指標發展比較平穩,略有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人均農業產值和農村人均農業增加值3 項指標增長幅度相對較大,分別由2005年的3 118、5 164 和3 199元/人增加的2013年的8 372、14 459 和8 885 元/人,分別增長了1.7 倍、1.8 倍和1.8 倍;森林覆蓋率該項指標在2005年已處于實現階段。然而農業保障水平中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水產品總產量和農村人均農業產值3 項指標仍處于起步階段,其標準值分別只有0.419、0.437 和0.483,說明湖南現代農業保障水平還不高,特別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任務仍然較重。
(1)總體發展水平。從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測算結果(表3)可以看出,2013年湖南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高于全國現代農業發展平均水平和江西、廣東,低于湖北、江蘇和山東。
(2)農業生產條件。2013年,湖南農業生產條件的綜合評價值為79.785,處于基本實現的階段,僅低于山東,高于湖北、江蘇、江西、廣東和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優勢表現在有效灌溉率和單位耕地面積農機總動力較高,2013年湖南有效灌溉率為81.39%,僅次于湖北(81.68%),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2.15%和其他4 省;2013年湖南耕地面積農機總動力為14.35 kWh/hm2,低于山東,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差距表現在勞均經營耕地面積指標值較低,2013年湖南省勞均經營耕地面積僅有0.23 hm2,略高于廣東(0.21 hm2),與全國平均水平0.5 hm2存在較大差距,表明湖南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相對滯后。
(3)農業生產效率。2013年,湖南農業生產效率綜合評價值為61.182,低于湖北、江蘇、廣東和山東,僅高于江西和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優勢表現在單位耕地面積農作物產量和農業產值較高,說明湖南的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較高。2013年湖南耕地面積農作物產量為18.28 t/hm2,雖低于山東、廣東、江蘇和湖北,但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6%。2013年湖南耕地面積農業產值為7.2 萬元/hm2,僅低于廣東和湖北,高出全國平均水平70%。主要差距是勞均農業增加值較低,2013年湖南人均農業增加值為18 715 元/人,僅為江蘇的49%,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湖南農業仍屬勞動密集型農業,資金、技術投入強度不大。

表3 2013年湖南與全國及其他5 省綜合評價值
(4)農業保障水平。2013年,湖南農業保障水平的綜合評價值為59.686,低于山東、江蘇、廣東和江西,僅高于湖北和全國平均水平。7 項指標中,森林覆蓋率、人均糧食產量和人均肉類產量等3 項指標評價值相對較高,其他4 項指標評價值相對較低。2013年湖南森林覆蓋率為57.52%,低于江西和廣東,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6 倍多;肉類產量為77.6kg/人。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2.7 kg/人)23.8%;糧食產量為437.26 kg/人,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42.37 kg/人);水產品產量為35 kg/人,既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也低于其他5 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指標評價值處于末位,湖南作為農業大省,為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作出的貢獻大,但農民收入卻沒有實現同步增長。
[1]Schultz,Theodore William,梁小民. 改造傳統農業[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蔣和平, 黃德林. 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定量綜合評價[J].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6,27(2):87-91.
[3]姚寶剛. 現代農業與農業機械化發展[J]. 農業機械學報,2006,37(1):79-82.
[4]岳文韜,朱春仙. 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綜合指標評估的世界比較[J]. 農業現代化研究, 1991,(3):5-7.
[5]楊萬江. 農業現代化測評[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6]趙美玲. 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8,(1):65-68.
[7]齊 城. 中國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及應用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09,(3):13-20.
[8]黃大金,周清明,等. 湖南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28(3):275-279.
[9]張 杰, 肖 衛. 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大力推進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J]. 中國發展,2011,14(4):60-65.
[10]盧 翰,許秀美,等. 推進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與對策[J]. 湖南農業科學,2012,(3):144-146.
[11]徐貽軍,任木榮. 湖南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J]. 經濟地理,2009,29(7):1166-1171.